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藏文史料中,那措·崔臣杰瓦在对藏传佛教的鼻祖之一、孟加拉国高僧阿底峡尊者的颂词中,曾提到了阿底峡的诞生地:“东方萨霍尔殊胜地,坐落一座大城镇,名叫毗扎玛普热(今译为毗诃罗普尔),城中便是大王殿,宫殿辉煌宽又广,人称金色胜幢宫。”
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藏文史料所指古城的存在。从2014年开始,经过中国和孟加拉国考古专家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近四年的考古发掘,这座被湮没的中世纪古城得以“重见天日”。
1月3日,一场特殊的考古现场座谈会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附近的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考古中的纳特斯瓦尔古发掘现场举行。经过近4年的发掘,这个佛教遗址取得重大进展,在座谈会现场,我省考古专家向三湘都市报记者透露:这个遗址极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力。
遗址中的一处神殿一角。
遗址出土的陶器。
纳提什瓦考古工地现场的柱厅。
联合考古:湖南考古首出国门
在座谈会上,来自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考古专家陪同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陈伟、文化参赞孙延与孟加拉国的文物考古学者就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展开了热烈讨论。
毗诃罗普尔是孟加拉国著名的佛教遗址。长期以来,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所在地经常出土佛教石雕、砖雕、陶器、木船、铜币、铭刻文字等珍贵文物,成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的收藏品。中孟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介绍,当地村民在开挖池塘和房屋地基时,也经常发现古代的砖墙和遗物。孟加拉国达卡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石雕造像中,几乎有一半出自毗诃罗普尔。孟加拉国亟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向三湘都市报记者介绍说:“基于中孟两国深厚的文化渊源,2014年孟加拉国有关单位向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申请,请求中国对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考古发掘给予帮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孟方签订了长期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协议,在当时这也是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国家间的首度考古协作,也是我省考古首次走出国门。”
柴焕波说,这次合作研究是全方位的,湖南与孟加拉不仅一起组队实施发掘,还会帮助孟方修复出土陶器,检测各种标本,整理出土遗物,并最终共同撰写发掘报告。
重大发现:佛教遗址或申报世遗
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以南30多公里。据考证,这一考古发掘地区在公元8世纪至12世纪是孟加拉国数个古代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也是孟加拉国佛教高僧阿底峡尊者的出生地。
柴焕波向三湘都市报记者介绍,经过近四年的考古发掘,目前已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成果。“这处佛教寺院遗址是南亚次大陆最后一个佛教中心的珍贵遗产。”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勘测,遗址发掘面积逾5000平方米。考古发掘中,联合考古队发现了“十字形”中心圣地建筑遗迹。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佛塔、道路、灰坑等考古遗迹,其中有一座佛塔内发现了胎藏室。此外,还发现不同时代的陶器组合和其他文物标本。
其中金刚乘寺院遗址规模庞大,建筑总体平面上呈十字形分布,由4组大型方形遗址组成,各自长宽均在60米以上,围绕“十字形”中心还有巨大经行砖辅道遗迹,这是佛教金刚乘寺院建筑的典型形制。经过地层和C14测定等研究显示,其建造年代为12世纪。
在金刚乘寺院以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其他佛教寺院遗迹。他们认为,此处佛教寺院建筑分为两个时期。公元780年至950年时期的这一寺院遗迹为研究孟加拉国该时期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柴焕波向三湘都市报记者表示,“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毗诃罗普尔遗址能代表一种建筑群的杰出范例,或为一种已消逝(或模糊)的历史传统提供一种特殊的见证。而且,它还与地方史的重建、佛教文明传播、中孟交流这些重大主题联系在一起,充分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解读
佛教遗址与中华文明互鉴
前不久,文化部出台的《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提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实施考古合作、文物科技保护与修复等项目,实施文物保护援助工程。早在2014年,湖南考古人就走出国门,揭开了孟加拉国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而这一工作意义何在呢?
