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苏联—祸水东引,援助中国完全是为了自己
和以上几个国家都不同,苏联在抗战初期是绝对“热心”的援华派。
可笑的是,这也不是因为苏联对中国有好感,也仅仅是像美国,德国一样,完全是出于政治,或者说出于地缘战略考虑。
在苏联看来,同他国土接壤的中国和日本都是敌人(当时日本控制着朝鲜,还占据着库页岛北部),区别仅仅是日本实力比较强,也比较有可能主动进攻他。而中国实力较弱,一般来说在10年内不可能出动攻击苏联。
所以说,日本是苏联在远东第一位的敌人,中国是第二位的敌人,但中日两国又是敌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斯大林心中非常清楚,日本对苏联的威胁远比中国要大数倍。
日本陆军将北上进攻苏联定为唯一的目标,为此准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日本陆军所有的教材都是把苏联作为假想敌,日本国内兵器的设计都首先考虑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使用。
日本虽然凶狠,不过斯大林却更清楚一点:日本目前的国力军力不足以同时对付两个敌人。
只要中日战争还在继续,被中国战场牵制100多万兵力的日军,就绝对不可能北上进攻苏联。
就算日军强行进攻苏联,日军剩下几十万部队也绝对不是苏联远东军区重兵的对手。
所以,中国同日本的激战,对苏联是最为有利的局面。
可惜只要中日战争一停止,日本立即可以腾出100万到200万大军北上进攻苏联,这才是对苏联的生死存亡起决定性的一击。
斯大林知道和在西线同德国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苏德战争爆发仅仅是时间问题。
一战中沙俄军队曾经和德军交战过,实战中证明沙俄军队不是德军的对手。在1915年的8个月激战中,德军歼灭俄军高达170万人。1916年俄军大规模反击,结果在德军的打击下伤亡100万人,短短一年之内俄军伤亡近300万人。如此惨重的损失,导致沙俄诺曼罗夫王朝垮台。而新上台的列宁同德国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条约》,才实现和德军的停火。
为什么有这样的战果,除了军事上的原因,更有俄罗斯民族和德意志民族 民族性的差别。斯拉夫民族虽然和德国人一样勇敢好战,但斯拉夫民族比较散漫,也相对比较懒惰,爱好享受生活。相比纪律严明,做事严谨,善于合作的德国人,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德军是二战中纪律最严明的部队,从普通士兵到帝国元帅都有严格的纪律,所以说直到柏林战役,德军始终没有被打垮。只有还要少量部队,他们也能坚持作战,能够对敌人造成威胁。
苏军则不行,他们在很多战役要通过督战队来维持军纪,单单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枪毙了数万名逃兵。
当时德国组织特种部队混入盟军西线战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士兵对上级说话的方式。因为所有德国士兵跟上级说话时,会不自觉的将两腿并拢,站得笔直。
由于历史上的惨败,斯大林对德军心有余悸,他认为苏联想独立战胜德军是极为困难的,德军的战斗力也明显强于苏军一筹。
苏军全力阻挡德军尚且占了劣势,如果此时日本集中100万大军从远东进攻苏联。
那么苏军就被迫在东西相聚1万公里的两条战线上同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作战,还是标准的两线作战。
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是苏联,就是天兵天将下凡,恐怕也是必遭灭亡,万劫不复。
那么,苏联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会尽一切力量援助中国。道理很简单,援助中国顶多损失一些物资,死的毕竟是中国人,毁坏的也是中国领土,总比苏联人亲自上阵要合算的多。
援助中国最惨的下场也不过是中国最终亡国,那么苏联不过损失一些物资而已。如果万一中国能够长期拖住日本,那么苏联自己就大赚特赚了。
所以援助中国对于苏联来说,根本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苏联就是圣人。苏联认为援助中国虽然必要,但在斯大林看起来,全力援助中国还不如和日本达成合作的协定。
一旦苏日双方达成互不进攻的协议,那么就无需出钱出物援助中国了,毕竟这也是要花一大笔钱的。
所以,苏联在全力支援中国的同时,也尽一切力量和日本达成所谓的中立协定。
只要日本能够彻底放弃进攻苏联的念头,转向其他方向进攻,比如南下进攻东南亚或者东进太平洋,那么苏联也没有必要再去援助中国,毕竟中国和苏联也是敌人。
对于这点,斯大林本人说的倒是非常明白!
