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我们昨天说到如果要书写南京大屠杀,我的建议是你千万记住,不要让它变成一次廉价的惨剧的贩卖,不要让它轻易的变成一本非常感动人,让人流泪的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流泪是一种救赎,我觉得南京大屠杀还没有得到救赎,远远谈不上救赎。
这时候我们就能够理解,我们今天要谈的这本书《南京安魂曲》,为什么叫《南京安魂曲》?安魂曲好像是想安息亡灵的意思,好像是要控制在某一种几乎要流泪,一种哀悼,但是又被平静包裹起来的情绪,那是一种极致的哀伤。
哈金在这本作品里面,我觉得他是几乎就能做到这一点,但还不够,为什么说几乎做到这一点呢?我们先看一看这本书一开头,就有一个金陵女子学院里面的一个小帮工本顺,他差点死在日本人的枪下,他目睹了一些场面。
他的描述是,比如说他讲到,“他们在一个河岸边聚集了好大一群人,上千都不止,里面中国士兵有,也混着很多老百姓,很多人已经举着白旗,希望日军善待他们。但是结果日军做什么呢?首先是一个军官下令,围着这些几千个中国人,用坦克、机关枪开火,有些士兵一下傻眼了。这个军官愤怒了,拔出武士刀用刀背拍打那些不听话的士兵,然后自己率先动手,刀光一闪,就把其中中国苦力的头给劈掉了,两股鲜血喷向空中足有三尺高。然后全部人这时候都跪倒,不停的磕头求他饶命,机关枪旁边的士兵先是目瞪口呆,接着就开了枪,最后连坦克都开火,把人群炸了窝”。
哈金向来呼应托尔斯泰的一个讲法,就是一本小说应该有两道光,一道光在开头,一道光在结尾,两道光要往书的中间夹射。在这本书里仍然能看到哈金的这个写法,他的开头总是引人入胜,一开始就马上要把大家带进所谓的屠杀是怎么回事儿,然后我们果然在这书里面看到了,那些我们能够预想到,但是出乎意料的场面。比如说有些地方的池塘里面的鲤鱼变的好肥,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池塘里面全是死人的尸体。
由于满个南京城的水都有血,因此就连日本士兵,他们洗米的米饭的水里面也都有血,煮出来的饭是红色的。我们还看到各种各样的强奸、折磨、侮辱,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南京大屠杀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他们通常译作什么呢?是强奸。
另外一道光在这本小说里面,自然就是我们昨天跟大家讲到的,这里面的主要叙事者高安玲。终于她的儿子代表日本皇军出战,经过一些很吊诡的命运转折,最后死在中国战场,死在他的国土里面,被自己的国人杀死。因为他是个日本军人,哪怕他是一个不情愿的日本军人。而高安玲到最后,她代表军事审判团,跟她那个混血的孙子,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当时那个场面就是她绝对不能够流露出感情,因为她怕人家发现,她有个儿子在日本,娶了个日本太太,生了个混血小孩,而那个儿子居然还帮过日本兵打仗。她不能被人发现这一点,她怕人家说他是汉奸,污损了她的代表性,这是结尾的一道光,是一个个人在时代之中的悲剧。前面那一道光,是一个南京大屠杀过程中幸存者看到的场面。
但这个光往中间照射的时候射出来的是什么呢?坦白讲,这本书整个两部分的处理上是有问题的。前一个部分,讲到了南京大屠杀,我们大家都能够清楚这些场面,后面一部分则是一个出人意表的选择,我觉得哈金非常有勇气,这个选择是什么呢?大部分时候写南京大屠杀就止于那个屠杀,但是这本书几乎有一半的时间讲的是什么?是很少人提到的课题:南京大屠杀完了之后,继续被日本统治的那几年里面的事情,是什么样的状况。
于是就写到金陵女子学院,从难民营终于到局势稍微稳定下来,在汪伪政权的统治下,慢慢慢慢怎么样重新开始办学,怎么样继续下去,那个场面是怎么样。在这个场面底下,所有东西都冷却下来 了,很多问题就一一浮现。那些问题包括什么呢?我们看到哈金选择用一个外国人,或者一个夹在外国人旁边说英语的中国基督徒的视角来叙说,就是希望能够对中国人提出很多反省。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愿意去当汉奸?那些汉奸有时候做的一些事,其实是在保全中国人的性命,保全了我们姑娘的清白。又或者是反过来看,为什么那些日本士兵屠杀的时候,如狼似虎、失去人性、禽兽不如,但是局势平静下来,他们又像一个小孩,甚至是疲惫的小孩。
同样的我们还能够看到,里面出现的一些最核心的问题。这里面最重要的角色,明妮·魏特琳这位英雄,她救了那么多的中国人,但是后来有中国人开始写很长篇的文章,用我们都熟悉的那种阴谋论的论调去批判她,批判她什么呢?说她原来在开设难民营期间,她曾经让日本兵进营,抓走了100个妓女,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妓女而是良家妇女,这个院长后来才发现她犯了错误,非常后悔,最后她回到美国,精神病发作自杀了。
使得她自杀的原因之一,恰恰是这个中国人写批判她的文章。这些中国人竟然忘记了她拯救多少人的性命,而推论她当时要把那些女子交给日本皇军去做妓女、做军妓、做慰安妇的理由,就是因为她们是美国人,她们是跟日本勾结在一起,包括拉贝在内,所有留在南京城的外国人都不是好东西,都是中国人的敌人,那是当时南京城里一些中国人之间的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