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大河村遗址消防水池改造过程中出土一件彩绘陶盆。该盆泥质红陶,侈口,仰折沿,圆唇,鼓腹,下腹急收,底部残失,口径46.5厘米,底径12.4厘米,高15.5厘米。口沿斜面和腹部外表分别以红彩、白彩、黑彩组成的装饰纹带一周,口沿八组对称的阴阳鱼纹图案,腹部四组双核阴阳圆鱼纹图案。这两周图案即是两方连续的又是分区的,循环往复,周密无间,似乎反映了古人轮回不息的思想观念。(图一)
图一 大河村遗址“太极阴阳”纹彩绘陶盆
这件彩绘陶盆出土时盖在一个夹砂灰陶陶罐之上,其上还扣合有一个泥质红陶钵,因此它是作为瓮棺盖使用的。瓮棺作为一种孩童葬制在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遗址常见。这组瓮棺覆以华丽的陶盆,可见墓主家境富足,显示了对夭亡孩童爱怜之情。以往这类回环连续的花纹彩陶出土不少,颇为诡秘,许多学者百思不得其解,但这件陶盆的图案内涵比较容易解读,似乎蕴含了古人对大千世界认识的大智慧。口沿的图案显然就是阴阳八卦内容的写实,腹部的图案也是“两元一体”内涵,如果这样我国先人“太极”思想至迟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500年左右就已形成,这应是古代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精神文化内核,后世的《易经》、《道德经》等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观念都渊源于此,并有极好的继承发扬。《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被称为“诸经之首”,古代中国文化之源。《易》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臧》、周代的《易经》,现在存世的《周易》是经过春秋时期孔子修订的版本。《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有与《易》相同的思想观念。通过这件陶盆真不能低估我们先人的伟大智慧和聪明才智,等分、弧边图案、循环连续以及其中的数理算术知识……,传达的信息太丰富了,可以说在那时古中国文化的主体构架已基本建立。从太极文化角度看,大河村文化遗址中彩陶上的“S”“X”符号及其变体可以说都是“太极”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还有大河村遗址F1出土的彩绘双联壶(F1:29)的竖道、斜道纹饰也是表示阴阳的另一种符号(图二、图三)。所以由“太极”引发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革命”以及“技术革命”浪潮直接催发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并对其逐步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图二 “S”纹彩陶罐(大河村F1:27)
图三 彩绘双联壶(大河村F1:29)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远古时期伏羲创立阴阳八卦传说。据文献记载,伏羲不仅创立了占卜八卦,还发明了象形文字,教民渔猎,以姓氏命名华夏各个部族,实行男女对偶婚制,最早实现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统一。伏羲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伏戏,后世亦称牺皇、皇羲,为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之首,被尊为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今河南省淮阳县古为陈地,有古迹伏羲太昊陵最为盛名。伏羲创立的阴阳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其中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郑州嵩山地区古时号称“天地之中”,是商周时期的古华地,仰韶时期这里形成以大河村遗址为代表的大河村类型文化,郑州西山遗址发现距今5300-4800年版块夯土城址,大河村遗址出土“十二个太阳”的彩陶钵,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了丝绸纺织品遗迹,种植粟、黍和水稻等粮食作物,饲养猪、狗、羊等家畜,住房多为地面起建的木骨泥墙的两坡顶式房子或经火烧烤成砖红色的“陶房”。聚落以环壕围护,并设置有出入口。每个聚落都有墓地,墓葬都使用木棺,随葬品没有或极少,有的灰坑出现葬人和乱葬多人现象,是社会公权、社会内部管理加强的反映。这件“太极阴阳”纹彩绘陶盆记录了古人认知客观世界的思想方法,是仰韶时期思想文化一体化的体现,也深刻影响了周边文化的发展,为古华文明的萌发形成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作者单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编:荼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