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外交破裂以后,两军都开始准备持久作战,显然军事上的劣势仍然在中国一方!话虽如此,当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所烦心的,还并不仅仅是敌我力量悬殊这个问题。蒋介石最烦心的,可谓国军内部实力派不听从号令。这些所谓实力派,如华北三大军阀宋哲元,韩复榘,阎锡山之流在抗战中给国民政府制造了很大的麻烦。这些草头王在很多时候不但不能抵抗日军,还起到一个反作用,他们擅自调动部队,擅自进行军事部署,甚至擅自派出特使同日军议和。
如果现在是我强敌弱,那没什么,内部乱一点,一样可以获胜。可惜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日军无论国力军力都强过我们好几倍,我们团结一切力量尚且只能通过持久战勉强惨胜,内部如果还有严重问题,无疑于釜底抽薪,大大损害抗日热情。蒋介石明白,如果不能对内部整肃,消灭这些异己力量,将来抗战中国军内部仍然会有极大内斗很消耗,根本无力继续作战了。
整肃军纪并不是第一次了,山西大同战役时,61军中将军长李服膺一看前线受不住,擅自率部撤离,最终被押送太原,以临阵脱逃的罪名枪决。
李服膺死后,山西作战国军都非常震撼,再没有出现大规模溃逃现象,他们在平型关,忻口,娘子关跟日军缠斗到12月份,付出巨大伤亡。
显然这手杀鸡给猴看,还是管用的。
但李服膺之死并不是震撼了所有人,还有一些人仍然是不买账的。
当时国内最大的军阀都在华北,分别为河北察哈尔的宋哲元,山东的韩复榘,山西绥远的阎锡山。
客观来说,这三个人里面,阎锡山抗战最为积极,山西境内全是激战,打到最后阎锡山的晋绥军损失了接近一半人,从十几万规模锐减到6,7万规模。因为晋绥军激烈抵抗,国军也保住了山西的一部分地盘,山西作为华北的战略碉堡,一致保持到1945年抗战结束。
而宋哲元和韩复榘就不怎么样了?
宋哲元和29军的解体
早在1937年10月,淞沪会战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军统负责人戴笠就送给蒋介石一份紧急情报。蒋介石看了以后,当场将手中的水杯砸在地上。
情报中说明宋哲元害怕冯玉祥争夺29军的指挥权,以养病为名赶赴泰山,实则对冯避而不见,第1集团军司令官让77军军长冯治安代理。
而冯治安则暗中听从宋哲元的吩咐,根本不听从冯玉祥的命令,他一不向平津地区反攻,二不坚决抵抗日军,以保存实力为第一位,这导致河北中部以极快的速度沦陷。
当时考虑宋哲元部可能不会和日军硬拼,没有让他们的部队防守日军主攻方向的平汉铁路(河北省北平到湖北省武汉的汉口的铁路,是中国从北到南的运输大动脉),而是防御津浦铁路(河北省天津到江苏省南京浦口的铁路,也是中国从北到南的运输大动脉,但都是沿海的省份)。
相比平汉线日军5,6个师团猛烈攻击,津浦线仅有日军矶谷廉介第10师团为主力,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负责策应,之后又临时抽调下元熊弥的第108师团给予支援(后来由第109师团接手),其实作战主力也就是第10师团全部和第16师团一部,兵力不过4,5万人。
而当时河北省已经进入夏季,老天也帮助国军,这段时间暴雨连连,全省成为一片水乡泽国,日军机械化部队前进非常困难,甚至被迫使用汽艇调动部队。
当时宋哲元部还有7,8万的兵力,配合其他援军不下10多万人,加上日军被暴雨所困,守住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不过宋哲元部对作战并不热情,反而倒是协同作战的庞炳勋西北军,刘多荃和吴克仁的东北军比较卖力,可无奈这三支部队兵力稀少,不可能长期抵抗日军进攻。以庞炳勋为例,他仅有一个师1万多人。
9月中旬,日军攻陷津浦线的青县,守军为宋哲元29军的石友三181师,两军碰了碰石友三就撤退了,21日日军占领姚官屯。24日日军进攻津浦线重镇沧县!沧县守军就不是29军了,所以坚持的较长。沧县守军西北军庞炳勋的马法五的39师和东北军刘多荃49军的1个主力师,两个师坚守沧县整整四天四夜,伤亡很重,最终败走。
期间本应提供援军的宋哲元29军,早已放弃阵地撤退,完全不顾友军死活。对此其他派系的庞炳勋,刘多荃,吴克仁极有意见。
吴克仁的67军在9月1日死守津浦线北段的大城,双方对峙战斗10日之久,就在关键时候侧翼协同作战的29军突然撤退,日军随即占领这些阵地,包抄了67军后路。67军为此伤亡很大,险些被日军包围歼灭,大城也丢了!
吴克仁军长对此非常气愤,骂道:现在是打鬼子,不是之前打内战那套。你不愿意跟日本鬼子碰,就滚到后方去,不要一碰就逃跑。
至于庞炳勋对29军也很不满,庞炳勋号称庞瘸子,本来也是西北军一支,跟宋哲元关系很好。庞炳勋在内战中以最会保存实力,闻风而逃出名。但此时连老庞也和日本鬼子硬拼了,并没有意图保存实力而避战。他的部队在沧县和日军激战四昼夜,损失很大。但29军不给于支援,最后还是靠仓促赶到战场的刘多荃东北军49军前来,才稳住阵脚。
此战两部损失惨重,刘多荃部队因为原本是张学良的警卫师105师,作战经验不足,短短2天内伤亡极大,伤了元气。
由于以上几件事,其他部队对29军都非常不满。
67军军长吴克仁觉得这样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互相拆台的方法来打仗,根本没法跟日本人硬碰。吴克仁愤而向蒋介石要求去上海作战,获得批准。后来该军几乎完全殉国在上海,吴克仁本人也光荣殉国。
-----------------------宋哲元在抗战初期出了很多问题,晚节受到影响。可怜这样一个人,因为凤翔屠杀和抗战初期的千里大溃败,将一生搞上了误点。1928年的凤翔屠杀中,宋哲元下令将俘虏的党玉琨所部官兵全部杀尽,人数达4000人以上。虽然党玉琨并不是好人,土匪头子一个,但此战党玉琨已经被击毙,被俘的5000多人大部分都是当兵混饭吃的穷苦人。但西北军为了杀一禁百,居然将党玉琨部下用大刀砍头处死,几乎全部杀尽,算得上极为凶残。在今天就算是屠杀罪和反人类罪!