郭伟民解释说:“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孟加拉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这个佛教遗址的发现非常重要。”他说,7到9世纪(相当于我国的唐朝时期)是南亚次大陆最发达的时候,也是佛教最为兴盛的时期,这里是当时东印度一个都城的所在,又是藏传佛教的始祖阿底峡的出生地,阿底峡就是从这里来到西藏,创建了噶当派,成为了藏传佛教的源头。
郭伟民介绍,孟加拉在唐代以后与我们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很多商船要经过这个地方。明朝的时候,吉大港就设立了船码头,也就是说,在明朝我们在孟加拉就有海外基地,这个船运码头用于船舶的修理、整休,在那里发现了明清以来大量的瓷片。郭伟民认为:“研究这个遗址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交流,以及对于现在促进我们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往来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孟加拉做文化遗产与考古的工作,肯定能促进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能加深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我们可以输出很多考古与文化遗址保护的经验,他们也亟需这样的帮助。”
经过一天的考察,陈伟说:“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从事文物的挖掘与保护工作,把湖南的考古技术、把湖南人民对孟加拉人民的友好感情带到这里,这非常有意义。”
(原文刊于:《三湘都市报》2018年1月5日)
在藏文史料中,那措·崔臣杰瓦在对藏传佛教的鼻祖之一、孟加拉国高僧阿底峡尊者的颂词中,曾提到了阿底峡的诞生地:“东方萨霍尔殊胜地,坐落一座大城镇,名叫毗扎玛普热(今译为毗诃罗普尔),城中便是大王殿,宫殿辉煌宽又广,人称金色胜幢宫。”
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藏文史料所指古城的存在。从2014年开始,经过中国和孟加拉国考古专家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近四年的考古发掘,这座被湮没的中世纪古城得以“重见天日”。
1月3日,一场特殊的考古现场座谈会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附近的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考古中的纳特斯瓦尔古发掘现场举行。经过近4年的发掘,这个佛教遗址取得重大进展,在座谈会现场,我省考古专家向三湘都市报记者透露:这个遗址极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力。
遗址中的一处神殿一角。
遗址出土的陶器。
纳提什瓦考古工地现场的柱厅。
联合考古:湖南考古首出国门
在座谈会上,来自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考古专家陪同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陈伟、文化参赞孙延与孟加拉国的文物考古学者就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展开了热烈讨论。
毗诃罗普尔是孟加拉国著名的佛教遗址。长期以来,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所在地经常出土佛教石雕、砖雕、陶器、木船、铜币、铭刻文字等珍贵文物,成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的收藏品。中孟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介绍,当地村民在开挖池塘和房屋地基时,也经常发现古代的砖墙和遗物。孟加拉国达卡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石雕造像中,几乎有一半出自毗诃罗普尔。孟加拉国亟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向三湘都市报记者介绍说:“基于中孟两国深厚的文化渊源,2014年孟加拉国有关单位向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申请,请求中国对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考古发掘给予帮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孟方签订了长期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协议,在当时这也是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国家间的首度考古协作,也是我省考古首次走出国门。”
柴焕波说,这次合作研究是全方位的,湖南与孟加拉不仅一起组队实施发掘,还会帮助孟方修复出土陶器,检测各种标本,整理出土遗物,并最终共同撰写发掘报告。
重大发现:佛教遗址或申报世遗
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以南30多公里。据考证,这一考古发掘地区在公元8世纪至12世纪是孟加拉国数个古代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也是孟加拉国佛教高僧阿底峡尊者的出生地。
柴焕波向三湘都市报记者介绍,经过近四年的考古发掘,目前已取得了重大的考古成果。“这处佛教寺院遗址是南亚次大陆最后一个佛教中心的珍贵遗产。”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勘测,遗址发掘面积逾5000平方米。考古发掘中,联合考古队发现了“十字形”中心圣地建筑遗迹。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佛塔、道路、灰坑等考古遗迹,其中有一座佛塔内发现了胎藏室。此外,还发现不同时代的陶器组合和其他文物标本。
其中金刚乘寺院遗址规模庞大,建筑总体平面上呈十字形分布,由4组大型方形遗址组成,各自长宽均在60米以上,围绕“十字形”中心还有巨大经行砖辅道遗迹,这是佛教金刚乘寺院建筑的典型形制。经过地层和C14测定等研究显示,其建造年代为12世纪。
在金刚乘寺院以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其他佛教寺院遗迹。他们认为,此处佛教寺院建筑分为两个时期。公元780年至950年时期的这一寺院遗迹为研究孟加拉国该时期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柴焕波向三湘都市报记者表示,“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毗诃罗普尔遗址能代表一种建筑群的杰出范例,或为一种已消逝(或模糊)的历史传统提供一种特殊的见证。而且,它还与地方史的重建、佛教文明传播、中孟交流这些重大主题联系在一起,充分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解读
佛教遗址与中华文明互鉴
前不久,文化部出台的《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提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实施考古合作、文物科技保护与修复等项目,实施文物保护援助工程。早在2014年,湖南考古人就走出国门,揭开了孟加拉国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而这一工作意义何在呢?
郭伟民解释说:“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孟加拉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这个佛教遗址的发现非常重要。”他说,7到9世纪(相当于我国的唐朝时期)是南亚次大陆最发达的时候,也是佛教最为兴盛的时期,这里是当时东印度一个都城的所在,又是藏传佛教的始祖阿底峡的出生地,阿底峡就是从这里来到西藏,创建了噶当派,成为了藏传佛教的源头。
郭伟民介绍,孟加拉在唐代以后与我们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很多商船要经过这个地方。明朝的时候,吉大港就设立了船码头,也就是说,在明朝我们在孟加拉就有海外基地,这个船运码头用于船舶的修理、整休,在那里发现了明清以来大量的瓷片。郭伟民认为:“研究这个遗址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交流,以及对于现在促进我们与南亚次大陆之间的往来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孟加拉做文化遗产与考古的工作,肯定能促进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能加深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我们可以输出很多考古与文化遗址保护的经验,他们也亟需这样的帮助。”
经过一天的考察,陈伟说:“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不远千里来到这里从事文物的挖掘与保护工作,把湖南的考古技术、把湖南人民对孟加拉人民的友好感情带到这里,这非常有意义。”
(原文刊于:《三湘都市报》2018年1月5日)
责编: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