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战时中国 > 抗战时期的韩江盐运

抗战时期的韩江盐运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3
0

  千百年来,韩江沟通了沿海与粤东山区的物资交流,但对上游闽粤赣边的人来说,韩江最重要的是韩江盐运。漫长岁月的韩江盐运,对梅、汀、贛地区的经济发展、财税收入、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

  潮汕沿海一带,东起饶平、澄海、南澳,西至潮阳、惠来,滨海之盐田甚多,自南宋开始,赣江、梅江流域,皆食潮盐,历时达五百至一千年。据记载,每年逆韩江而上的海盐达三万吨左右。盐船返回时,以运竹木山货为主,每年运量亦在十万吨以上。上世纪初,由于动力船舶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运力,降低了成本。当时韩江及支流量比现今丰富,小货轮可直达上游,潮盐营销区域占粤闽二十一个县。

  1939年6月,日寇侵袭潮汕沿海,汕头、潮州相继被日寇封锁,航运陷于绝境。潮汕沿海产盐区受到沉重打击与摧残,海盐产量大减,但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此时,闽赣及韩江上游山区各县所需的食盐,盐商只能到澄海的东陇、樟林购买,且数量不多,运输则更加困难。一般在东陇购得盐后,要雇大木船经拓林湾运至黄冈镇,再转换小木船溯黄冈河而上至现今的汤溪,再由人力挑运至当年的饶平县城三饶镇。由于东陇、黄冈为前线,拓林湾海域常有日舰停泊与游弋,运盐船常遭日军舰艇炮击,故盐运十分艰辛与危险。

  一般每次购得的海盐仅一吨多,盐运到三饶镇后,再雇用饶平、大埔山区的农民,且多为妇女,挑运五六十公里,经许多崎岖的山间小道,运至韩江上游重镇——大埔县高陂镇,再由各地的盐商购买,运输到梅、汀、赣江各地。由于沿海常遭日军袭击,且要经多次转驳,不但损耗严重,费用亦高,各地又要多次缴纳盐税,经营之辛酸,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与感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抗战时期的韩江盐运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