29军不但跟友军配合作战有着极大问题,自己内部也不消停。
期间29军内部出现内乱,同属29军的张自忠59军(军长张自忠已经回南京领罪,不在部队)同冯治安77军还闹起来。
面对舆论指责29军不战就退,一直要求坚决开战的59军方面深感委屈,抱怨说说是77军37师自己先胡乱撤退,他们没办法只好跟着撤退,责任不在自己。
59军几个旅长电话向代理集团军司令--77军军长冯治安汇报,他们说77军随意撤退,导致他们无法稳住阵脚。77军就是冯治安子弟兵,冯自然护短。他不但不责怪77军不战而逃,居然还怒斥59军:他们撤他们的?你们为什么要撤?
这59军几个旅长听了这句话以后勃然大怒,当场把电话一扔就走了。
从此59军几乎不听从冯治安的命令,29军实际几乎指挥不了59军,最后将在南京软禁反省的张自忠调回来才控制住59军。
鉴于作为津浦铁路一线防御主力部队的29军的领导者宋哲元和冯治安指挥不力,内部有严重问题。
蒋介石经过再三斟酌,在9月11日将津浦铁路北段划为第6战区,任命同宋哲元29军关系非常亲密的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鹿钟麟为副司令长官,由宋哲元担任第1集团军司令,完全统帅29军部队。
冯玉祥此时已经闲居数年,正在等待这么一个机会。新官上任三把火,老冯很想亮几手。
当时平汉线正在进行激烈的保定战役。河北中部人口密集,人民抗日情绪高涨,但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平原地区想彻底防御住敌军就得修建规模很大的工事,动辄就要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
在河北省民众自发帮助下,包括交通壕,野战工事,防坦克壕在内部下上百公里的工事很快修好,为河北作战起到极大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国军在抗战初期号召民众修建工事,并不存在诸如《新英雄儿女》那种靠皮鞭子抽,拳头打,威逼老百姓的情况。
实际上是河北中部的青壮年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带着大量农具去帮忙。我们没必要刻意丑化国军,因为这样,也就等于丑化河北的抗日老百姓!
保定战役国军集中了几十万大军,包括中央军卫立煌第14集团军,曾万钟第3军,关麟征第52军,东北军万福麟第53军,西北军孙连仲第26路军,河南军刘茂恩第15军等。
日军对此深感兵力不足,一再要求增兵。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将津浦线上的16师团,108师团,109师团全部调到平汉线,配合第6师团,第14师团,第20师团作战,津浦线上只剩一个第10师团。
保定战役中,日军以第6师团,第14师团,第20师团3个师团近10万大军发动主攻,双方战斗非常激烈,最终9月24日保定菜失陷。
这次向保定进攻,日军以3个师团在铁路及以西地区采用齐头并进向保定以北、以西地区迂回,地面由约140辆坦克,约260门火炮开路,空中则以约60架轻、重轰炸机轮番进行攻击。
国军在民众帮助下,依靠防御工事在沿途各要点均进行了有力地英勇抗击。从永定河西岸的固安至保定的距离约100公里,敌虽以机械化部队为先导,从9月14日发起进攻,至24日占领保定,但平均每日也仅能前进约10公里。
这次战役,就算根据日军自己公布,主攻的三个师团被国军击毙1047人,击伤4130人,伤亡超过5000人,国军估计日军伤亡至少8000人,但国军方面伤亡约为2万余人。
相比平汉路打的如此激烈,津浦路却偃旗息鼓,一热一冷根本不能相比。
而此时第10师团不过3万人左右,而且已经连续在雨中作战1个多月,战斗力大减,正在修整部队。
冯玉祥见正面日军稀少,随即命令宋哲元部全线反击,收复失地。
在冯玉祥看来,日军已经无法从平汉线抽调兵力增援,正式反击的大好时机。己方以3到5倍兵力在民众帮助下攻击日军1个师团,还是很有把握的。
加上冯玉祥认为宋哲元,冯治安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又是他的统帅20年的老部下,肯定会服从命令,没想到结局让冯玉祥丢尽了面子,此次战役成为大笑话。
此次战役后,冯玉祥立即赶到南京向蒋介石诉苦。
此时,刚好是蒋介石砸完杯子以后,冯玉祥不等卫兵通报就闯了进来。
蒋介石就是了火爆脾气,一辈子没变,此时蒋介石怒气未消,见到这个一向和自己对着干的冯玉祥,蒋介石的火一下又上来了。
没想到的事,冯玉祥此次不是来找麻烦的。他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灰心丧气的说:委员长,我申请解除我第六战区司令的职务,这个战区我没法指挥,宁可回来在军事委员会打打杂!
见到冯玉祥情绪这么低落,蒋介石的火瞬间消了不少,转而和和气气的问:冯大哥,有话慢慢说,不要着急吗!到底怎么回事。
冯玉祥怒道:怎么回事?提起来真的羞死人了,29军是我一手带出来的部队,没想到现在我连一兵一卒都指挥不动。本来我以为宋哲元,冯治安都是我的老部下,大家此次又都是为了抗日,肯定会全力打日本鬼子。没想到我刚到战区,他们就对我处处提防。宋哲元还没等我上任,就撂下挑子先走了!他自称去泰山养病,其实还不是躲我。而代理集团军司令的冯治安更厉害,我几次找他,他借口前线军情紧急,就是不跟我见面。我急了,追到他在河北桑园的司令部,才见到他一面。他对我一番敷衍,发誓一定反攻,但我还没离开桑园,他就居然撤到山东德州后方去了,真是气死人啦!
