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研究 > 这种“中式日语”多出现在抗战片中,很多人以为是假的,实际上是你不知道

这种“中式日语”多出现在抗战片中,很多人以为是假的,实际上是你不知道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8
0

         在我国早期的抗战影视作品中,扮演日本人说的都是中文,但仔细一听,又和中文不太一样,比如:“八嘎,大大的,死啦死啦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些怪异的“中式日语”究竟存在吗?会不会是电影编导们的艺术创造呢?

         据考证,这些语言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真实存在的,当年日军侵占东北后,有大批日本移民进入,在双方都不谙对方语言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一种日语与汉语混杂的“协和语”。

         这种语言是将汉字按照日本语的意义来解释,但不随日本语读音,而是随汉语读音,并且多以“的”字来作为后缀,比如“什么的干活”、“心的坏啦坏啦的没有?”、“顶好,顶好,大大的辛苦!”

         在电影《地道战》中,老一辈艺术家王孝忠(山田小队长的扮演者)还有伪军司令的扮演者刘江,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的东北人,熟悉协和语,为追求影片的真实和严谨,所以王老他们使用了这种语言,并进行了一部分艺术创造。

         比如广大国人都熟知的“太君”一词,实际上并非协和语,根据日军的战场记录与在华日本人回忆录记载,中国人对日军称呼多用“大人”二字,而“大人”的发音是“Taijin”,发音与中文的太君非常像,因此被人取以谐音。

         但是,这种语言只在东北使用过,很少传到中国其它地方(在其它地方的抗战片中使用简直是个笑话),而且随着伪满洲国的灭亡,日本移民的遣返,曾在东北地区使用了十几年的杂交语言--协和语最终消失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这种“中式日语”多出现在抗战片中,很多人以为是假的,实际上是你不知道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