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桂娟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取得丰硕成果,公元前2500―前1500年的1000年间,即中国历史上的尧舜时代至夏商之际的社会轮廓和框架有望被初步勾画出来。
他表示,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讨前4000―前770年间即仰韶文化中期至西周末年的文明面貌,空间上涵盖长江上、中、下游地区、黄河上、中、下游地区和北方地区。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自成序列,前后发展连绵不断,并且率先建立国家,进入文明时代,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地区。王巍说,去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着重探讨前2500―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围绕这1000年间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和精确测年、环境变迁及其与早期文明的关系、生产技术的考察、中心性聚落(城邑)所反映的社会组织结构等5个课题,运用多学科结合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态。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河南新密新砦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大师姑遗址等6处遗址被确定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重点发掘、研究的中心性聚落。近年来,围绕遗址的范围、年代,城址的修建、使用、废弃以及城内布局等,这6处中心性聚落的考古与发掘均取得重要进展。
西坡遗址揭露出来的特大规模的遗址、高等级的建筑、风格独特的陶器以及玉器随葬等,显示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化,表明中原地区的史前社会结构很可能从仰韶文化中期开始出现了意义深远的复杂化倾向。
陶寺遗址早中期城址以及城内贵族居住区、宫殿区、祭祀区、仓储区等的发现,为了解城址规模、布局和建筑设施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依据,尤其是与天文观测有关的大型特殊建筑――中国最早观象台以及扁壶上朱书陶文等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新砦城址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全面揭露表明,其规模之大居同时期同类建筑之首,它的发现对于探索新砦遗址中心区的建筑布局、判定新砦遗址的性质、研究华夏文明的起源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城岗遗址新发现城址面积在30万平方米左右,是目前在河南境内最大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与其共存的还有祭祀坑、玉琮和白陶器等重要遗存,极有可能是“禹都阳城”。而大师姑遗址发现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城址,同时在城址内还发现有早商大型环壕和丰富的早商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了宫城、纵横交错的数条城市干道及道路上的车辙、具有明确的中轴线规划的成组的大型夯土基址、成排的随葬品、丰富的贵族墓、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以及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遗存。这些考古成果,为人们研究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夏商文化以及中国早期城市与宫室制度、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的形成等课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