说到怒的时候,冯玉祥用力捶沙发,然后继续说:24日沧县失陷以后,我看日军在津浦路上其实也没有多少兵力,仅仅一个第10师团,还分兵去打冯家口,泊头!我命令各部立即反击,结果你猜怎么样?真是把我老冯的脸都丢尽了。10月1日东北军刘多荃,西北军庞炳勋部奉命出击,一下打下了冯家口,全歼这里的日军,并且调动主力包围了泊头的日军先头部队,形式一片大好。但负责一同进攻的29军何基沣师,石友三师不但不前进,反而带着部队向后狂退了100多里,真跑的比兔子还快。日军知道一部被围困以后,立即出兵增援。本来两军旗鼓相当,但日军有援军,我军却没有了。他们很快将包围泊头的我军击退,刘多荃,庞炳勋此次主动进攻损失很大,一个劲的向我抱怨。我老冯扛了几十年枪杆子,还没这么丢人过。
蒋介石听了冯玉祥的叙述也恨得牙痒痒。
冯玉祥喘了一口气又说:我这次就是怕宋哲元以为我要动他的队伍,一去就特地跟他挑明了。我说此次我来这个战区就是为了抗日,绝对不会趁机搞什么花样,大家一起同生共死多年了,希望能够一起打鬼子。打完鬼子,我立即卸任,不会动他一兵一卒,就这样也没用!我名义上虽然是战区司令,实则指挥不了战区里面一多半兵力的29军,还算什么司令。这工作没法干,我这次是来辞职的。
蒋介石也知道冯玉祥说的是实话,决定免除冯玉祥战区司令职务,取消第六战区,宋哲元第一集团军划归第一战区程潜指挥(第一战区本来是河北省,后来是河北山东两省尚未被日军占领区域)。
冯玉祥带着一肚子怨气回到南京,后来担任一些闲职,包括组织抗战捐款什么的,没有再掌握军权。
----------------上面的冯玉祥是宋哲元的老上级,宋哲元1907年进入军界成为宋哲元部下,当时仅为22岁。之后跟随了冯玉祥20多年,被冯玉祥一手提拔成西北军二号人物。可惜军阀本质就是争权夺利,就是亲爹也不会认。此次冯玉祥完全被架空,狼狈离开29军。冯玉祥对西北军有很大贡献,至少他的训练出来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这支部队在抗战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取消第六战区,宋哲元就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第一集团军,也不用受人控制。
此时在泰山“养病”的宋哲元的病瞬间好了,他立即要求回到部队作战,蒋介石也同意了,但提出一个要求,也算是作为回报。
当时已经是10月,由于山西境内日军在忻口战役损失很大,寸步难行。华北派遣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没有办法,命令河北境内的第20,108,109师团进入山西作战。
这3个师团一走,河北尤其是河北中部日军兵力非常空虚,正是反击的好机会。
如果反击成功,日军又只能将这几个师团拉回来,忻口战役日军就根本无法胜利。
出人意料的是,宋哲元同意了这个要求。
其实宋也不是傻瓜,他之所以同意,是因为目前他的3个军分散在河北省各地,没法集中。宋哲元怕蒋介石借机将这几个军分散使用,从而分裂29军。现在他同意进攻作战,就可以把3个军聚拢起来,不怕蒋介石拆分了。
同时,目前舆论对29军猛烈抨击,宋哲元也被骂的不清,如果能打一个小胜仗,对29军和他本人极有帮助。
还有一个不能说的理由,宋哲元离开部队以后,命令最受信任的冯治安代理集团军司令。
没想到冯治安也非善类,自从做了大老板以后,他志得意满,居然开始设法向挤走宋哲元,自立为王,并且跟蒋介石和冯玉祥联系,试图获得29军指挥大权。
此次宋哲元回来,也有借机从冯治安手中夺过指挥权的意思。
其实当时29军或者说第1集团军前景并不好,因为他们的地盘河北和察哈尔都丢了,部队剩下6,7万人,不过是中央军10分之一,不足以向以前那样同蒋介石正面对抗,分庭抗礼了。
宋哲元知道,如果操作不好,29军恐怕就要解体了,煊赫20多年的西北军也就彻底完了。
于是宋哲元制定了反击石家庄的计划!
由于日军还在河北的主要兵力全部在进行石家庄战役,国军汤恩伯,关麟征,商震部激战。当时日军正在攻打正定,由于就公布下,日军使用150毫米和240毫米重炮,几乎将正定城轰成平地。守军孙连仲32军宋肯堂第141师则奋力抵抗,部队伤亡很大,旅长唐永良、林作桢均负伤,团长王成桂牺牲。
在日军3个师团在石家庄正面激战期间,日军另外3个师团已经加开往山西。所以此时日军兵力已经用到极限,甚至要求在山西的第5师团赶快抽调一个旅团助战。因此日军可以和宋哲元部作战的兵力极少,不过数千人。宋哲元以6,7万大军进攻,很有把握。
可喜宋哲元显然低估了29军内部的严重问题,由于平津大败,地盘丢失,部队损失严重。当时29军一个普通排长连长都知道,此时全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下面很可能解体了。此时29军军长师长旅长都开始暴露出军阀的面目,开始为自己打算。
由于军阀拥兵自重,你手下1000人就是个团长,1万人就是个军长师长,如果拼的太厉害,就等于自己降职。
相比宋哲元战前自信的宣称:5天攻下邢台,8天拿下石家庄。迂回将领随声附和,其实各怀鬼胎。
在宋哲元回来部队的时候,77军军长冯治安愤怒的交权,然后称病隐居起来,部队内部更为混乱。
11月1日宋哲元部3个军全线进攻,果然日军措手不及,最初只派出很少的部队应急,根本不是对手。
11月6日,宋哲元的冯治安77军顺利占领成安县城,城中小股日军大部被歼灭,余者仓皇逃走。
不过日军反应很快,他们迅速从激战中的土肥原贤二第14师团里面抽调部队应急。该师团2个联队从磁县邯郸出发,向宋哲元29军进攻。
其实日军总兵力也不过几千人,宋哲元部不下7万之众,以后来台儿庄张自忠59军大败同样数量的板垣征四郎日军为例,29军击溃这股日军还是有把握的。
况且日军分兵对付宋哲元,汤恩伯,关麟征,商震压力就小多了,能够挽回败局。
却因为29军内部外部一系列问题,此时29军其实已经无法有效作战。
成安县外围的宋哲元骑兵部队首先同日军遭遇,他们没有怎么抵抗而是立即后撤。日军随即猛攻成安,守军一部殉国,一部立即突围,县城也被攻陷。
此时29军再次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情况,其实日军由于没有继续追击,但29军自己就跨了,开始自发的溃败。
各部蜂拥撤退,宋哲元已经无力控制部下,只能命令比较忠心的何基沣179师下辖3个旅,无论如何也要防守住大名。大名如果丢了,29军就彻底被赶出河北省了。
让宋哲元没想到的是,大名的防御也很失败,甚至是一个极大的耻辱。
何基沣师长本人倒是坚决抗日的,他把3个旅中的2个放在大名城内,另1个放在城外,何本人亲自去城外吴振声旅处督战。
结果仅仅战斗一天,吴旅就被日军击溃,何基沣本人赶忙退回城内,准备指挥2个旅继续抵抗。
可是又只战斗1天,防御城西阵地的柴建瑞旅被击溃, 2个旅残部赶忙退守内城。
让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就在何基沣召集3个旅长准备商讨内城怎么防守的时候,发现汤传声旅长和柴建瑞旅长都找不到了,只剩吴振声旅长还在城内南关。
去请吴振声旅长的参谋从南关狂奔回来汇报,吴振声也在准备撤退,到处一片混乱,官兵互相找不到,根本不知道吴振声目前在南关的哪里。
何基沣大惊失色,就在还没换过劲来,突然师参谋长冲过来,大声说:日军已经进入内城,我军守城部队不战而逃,全走了。刚刚我遇到汤旅一个团,说是奉命保护何师长的,但一转眼也出城溜了。现在我们在城里就剩一个师部,作战部队仅有一个警卫连,还怎么守?