1938年时任立法院院长的孙科访问苏联(孙中山的儿子),斯大林异乎寻常地与他作了长达6小时的谈话。
期间斯大林坦率地对孙科说:中国既是在打自己的仗,也是在打俄国的仗。日本的最终目的是要取得整个西伯利亚,直到贝加尔湖。所以中国将继续得到俄国一切可能的援助,包括弹药、飞机和其他军事装备。
同时为了打消国民政府的顾虑,斯大林特地强调,他不会把一颗子弹交给中共武装。
-------------------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也是毛泽东列为43名战犯之一的人物。这其实是很尴尬的,因为共产党也自称是中山先生的信徒,但孙中山的儿子却是死硬的反共派。孙科是一个文人,在民国历史上也颇有地位,是唯一一个担任过行政院长,立法院长,考试院长的人物。但孙科的能力相比他的父亲还是差远了,他是孙中山原配夫人生的长子。此次中苏合作上,孙科立下了大功劳。孙科是一个坚定的三民主义信徒,任何压力也无法阻挡他。他本人和父亲孙中山一样清廉,虽然从政多年,身居高位,却没有任何积蓄,最终退休的时候仅剩两袖清风。到美国以后,仅依靠儿女接济小额款项,省吃俭用,一切自己动手。他们的房子是一幢向当地人订租的房子,周围全部是用木板搭建而成的,就像海边专供游人游泳后休息的那种临时房舍一样,风一吹就开。
中苏两国,各怀心腹事
对于斯大林心里的种种念头,蒋介石自然一清二楚。
实际上蒋介石对苏联是非常顾忌的,因为他知道苏联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抢夺在中国的利益。
为此,苏联人在100多年侵华时间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努力。
在九一八期间,日军大规模进攻东北,而苏联军队居然放弃在北满的大量利益撤退。
当时国民政府高层对此极为不解,因为沙俄为了获得东北的特权花费几十年时间,死了几十万人。而苏联为了北满的中东铁路,也曾经和张学良的东北军激战一场,伤亡也近万。
现在为什么不做抵抗,将北满的地盘送给日本人呢?
如果说是怕和日本冲突,其实日军进攻东北的部队也不多,一开始仅有几万人。苏联在远东至少20,30万大军,击溃日军还是有一定把握的,为什么不打呢?
蒋介石当时对部下开门见山的说:苏联这么做并不是怕日本,而是他希望中日彻底成为死敌。日本在九一八之前虽然占领了台湾,还获得南满的特权,但尚且没有对中国内陆构成太大的威胁。因为日本并没有控制中国核心地区的任何土地!相反,苏联则占领了外蒙古,他的重兵集团距离北京只有300多公里,这一路上又都是平原和沙漠地形,无险可守,机械化部队仅需要几天时间就可以杀到。苏联让中国的北方时刻处于苏军的阴影下,所以九一八之前,中国最大的敌人是苏联,第二位才是日本。
此次,日本利用九一八占领东北,苏军不但不日本决战反而突然放弃东北北部的所有利益,甚至中东铁路自顾自的撤退,只是希望让日本控制东北全境。一旦日本控制东北,那么中日就成为第一号死敌,只要东北一天没有被收复,中国民众就绝对不会答应,中日之间就无法有任何形式的和解。
同时,日本一旦占领东北,它的军国主义侵略机器就开动,再想要停下来就是不可能的!日军必然会一步步继续侵华,那么中日必然会陷入全面的战争中,这是苏联最乐于看到的。
苏联会利用中日混战的这段时间,先对付西线的威胁。一旦西线的敌人被击败,苏联立即会回头对付中国和日本,夺回他之前在九一八中放弃的权力。斯大林是一头豺狼,绝对不会放弃之前嘴里的肥肉。
所以,蒋介石虽然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外援,却对始终苏联始终比较冷淡,因为他不愿中苏联借刀杀人的计策。
在西安事变之前,苏联一再表示可以提供数亿卢布的军事援助给蒋介石,条件是保证中共不被消灭。
弱国无外交,蒋介石认为此时的中国外交基本处于四面楚歌的地步,国力军力又非常虚弱。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外援支持,光靠自己作战虽然最终也会胜利,但过程必然非常艰难。
但蒋介石不甘心被苏联利用,就算将来必须被苏联利用,至少要消灭中共武装,消除苏联祸乱中国的隐患。
因为如果中共武装还存在,他必然会利用抗战中国军和日军决战的时机发展自己,建立自己的割据政权和百万大军。
这还不算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苏联军队一旦击败德国,必将出兵中国东北甚至中国关内。
而国军的力量自然不可能和苏联军队正面对抗,那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苏联把占领的中国地盘和大量的武器弹药交给自己的小兄弟中共。
