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地处滇西北高原的中甸,在生产力极其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抵抗日寇,积极抗战,承担了征兵、交公粮、捐税、征马帮运送物资等任务。
1937年,民国政府颁布兵役法十二条,“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在金沙江沿线到处抓捆壮丁,强迫青年当兵。1937年10月15日,中甸奉命成立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11月28日,时任县长段绶滋组建中甸各界抗敌后援分会。12月12日,省府下达劝募任务14000元,中甸民贫如洗,只上缴了3600元。1938年1月28日中甸各界抗敌后援分会改为中甸动员委员会。6月12日,征送第5期常备队退役兵28名,交至安宁续编60军第9补充团。11月8日,征送第3期义勇壮丁20名,交丽江训练期满,转送云南驿拨作60军补充兵。1939年3月25日,征送甲级壮丁60名至丽江工兵营。4月30日,调送第一、二期义勇壮丁退役兵27名,交安宁改编60军二、四、五补充团。同时征送乙级壮丁2名交丽江炮一旅作马夫;前后共征送抗战兵员137名。抗日战争期间,侨居印度的中甸藏族人马铸材率先带动大批商贩、马帮扩展滇、藏、印三角贸易,发展民族经济,支持抗日战争。他发动资本丰厚的西藏“恒盛公”“永昌祥”“元德和”“协树昌”几家商号集资法币25万元捐献给国家购买战机一架。由他发起在印度噶伦堡侨民中组织开展“抗日月捐”活动,把捐款按月上缴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转赠国内。
为抗日救亡,中甸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热血青年参军参战,奔赴前线英勇杀敌,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甸籍金江兴文人李向文,在抗战期间,参加国民党滇军60军184师,先后参加了徐州保卫战、血战台儿庄,坚守禹王山、东庄、九里山等重大战役。特别是以滇军为主的台儿庄阻击战,滇军在其他兄弟部队的协同下勇猛作战,重创日军,大长中国人的志气。战场上李向文小腿负伤仍坚持战斗,在阵地上被晋升为上士副排长。中甸籍上江士旺人和立本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是八百孤军的一员。由于当时战争环境,留存档案不全,阵亡战士绝大多数缺籍贯,统计不全,有分籍记载中甸籍阵亡人员江柳春、郭炳山、卓绶、马质生、周焘、程耀、陈启、金如琢、潘清文、海福寿、丁荣、胡绍福、李齐堂、宋正祥、刘成等15人。
1941年,中日战争已到了生死攸关之际,日本人切断了所有通往内地的国际商道。这时,昆明——中甸——拉萨——印度卡里姆之间的茶马古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这条通道上连接“滇、川、藏”大三角的中转站——中甸,在战争的夹缝中陡然繁荣起来。中甸马帮在这一历史时期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一方面它是中甸成为抗战期间万商云集的商业重镇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数以万骑计的中甸马帮人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仅1941年,过往中甸的马帮就有近万匹,双程运输量达1000多吨,年出入财货总值1000万元左右,外来商户达240多家。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日军发动缅甸战争,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条同盟国援助中国抗战唯一的陆上国际运输线。在中国政府的呼吁下,美军在中国云南到印度之间开辟了一条新的国际战略空运通道——驼峰航线,这条航线经过的地区海拔高、气流强、气压低,气候恶劣,运输机随时有失事危险。1942年1月18日,美国援华飞虎队一架军用飞机迫降坠毁于中甸吉迪,机上人员4人(其中女1名),跳伞着陆,中甸政府派吉迪把总杨世荣将人接至松赞林寺,后送往丽江。1945年2月12日拂晓,一架美国援华飞机坠毁于丽江格子舍作,机组人员5人,跳伞后分别降落于中甸金江车轴、士达,经两村人民抢救脱险,送往丽江白沙。(香格里拉市委党史研究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