当时何基沣气的几乎把牙齿咬碎,部下不但不听从他的命令,甚至连撤退时候都不通知他,完全当他不存在,他这个师长连个小兵都不如。
此时内城枪声大作,这是日军和警卫连交火,如果再不撤,何基沣本人怕是都要被日本人捉住,何赶忙下令跑了。
大名在11月11日失陷!
何基沣带着师部大队文官一路冲到漳河北岸,发现浮桥已经被炸掉,他愤怒的问一帮的工兵怎么回事,工兵说是汤旅长下的命令。
没办法,找了一个工兵的小船将何基沣送过河,那边日军尾追过来,师部其他人员等不及上小船,就跳入河中游泳,当时河北正处于暴雨季节,河水湍急,不少人被淹死。
过了河以后,开始看到29军的部队。何基沣当时基本就是狂怒,想找3个旅长算账。其实何心里很明白,这是3个旅长故意整他。
因为何基沣是军校派,出生正规军军事院校,而29军内部军校派和行伍派一向斗争激烈。柴建瑞,汤传声两个旅长都是行伍派,本来对何基沣就看不顺眼,处处相斗。
此次见到事情紧急,不但立即放弃大名,甚至干脆将何基沣仍在大名城内不管了。
何基沣正在激愤的时候,突然又接到宋哲元拍来的电报,责问为什么随便放弃大名?
何基沣拿到电报百感交集,自觉无颜面对国内民众,拔出手枪对着自己心脏就射。好在身边副师长曾国佐手快,一把拉住他的手臂,但何已经扣动扳机。子弹射入左胸,好在因为副师长这一把,没有射中心脏,侥幸没死。
不过何基沣事件,也意味着29军内部斗争白热化,29军作为一个团体也名存实亡了。
随着大名失陷,河北省几乎全部沦陷。
----------------上图左边是何基沣,右边是张克侠,这两人都是29军的大将。此次何基沣自杀未遂,伤好以后开始倒向共产党。他在1939年秘密加入中共,后来的徐蚌会战也就是淮海战役中,他和张克侠一起率率第59军全部,第77军大部共两万多人起义,导致粟裕大军长驱直入,一下子合围了黄百韬兵团。何基沣也是淮海战役的大功臣。而张克侠早在1929年就秘密加入中共,真有本事,秘密潜伏了20多年!
12月,29军全部退到河南省,由此29军地盘完全丢失,再也无法经济独立,所有军费依靠中央供给,换句话说一举一动都受中央控制了。
经济上失去独立,加上内部的斗争激白热化,29军开始迅速解体。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平津战役中宋哲元指挥失利,导致29军遭受很大损失,丢失大片地盘。之后津浦路和平汉路作战中,宋哲元一再命令部队不战而撤,几乎丢失了在部队中的威望。
客观的说,29军基层官兵基本都是坚决抗日的,在长城喜峰口,在攻击天津的时候,29军官兵一波波拿着大刀冲击,毫不畏惧生死。现在却由于高层原因,导致赵登禹,佟麟阁将军殉国,29军成为被全国舆论质疑的对象,连抗日名将张自忠也成为汉奸,真是莫名其妙。
29军官兵其实很简单,谁愿意打日本鬼子,就跟谁走。宋哲元这样,29军官兵不可能跟着他走。
军阀部队一定要有一个领袖,一旦领袖威信扫地,军阀部队离垮台也就不远了。
29军解体的速度,比预想的还快。
首先29军中实力最弱的原察哈尔省主席兼任143师师长刘汝明宣布服从中央命令,将自己68军(由143师扩编而成)开赴安徽省北部作战,由此脱离了29军。
让人没想到的是,刘汝明的这支29军居然是坚持最长的军队,他们最后参加了保卫长江以南的几大战役,最后有一部退到台湾,而其他29军部队大部分早就解体了。
除了刘汝明,59军早已经几乎不服从宋哲元的命令,实则等于独立了。在宋命令59军退到黄河以南时,几个旅长下决心不再逃跑,都不愿撤退,仅有师长黄维纲的一个旅撤过黄河。
宋哲元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命令张自忠奉命回59军作战。张自忠背着汉奸骂名回到部队,决心以血洗清耻辱,一心抗日救国,不再考虑29军小团体的利益。
他随后奉命将59军开发江苏北部和山东,进行了著名的临沂战役,为台儿庄战役胜利起了关键的作用。
这样,29军3个军中的2个主力军就这样没了。
余下的部队只剩冯治安的77军,而77军军长冯治安由于对宋哲元不满,在3个月前自称养病,退出部队修养去了,77军的状态也非常不好。
看来29军实际已经解体了!
在仅剩1个军以后,此时宋哲元知道大势已去,但他还尽量想保住一点本钱。此时的宋哲元完全不想再跟日军拼了,日军进攻河南时候他干脆直接带兵撤退,期间从河南北部的南乐一路溃败到新乡,再干脆退到郑州,几乎没有停下来认真抵抗。
该部士气极为低落,部队一味逃跑,有时候甚至跑的比宋哲元司令部还要快,反而把宋哲元甩在后面,这是战场上极为不正常的现象。
宋哲元和集团军司令部乘火车从获嘉县撤退时候,差一点被日军坦克追上,好在坦克速度没有火车快,才侥幸逃脱。
鉴于宋哲元已经无力控制部下,蒋介石也早想除掉这个眼中钉。
1938年3月,蒋介石下令取消第一集团军番号,宋哲元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实际等于变相取消宋哲元的兵权。
宋哲元的部队由冯治安组成19军团,领导77军和石友三的69军(刚刚扩编为军,但主要是原河北保安团部队,战斗力有限)。冯治安当时正在“养病”,接到命令以后他欣然上任,取代了宋哲元。
而随后石友三奉命开赴河北敌后作战,受高树勋指挥,这样29军唯一剩下的77军也被分散了。
此时的宋哲元实际等于被免职了,其实蒋介石对他还算不错。因为1938年1月,韩复榘擅自带兵放弃济南泰安以后,被押送武汉直接枪决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哲元虽然没有韩复榘这么夸张,但作战不利是有目共睹的。
宋哲元由此脱离军界,这次他真的去养病了。当时的宋还是很惶恐的,怕蒋介石向对付韩复榘一样收拾他,他丢失平津,丢失河北中部南部,丢失察哈尔省,擅自从河南北部撤军都足够掉脑袋的。
宋哲元凄凉的跟部下说:一个人在台上的时候,谁都来恭维你,可是你倒霉时候,那就会墙倒众人推,甚至落井下石。
蒋介石对待政敌还是宽容的,并没有对宋哲元下毒手,也没有追究他的任何责任。不过宋却并没有活了多久,可能是心情抑郁加上长期军旅生涯的动荡生活,他很快染上肝病(中医说肝病大多是劳累和忧愁导致的),后来又突患脑血栓,病情日渐恶化,最终半身麻痹。
国民政府给他的待遇还是很好的,让他先在衡山治疗休养,10月转到广西阳朔,1939年4月迁往重庆南温泉疗养。
可喜宋哲元病情没有好转,1940年3月病危状态的宋哲元辞去全部植物,并且回到其夫人常淑清的故乡四川绵阳继续疗养。
但没想到短短3个月后病情迅速加重,宋哲元在四川去世,时年56岁。
随着宋哲元的下台,盘踞中国长达30年的西北军作为一个团体终于灭亡,这支曾经举足轻重的军阀虽然英勇善战,组织严密,却因为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或者说信念,最终还是瓦解了。
虽然在后来民国军队中还有大量西北军以集团军,军,师,团为单位存在,但他们已经没有统一的领导者,西北军基本消失了,这也算为中华民国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西北军是一支没有信念的部队,他们是否站在国家民族角度,基本就看他们的领袖是什么人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西北军在抗战中出现很多英雄部队,仅仅一个徐州会战中,临沂的张自忠59军,庞炳勋的40军,台儿庄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都是西北军出身,为中华民族立下很大功劳。
但西北军中也有大量叛变投敌的叛徒,成建制投降日军的部队中,约有三分之一都是西北军,包括孙良诚,吴化文,孙殿英等大将,真是毁誉参半啊!