这样一来,中共就会成为一只拥有100万到200万军队,装备大量不亚于国军武器装备的正规军。
这样一支部队,恐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也不敢小视(后来美国也在朝鲜被志愿军修理的很惨),更不要说和日军决战8年,估计伤亡超过百分之百的残破国军部队了。
本来蒋介石认为最迟1937年就会全部消灭中共,然后可以再跟苏联合作。但西安事变意想不到的爆发破坏了这一切。
张学良杨虎城两个军阀为了保住自己的军阀割据地位,试图和中共联手合作,利用苏联援助建立所谓西北联合政府和西北联军的割据政权。
不过在蒋介石的步步紧逼下,中共被数倍国军包围在陕北。之前的长征中央红军8万6000人作战部队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到达陕北后仅剩7000多人。之后短短一年内陕北的中共武装奋力突围,北上,南下,东征,西进四次进攻全部失败,伤亡超过6万人,看起来他们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而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内部复杂,战斗力低下,根本无法正面对抗中央军。
在蒋介石最后一次赶赴西安摊牌,要求张扬选择去剿共,还是交出陕西的地盘以后,张扬破釜沉舟的打着抗日旗号捉蒋,搞了这个西安事变,活捉了蒋介石。
但没想到苏联第一时间宣布张扬是叛军,强盗,不给于支持。而中共迅速来个金蝉脱壳,作为调停人出现。
张杨虽然抓住了蒋介石,但无论经济,军事,外交,国军舆论都处于绝对劣势,根本无法继续支持下去,最终几乎瞬间就轰然垮台了。
西安事变中,唯一的胜利者自然就是中共了,他们巧妙的借力打力,几乎不费一枪一弹就保住了自己的生存,随后在抗战中发展壮大。
西安事变以后,蒋介石知道处于各方面压力,已经无法消灭中共。既然中共存在已经是既成事实,那么下面则要考虑利用苏联的援助了。
但是,蒋介石还是很有顾虑的。当时苏联在国际社会臭名昭著,如果蛇蝎一般,没人敢和他们合作。
中国当时跟轴心国和同盟国都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如果此时和苏联合作,怕是轴心国和同盟国都会大怒,立即中止合作。
而苏联包括沙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讲过信义,如果中国和苏联绑在一起,一旦反复无常的苏联翻脸不认人,中国也就失去所有的朋友,不就是自掘坟墓吗?
其实对于苏俄的狡诈无信义,蒋介石非常清楚。
他在日记中写道:苏俄之外交,诡诈无比。俄狡而倭暴,吾中华实处其中。
1938年1月1日,他又写道:尤以对俄问题处理为难,盖国之祸患有隐有患。倭患急而易防,俄患隐而叵测也!
所以,蒋介石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前,始终没有同苏联公开合作。
但卢沟桥打响以后,全面抗战已经不可避免。当时英法美都不愿意公开援助中国,德国的立场是倾向和日本合作,那么德国和中国正在进行的大量军售也随时可能停止。
那么显然苏联的军事援助就极为重要了,不能再拖了。
一个马上就要渴死的人,就算面前放着一杯毒水,也只能喝了再说。因为喝了以后有问题也是将来的事情,总比现在就渴死要好。
蒋介石咬牙下令和苏联合作,斯大林顿时大喜过望。
-------------------斯大林和蒋介石对抗了20年,最终蒋介石没有获胜,失败了。斯大林至少抢占了外蒙古和外兴安岭的大量土地,而且在他有生之年,中苏没有彻底翻脸。
中苏两国的第一批军售合作
中苏首先在1937年8月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以标志这双方合作的开始。
当然中国签约第一位目的是希望让苏联出兵进攻日本,但斯大林比猴子还狡猾,出兵是不可能的。
11月10日,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要中国驻莫斯科使馆参事张冲转达:如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俄当出兵,决不坐视。飞机、重炮、汽油、坦克,当尽量接济。
11月30日,蒋中正致电斯大林: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
其实当时日本关东军已经被大量抽调到关内战场,东北地区仅有几个师团存在,而朝鲜居然仅有日军一个师团,力量极为空虚。
如果此时苏联出动几十万大军进攻,日本百分之一万会停止关内作战,将部队拉回关外去,侵华也就被迫停止了。
