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历史文化 > 历史百科 > 古代的嫡出和庶出有什么区别

古代的嫡出和庶出有什么区别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1
0

嫡出,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在古代通常是嫡出子嗣(即嫡子)继位,因古代有立嫡,立长的规矩。在有些朝代中即使不是年龄最大的如果是嫡出的也算是大的。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姬妾,或者非正妻的嫔妃所生的孩子叫庶出。姬妾有无名份,其后都是庶出。有名分的妾又称侧室、百偏房,她们的存在被家族和社会认可,然而地位与正妻有云泥之隔,无论表现在家族、社会还是死后的待遇上。

嫡出和庶出差别的产生源于古代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男子娶妻需要门当户对,明媒正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律法上,夫妻相对来说是平等的,即使是丈夫想换妻子,也需要妻子犯了“七出”的大罪才允许休妻。但是纳妾则不需要这些。

那时的男人不是人人都能既娶妻又纳妾的。男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是养不活妻妾和孩子的。因此能纳妾的男人,不是达官就是商贾。妾的出身不需要很高,即便是青楼出身的女子也是无所谓的。妾的地位犹如物品一样,会被男主人随意的送人和买卖。妻子也拥有处置妾的权力。你说做妾多悲哀。妻妾的地位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相当于主与仆。她们所生的子女地位差距就可想而知了。

妻子生的子女为嫡出,妾生的子女为庶出。“子凭母贵”,母亲的地位差异决定着孩子的地位,因妻妾有别,因此嫡庶也有别。那时嫡出的儿子是拥有绝对继承权的,而女儿也会配给门当户对的人家当正妻。

但庶出的子女,则只可认父亲的正室为母亲,生母连被叫“妈”的资格都没有。至于庶出子女的前途,那就要看其是否争气,可否讨父亲和嫡母的喜爱。他们的婚姻很大程度上被嫡母掌控。若资质平庸,无利用价值则直接被家族遗忘。当年的庶出就如现在的私生子一样被人瞧不起。若生母不受待见,那么连自己的亲爹都把你当根草。若再不靠自己的努力难有出头之日。

举个例子,当年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宁可立孙子朱允炆为太子,也不立其他庶出的儿子,致使朱棣造反。明成祖朱棣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帝,他硬认马皇后为自己的亲妈。对自己的亲生母亲讳莫如深。若有人在背后非议半句后果可想而知。

可见在古人看来,亲妈是否是正妻,不仅关乎着子女的地位,还关乎着他们个人的前途。打个比喻,嫡出的子女就像含着金汤匙出生,而庶出的孩子则是“草根阶级”,没点本事,想上位,简直痴人说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代的嫡出和庶出有什么区别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