阎锡山的衰落
------------------------晋绥军的战斗力本来就不强,主要依靠太原兵工厂自产的轻重武器和重组弹药支持。太原战役中,晋绥军只运走小型机床1000余部和动力电机200余部,仅占西北制造厂18个分厂全部财产的2%,其余设备悉数落入日军手。兵工体系瓦解大半,晋绥军就彻底不行了。阎锡山知道靠自己不能复兴,值得考虑借助其他力量,自然,这种想法并没有错。
所以说,日军的入侵某种意义上也是洗牌,华北三个军阀,宋哲元的西北军就此瓦解了,韩复榘被杀以后山东军也不复存在,只剩山西绥远阎锡山还在死撑,并且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
实事求是来说,阎锡山却是三大华北军阀中最抗日的一个。他的十几万晋绥军在抗战初期先后参与了南口战役,张家口战役,大同战役,平型关战役,以及国军出兵高达58万的忻口战役和娘子关战役,还有后来的太原战役和绥远战役。
经过一系列战役,日军损失部队6,7万人,晋绥军也有很大伤亡,兵力锐减到10万以下,而且也丢掉了苦心经营20年的山西心腹地区,其中太原兵工厂的设备大半被日军抢走。
太原丢失以后,阎锡山的晋绥军以临汾为中心固守晋南,晋西和晋东地区,一部分部队则深入晋北,组织游击战。
日军在1938年2月为配合平汉路,津浦路作战,也在山西发动新一轮攻势。日军来势汹汹,首先攻打太原盆地南面的临汾盆地。由于临汾盆地无险可守,晋绥军放弃了临汾,撤往南部山区,日军则很快占领了临汾盆地。
在占领临汾以后,日军士气高涨,集中约2万人分别向晋东,晋西山区发动全面进攻。
可惜,一进去山区,就是国军发挥威力的时候。国军各部包括八路军一部四面出击,利用山地地形狙击拦截日军,并且不断发动反攻。东路日军激战大半个月,大败!国军高桂滋(杂牌军),刘勘(中央军),武士敏(晋绥军),朱怀冰(杂牌军)部乘机发动反击,接连攻占攻占沁源,武乡,晋城,完全收复晋东18座县城,日军撤退途中又遭受裴昌会部伏击,损失惨重,狼狈退走。
进攻晋西的日军也遭到晋绥军陈长捷,王靖国部突袭大败,吉县,乡宁,永和,石楼都被晋绥军攻陷,日军狼狈逃回临汾。
由此,山西大局基本已定,日军控制了山西中路一连串盆地,而晋东太行山,晋西吕梁山,晋南中条山等附近地区,都被国军或者八路军控制,并且筑有大量正规军。
同时国军深入日军控制的山西后方,展开普遍的游击战,这样一直打到抗战结束。
山西境内始终保有大量国军部队,也让日军疲于应付,也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光是对中条山前后就进攻了13次之多。
可喜这对阎锡山并不算好,由于晋绥军损失较大,阎锡山曾经试图利用中共的力量帮助自己对抗日军和中央军。
他建立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以及山西新军,任用了以薄一波为首的一批中共干部,帮助他训练部队和发动当地老百姓。
当然,阎锡山这一手完全是为了壮大晋绥军,并非是对中共有什么善意。
因为中共当时力量虽然不大,却和苏联关系非常亲密。
早在西安事变爆发之前,阎锡山就曾表示愿意同中共合作,但需要苏联提供援助。阎锡山甚至表示可以通过他控制的绥远(和苏联控制的外蒙古接壤)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并且愿意将其中一部分转运给中共。
七七开打以后,苏联已经开始大量援助中华民国,前后提供了20个师的装备。阎锡山认为自己现在穷途末路,但如果能够和苏联搭上关系,对他有极大帮助,很容易恢复实力。所以阎锡山搭上中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苏联的援助。
同时,阎锡山知道中共擅在敌后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战,他曾经利用全国六大苏区和蒋介石周旋了近10年之久。就这一点来说,没有游击战和敌后作战经验的阎锡山和蒋介石都比不了!
此时阎锡山试图利用中共为自己建立敌后山西政府和大量晋绥军军队,当然他不敢利用真正的中共分子,而是利用一些原中共人士。
当然老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山西老乡薄一波了。
薄一波原名薄书存,是山西省定襄县蒋村人。薄一波在当时的山西,名气很大,是知名的共产党分子,也是鼎鼎大名的天才青年,颇有政治军事能力。
他早在1925年17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共青团,稍后入党。
薄一波在18岁时候就参加五卅运动,之后先后进行工人运动,士兵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宗旨敌后几乎所有形式的地下活动他都参加了,而且非常得心应手。薄一波当时年纪虽轻,各方面经验却极为丰富,所以也受到重用。
薄一波在20岁时候,就担任了任中共天津市委兵委书记、北方局军委秘书长的重要职务。
可惜随着中统,军统力量渗透进入北方,北方中共力量开始受到很大影响,组织纷纷瓦解。
1931年6月,薄一波在北平突然被捕,他没有被处死,只是被判八年徒刑,关押在草岚子胡同北平军人反省分院。
1935年,薄一波、殷鉴等十二名中共党员因拒绝反省,而被北平国民党军法部门内定处以死刑。好在当时日军入侵河北,搞出一系列的事件,河北国军自顾不暇,逐步撤退出河北省,薄一波他们也就侥幸没有被处死。
1936年6月,为避免日军占领华北后造成的中共被押干部牺牲,经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率领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向中共中央建议,以各被押人员在退党反共“自白书”上画押的方式进行所谓假投降,以换取不被处死,被党保留这些珍贵的干部。
由此薄一波等人被阎锡山之流认为投诚国民政府,和中共已经决裂,其实自然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他们一个出狱的手段而已。
9月,薄一波等五十四人经营救出狱,但此事后成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的证据,也算是笑话。
阎锡山久闻薄一波大名,而身边的张慕陶等原中共干部的能力也深为阎锡山钦佩。在得知薄一波和中共决裂以后,阎锡山向蒋介石求情,将薄一波要到自己身边服务。
却没有想到,阎锡山一辈子利用人,玩的得心应手,最后却被中共利用了。
薄一波到了山西以后,表面上为阎锡山服务,其实所有行为都是为中共考虑。他打着牺盟会和决死队的旗号,其实就是为中共夺取阎锡山的地盘,并且建立自己的军队,自然这期间还让阎锡山出钱出物,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合法身份。
此时薄一波也好,刘少奇也好,不过是前台指挥人物,背后的大老板自然是毛泽东。
其实毛泽东的手段,远比阎锡山要高超,这点已经被无数次证实了。
阎锡山并非不明白毛泽东的手段,他他的情况险恶,也没有别的办法。
日军想要他的地盘和军队,还要他的命,蒋介石好一点,但也要他的地盘和军队。
上面两个都是有力量掀翻阎锡山的,不能和他们合作。
阎锡山只能同实力较弱,看起来无法掀翻他的中共合作。
阎锡山曾经说:同共产党搞统一战线,这中间有风险。但是,不跟共产党合作,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我只有用共产党的办法,此外都不能抵制日本人和蒋介石。我是用共产党的办法削弱共产党。
---------------说实在的,中共建立敌后政权和武装还是有一手的,他们成功利用抗日宣传和土地政策获得大部分老百姓的支持。可惜阎锡山想利用中共为其服务,自然就没这么容易。中共精英甚多,不是晋绥军可以相比的。
阎锡山和中共合作的产物为两个,一个是著名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一个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也称为山西新军。
首先这个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其实是阎锡山政府一个行政机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政府。
阎锡山本意是利用这个牺盟会在敌后和自己控制区发动群众,建立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加大对地方的控制。可惜这个牺牲救国同盟会很快被架空,薄一波主持这个会议后,安排大量中共地下党员加入,将其完全掌握在手中。
薄一波用类似现在公务员招考的作弊手段插入中共人员。这些中共党员以普通人身份要求加入牺盟会,这在当时是需要面试的。面试负责人自然是薄一波,他事前早已经知道这些人的身份,这些人也是他安排过来面试的。结果面试时候,薄一波故意问一下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让这些人顺利通过,同时也躲过阎锡山官员的监视,这样也是掩人耳目。
山西牺牲救国同盟在1937年3月抗战没有爆发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到20万人规模。
由于打着阎锡山的旗号,加上有爱国抗日的思想宣传,加上这个会在山西是完全合法的,军统中统明知有问题,也无法对付他们,所以牺盟会发展极为迅速。
抗战开始以后,由于日军入侵加剧,牺盟会发展更为迅速。到了1939年夏,牺盟会员发展到300万人规模,山西七个行政区中的五个及其所属县政权由牺盟会掌握,山西105个县中已经有70个县长为牺盟特派员(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
以牺盟会太原市委为例,牺盟会太原市委成立于1937年春,下辖5个区。此外,还建立了牺盟会兵工厂工作委员会、铁路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这些工作委员会受市委直接领导。通过特派员(中共党员)的工作,建立了各县牺盟会,并建立区、村各级牺盟组织。
共产党把权力全拿走了,这下阎锡山亏大了。
中共就打着山西政府的名义,公然在山西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权,由此畅通无阻,所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其实就是八路军的一块招牌而已。
为什么要打着这个招牌,主要当时名义上国共合作,八路军不便于公然在友军地盘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和军队,所以需要这块牌子。
这是避免政治上和舆论上受到麻烦的权宜之策,迷惑老百姓和舆论而已。
实际,八路军毫不费力的抢走了阎锡山的地盘。
对此,晋绥军内部军人文官大多看的一清二楚,上下都极为反对。
这些人中,以晋绥军重臣19军军长王靖国为首,他们不断向阎锡山告状请愿。一次,王靖国干脆带领80多名高级将领,齐刷刷跪在阎锡山面前哀求:薄一波是共产党,他身边也全是共产党,你让薄一波这些人搞下去,山西就完了,我们这些人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张厉生也向阎锡山施加压力,说阎用的都是共产党。各县的地主豪绅也纷纷给 阎锡山发电报、写信,说牺盟会都是共产党的人,不能用。
对此阎锡山一清二楚,但他当时还认为完全可以控制住局面,尤其对薄一波比较信任。
他把王靖国等训斥了一通:你们懂得个啥!现在我们还能拉上共产党,利用他们帮我们建立敌后政权扩大军队,将来想拉都拉不上了。你们知道什么?蒋介石周围不也有共产党吗,不是什么国共合作了吗?不是通过这手从苏联获得武器了吗?他能用我们为什么不能 用?
这样一来,王靖国他们只好忍气吞声。
有了阎锡山这堵挡风的墙,薄一波他们便可以更加大胆地干,不过这要表面上按照阎锡山的意图,用薄一波的话说,就是戴阎记帽子,讲山西话,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其次,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也就是山西新军。
新军实行八路军的政委制,即政委是最高领导人和决策人,没有政委签署,一切军政大事不得实行,至于政委是什么人担任,大家都应该知道。
除此以外,新军先后接受了八路军500多名干部,并且所有排长以上军官全部都要去八路军处受训。
所谓山西新军,其实就是晋绥军。在当年的老百姓根本分不清什么新军旧军,很多人抱着抗日目的加入晋绥军,却投到了共产党的部队里面。
有一个故事,说的就是山西一个家庭遭受日寇屠杀,父母和爷爷等四五人被杀害,家里幸存的还没成年的两兄弟发誓要给亲人报仇,决定去参军。
由于没有旅费,哥哥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钱让弟弟先去,自己筹好了钱就来。两人一前一后投奔了山西的晋绥军,去的还是同一个县城。结果弟弟去的时候是薄一波的山西晋绥军新军,是共产党的部队。而哥哥到的时候,这里已经是阎锡山控制,结果他投的也是晋绥军,但是真正的晋绥军,是国军阎锡山的部队。
兄弟两个由此失散,各自在军队里面打鬼子,经过5年九死一生的激战,两人都当上了团长,并且等到了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很快发生,兄弟在一次战斗中的谈判时两人意外见面,却发现成为了敌人!
最终的结果是弟弟所在的解放打胜了,成为建国功臣,得到少将军衔。哥哥则带着败军跟随国军去了台湾。20年之后,海峡那边的哥哥却得到了弟弟在文革中自杀的消息,原因是因为他这个哥哥在台湾,弟弟由此被怀疑为台湾特务,几次批斗后无法忍受,自杀身亡。哥哥在金门岛上遥望大陆的厦门,痛哭流涕。
貌似亮剑的情节有些类似,也不知道是谁仿效谁的。
山西新军一样是被中共控制的,晋绥军军官基本都被挤了出去,后来干脆直接派八路军军官加入部队,并且由八路军对新军进行整训。
其实也就是打着晋绥军的名义发展自己的力量,所谓借壳下蛋,自然,阎锡山提供给了山西新军大量武器装备,其中一次就给了5000多支步枪和大量弹药(弹药总数有几百万发之多)。
到了1939年上半年,山西新军已发展到4个决死纵队、1个工兵旅,1个暂编师,3个政治保卫旅,共达50个团约7万多人,番号上占阎锡山整个晋绥军150个团的三分之一,但实际兵力却占二分之一,因为阎锡山的部队大部分都是不满员的,有的缺额高达二分之一。
如果加上新军控制的地方武装,兵力接近10万人,无论兵力和武器装备都超过了阎锡山的晋绥军。自然,决死纵队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共控制!
阎锡山想利用别人,反而被别人利用了。
到了1939年以后,八路军,晋绥军,中央军,日军同时占领山西一部。其中中央军还算好,没有同阎锡山出现大规模摩擦。而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八路军的冲突逐渐开始了。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一山不容二虎,本来山西是阎锡山的地盘,日军占领山西大部以后,其实阎锡山的地方政权大部分并没有跨,当地也有大量部队,包括游击队。
比如日军控制的晋北,有阎锡山两个军和不少地方部队驻扎,很多县城还控制在阎锡山手中。
但八路军和打着晋绥军旗号的山西新军控制了山西大部分地盘,将阎锡山的势力排挤了出去,老阎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理。
其实阎锡山当时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而第十八集团军不过是他麾下的一个集团军而已,可惜不但阎锡山控制不住八路军,就连蒋介石也不可能控制住。事实上武汉会战以后,八路军和新四军就没有基本再听从过国民政府的命令。
--------------日军在1940年百团大战之前并没有重视中共八路军武装,只是针对所谓治安问题,建立了大量铁路,公路,碉堡,以封锁国军各种敌人部队的行动,也就是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之后由于不能坐视日军完全封锁八路军控制区,彭德怀发动的百团大战,其主要战场就是在山西地区的正太路,同蒲路。八路军在山西的根据地并不稳定,后来大部分退入太行山区。
武汉会战以后,中央军由于巨大的消耗,加上作战中心转向南方,在山西的力量也没有增强,反而有所减弱。阎锡山也更别说了,由于他是日军主要攻击方向,力量日益消耗,倒是八路军日益壮大起来。
阎锡山愤愤的说道:武汉失守后,抗战越来越困难,二战区削弱了(指山西绥远境内的晋绥军和中央军),只有共产党、八路军壮大了。现在,我们要自谋生存之道。
当时山西的情况大概是这样,阎锡山的主力部队在晋西南驻扎,主要是王靖国19军和陈长捷的61军,这两个军兵员充足,武器装备也较好,是晋绥军仅剩的主力部队。
而晋北地区则还有赵承绶的骑兵军,和另一个残缺不全的郭宗汾步兵军,兵力和战斗力远远低于此处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
1939年开始着手对付山西的中共力量。当时他尚且不敢同八路军正式翻脸,但在阎锡山看来,既然牺盟会和山西新军名义上都是他的部下,处理他们没有任何舆论上的问题。
反而牺盟会和山西新军如果抵抗,则不会得到任何舆论支持。话虽如此,阎锡山还是不敢公然武力进攻。
他开始试图用和平手段夺取新军控制权!
1939年初,阎锡山开始允许国民政府的党部进入山西(之前是坚决不允许的),在山西地方建立各级党部,以削弱牺盟会的力量。
3月到4月,阎锡山召开秋林会议,将山西划分为4个行政主任公署,由晋绥军四大将领杨澄源,赵承绶,孙楚,陈长捷,统一管理军政。其实就是负责他试图限制牺盟会的权力,收编山西新军。
阎锡山还语重心长的劝告薄一波等人不要跟共产党一条心,只要跟着自己走,将来一定保证他成为晋绥军头面人物,功名利禄都不成问题。
但这自然没取到任何效果,反而让薄一波等人有了准备,比如决死一纵队将仍在部队的听命阎锡山的100多军官全部调走,保证部队军官都是中共的人。
而7,8月阎锡山命令山西新军重新整编,一部加入晋绥军,另外山西新军每个旅安插进听命于阎锡山的晋绥军军官。自然,中共不可能任由阎锡山拉走他的部队,此举完全失败。
由于发现阎锡山有吞并山西新军,瓦解牺盟会的企图,八路军也开始应对措施。
鉴于晋西北的山西新军力量薄弱,7月,毛泽东命令彭绍辉的358旅5个团立即从河北中部返回山西,开赴晋西北支持山西新军。
可惜,这次是阎锡山快了一步!
1939年12月,留守陕北的八路军同陕北的国军胡宗南部发生激烈交火,这也是国共第一次大规模交火。这次交火谁是谁非就不说了,但抗战仅仅开始2年,国共已经公开作战了,这个国共合作可真够呛。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也在12月发动了国军著名的冬季攻势,大面积反攻日军,一度打得日军找不到北。
阎锡山此时也在进行反击,收复一些失地。但显然名义上他麾下的山西新军并不听从他调遣,比如晋西北的决死二纵队应该在12月5日向灵石、霍县段的同蒲路实行破击。
决死二纵队指挥官认为自己力量薄弱却去强攻日军,必然会损失巨大,损耗革命的本钱。所以决死二纵队按兵不动,对此阎锡山自然是预料当中的。
他也由此下定了要一定要扫平共产党控制的山西部队的念头,
很快,阎锡山接口决死二纵队不听号令发生叛变,全面发动12月攻势,试图将这支打着他旗号的所谓晋绥军新军完全收归自己控制。
阎锡山的部队集中几个军分别进攻晋西南,晋西北。中共控制的山西新军和八路军自然不甘示弱,他们配合起来同晋绥军激战。
全国国军都在进攻日军的时候,山西的国共却在内斗,这是山西战场上第一次国共大战,但中央军并没有参与。
阎锡山的部队在晋西南获得大胜,在晋绥军61军悍将陈长捷,19军王靖国的率领下,此处的决死队二纵队,四纵队和八路军第115师晋西陈士榘独立支队团团包围。
新增援而来的120师彭绍辉358旅尚且不是晋绥军几个军的对手,被迫放弃晋西南突围,蒲县,中阳,孝义,洪洞,永和,石楼,赵城等县都被晋绥军控制。
该地区完全被阎锡山控制,但此处的山西新军大部分被八路军拉走了。
晋绥军进攻晋西北却没有成功,在晋绥军包围晋西北的山西新军以后,贺龙120师迅速全部赶回晋西北。
由于此处有不下10几万的八路军部队,阎锡山在此处仅有一个骑兵军和一个残缺不全的步兵军,实力远远弱于八路军。
八路军在晋西北的太南和太岳区的八路军主动出击,将赵承绶和郭宗汾的两个军打退入临县地区,晋西北基本被八路军控制。
但此时八路军认为需要将他们从晋西北彻底赶走,随即集中大部队发动总攻击。
赵承绶的骑兵军本来就无法和步兵军正面作战,他自知不敌,乘八路军包围圈没有形成之际,迅速带领骑兵部队突围,放弃了临县。郭宗汾的步兵也紧随其后突围出去!
晋西北由此不存在晋绥军正规军,八路军随即横扫晋西北,将晋绥军地方部队杨集贤,侯光远等部全歼,并且摧毁了所有晋绥军的地方政权,公安局等,连中央军建立的国民党党部也全部摧毁了。
除此以外,他们甚至对晋西北境内其他国军进行攻击,驻扎在河曲,保德的马占山东北挺进军,陕军高双城86师见势不好,赶忙退回黄河以西的陕西省。
由此中共的陕甘宁和晋西北连成一片!
这个著名的晋西事变中,阎锡山虽然占领了晋西南吕梁山区的地盘,但却没有控制住山西新军。新军中只有决死三纵队四个团,二纵队有小部分倒向阎锡山,其他新军33个团均离开了阎锡山,随后直接加入八路军,完全去除了之前的伪装。
随后,由于日军继续进攻,八路军也向晋东南渗透,阎锡山力不能及,被迫向中央军求援。中央军胡宗南率部进入晋东南中条山,控制了晋城、高平、沁水、阳城、陵川、浮山等县大部地区。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央军轻松占据了晋东南。
由此晋绥军基本退出了晋东南,全军退守晋西南。
这样山西四股力量,日军控制山西省中部一连串盆地,尤其控制同蒲铁路和正太公路,晋绥军控制晋西南吕梁山区,中央军控制晋东南中条山脉,八路军则空隙晋西北太行山地区。
阎锡山的地盘已经减少了四分之三,在荒凉偏僻的吕梁山区奄奄一息,不足以和国民政府对抗了。
堂堂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所统辖的军队仅有几万人,能供其粮草钱财的县份也只有寥寥几县,而且大都是人烟稀少、地瘠民贫的山城小县。
需要说明的是,晋西事变以后,中央军大量开入山西,最后规模达到近20万人,阎锡山大敢危险,迅速调转口径继续同中共合作。
中共由于也深感中央军威胁,也低调处理晋西事变,随后同阎锡山合作。
山西全省新军公开发表下列口号:
1拥阎抗日;
2新旧两军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3新军不打旧军,要求旧军停止打新军;
4枪口对外,停止内争。
对于阎锡山在抗战初期试图利用中共,反而被中共利用,导致山西大部被中共控制一事,国民政府一直耿耿于怀。
直到阎锡山去世之后,台北《民族晚报》还在其去世后六七天专门发表社论《阎锡山值得国葬吗?》指责阎锡山,其中称:抗战前后,虽然阎氏始终站在抗日战线,但因为阎氏大量培植左倾分子,卒使共党势力在山西坐大;二十八年十一月,新军叛变十五万之众,均投向共匪,成为后来晋察冀区共军主力,又是谁之过?
之后阎锡山开始全力自保,他的大将61军军长陈长捷拒绝收缴他们控制区中央军的枪支,被阎锡山解职。
在日军最后一次集中13万大军猛攻中条山的中央军时,阎锡山虽然接到蒋介石的救援命令,但始终按兵不动,八路军也没有任何支援,最终中条山战役国军惨败,殉国了好几个高级军官,
眼见实力越来越弱,阎锡山认为不能再和日军硬拼,试图和日军谈判,看看能否捞一些好处。
从1940年春到1945年秋的六年中,仅有据可查的阎、日会谈就有六次,由阎锡山亲自参与的有三次。
虽然谈判很多,其实大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一些还让阎锡山占了便宜。
比如第一次1940年11月白壁关会谈,双方协议:日军从孝义县城撤出,让阎军进驻。日军为了争取阎锡山,于1941年6月撤退处孝义县。
第二次1941年8月汾阳协定,双方表面上达成很多协定,但阎锡山基本都没有履行,反而从日本处骗取了伪联币二十五万元、法币七十五万元及布匹等。
第三次1942年5月安平会议,日本要求阎锡山履行汾阳协定,但阎锡山要求日军先提供协定中许诺的大量军火。日本认为阎锡山诚意不足,不愿意提供武器,双方谈判破裂。
第四次1943年春太原政治、经济、军事部分协议,双方协定很多,但阎锡山预计日军战败是时间问题,并没有履行。
第五次1945年6月下旬瑶圃会谈,当时日军败局已定,阎锡山主要想抢先接受山西的日军投降,以获得大量武器和地盘。日军则提出华北政权可以全部交给阎锡山管理,希望将华北一部分地区交给阎锡山管理。阎锡山怕这样执行会被当作汉奸,断然拒绝了。
最后一次,第六次1945年8月初司马村会谈,阎锡山再次提出关于受降问题,当时日本马上就要投降,日军同意将太原交给阎锡山,并且向其缴械投降,以避免被八路军缴械,双方达成协定。最终日本履行了协定,甚至有多达5000名日军加入晋绥军服役。但这在当时并非什么特例,八路军中也有大量日军。林彪的东北军中,日军数量很多,大部分技术工作都控制在日军手中。解放军空军最初的训练教官,就是被俘的日军飞行教官。
可惜这些日军自从投降开始已经士气低落,平时想尽一切办法早日回国,所以战斗力低下,没起到什么作用。
由此可见,阎锡山和日本谈判不过互相利用而已,老阎试图占点便宜而已。但阎保住了底线,也就是绝对不同日军正面合作,因此最后也没有倒霉。
-------------上图是被解放军俘虏的日军,他们走在阎锡山部队中服役。在1948年至1949年的太原战役中,有大约1100多名日本兵参战,700多人被打死,400余人被俘,至此,阎锡山部队中的日军已基本被解放军全部歼灭。可怜小鬼子们也被阎锡山做了炮灰!下图的决死队,也是阎锡山试图利用中共的手段,只是中共棋高一筹!
总之,不管如何,华北地区除了惊天动地的徐州会战以外,随着阎锡山和宋哲元的完蛋,大规模战事已经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