但斯大林绝对不可能这么做,他的目的就是让中日混战而已,双方激战的时间越长越好。
12月15日,狡猾的斯大林回电:需在九国公约国同意共同对付日本,且经两个月后的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才可出兵。
对此蒋介石倒是并不意外,苏联根本不愿意出兵,也不可能出兵。
虽然不愿意出兵,但实事求是的说,在物资上,苏联不惜血本的大量援助中国。
就这一点不但远远超过英法美在抗战初期对中国的支援,也大大超过德国在初期对华军售。
由于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损失了60万大军,国军急需军火补充,在1937年底提供了要求20个师军火的要求。
由于对苏联援助的重视,蒋介石特地派军委会参谋次长杨杰、中央执行委员张冲(都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以“实业考察团”名义赴莫斯科谈判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问题。
但杨杰他们交涉并不很顺利,苏联开始只肯提供3000万美元的援助,这对于200多万国军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鉴于此,1938年2月,蒋介石又派孙中山的大公子,时任立法院长的孙科为特使赴苏,请求苏联援华。立法院院长就是中华民国的议会,立法院院长就是中华民国的议会议长,这是仅此于总统的中国最高官员。
孙科出马事情就好办得多,中苏经过几轮激烈谈判后,苏联终于表示愿意立即提供提供第一笔5000万美元的贷款,但需要中国以中国的农产品茶,羊毛,生皮,以及矿产锡锑等来偿还。
这批贷款从提供后第2年开始分5年偿还,全部贷款的3/4以矿产偿还,1/4以农产品偿还。
所以说,这所谓的苏联军事援助并不是真正的无偿援助,而是需要中国人付钱的,严格来说这属于苏联的对华军售,不属于援助。
美国人通过租借法案无偿提供给中国的10亿美元军事物资才叫做援助!
同时苏联承诺在第一笔援助的5000万美元军火合同完成以后,继续履行第二笔5000万美元的合同,这样两笔援助总金额就高达1亿美元。
第一批苏联军火在武汉会战前的3月到6月运输到中国,总金额大概是4000多万美元。
这批物资中占份额最大的是飞机,这是因为可怜的国军空军在武汉会战之前已经消耗了八成力量,急需要补充。
之前中国方面的要求是:提供苏式重型轰炸机100架、轻型轰炸机100架、驱逐机150架,另需聘苏联教官、技师70人来中国。
苏联则同意提供第一批225架飞机来华。关于教练及技术人员方面,苏方答应派遣89人,包括C-5重轰炸机、伊-15、伊-16驱战斗力的飞行教官、仪器教官、技师和总工程师等。
苏联这批飞机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就开始进入中国服役,苏军飞行员也同中国飞行员并肩作战。这只规模不大,力量薄弱,但非常顽强的空军对日本空军造成不小的麻烦。
日军始终无法彻底掌握战区制空权!
对于地面武器上,中国赶赴苏联的杨杰代表团提出:提供高炮20门,附加照空灯、听音机及其他仪器全套,高炮炮弹4000发;
反坦克炮50门,炮弹7.5万发;
坦克82辆,外加修理车5辆;
其他各种炮弹12.3万发,子弹369万发。
这批物资很快送到中国,而武汉会战开始之前有82辆T-26坦克,76毫米高炮20门,76毫米野炮160门,110毫米野炮80门,37毫米反坦克炮80门,45毫米反坦克炮50门,轻机枪1600挺,重机枪300挺,另外还有大量弹药,仅仅步枪子弹就有1000万发。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武器虽然数量很多,但远远达不到苏联许诺的20个师的标准。
以20个师的标准来分配这些武器,每个师只能装备115毫米榴弹炮4门,76毫米野炮8门,37毫米反坦克炮4门,重机枪15挺,轻机枪 80挺。
而当时德军一个师装备轻机枪425挺,重机枪110挺, 75毫米野炮20门,105毫米野炮36门,150毫米重炮12门。
显然,苏联提供的武器的数量同实际需要的20个师差别太大,也与中方期望相去过远,特别是在轻重机枪数量上面。
国军重武器比较薄弱,一向依靠轻武器火力优势在局部和日军对抗,如果此时连轻武器的优势也无法保证,就根本无法同日军对抗了。
所以代表团团长杨杰同苏联方面进行反复谈判,要求增加武器数量。没想到苏联方面居然以现代师编制小,机动灵活为理由拒绝。
另外一些中国急需要的武器,苏联也没有提供。比如中方要求的100架重轰炸机苏联没有提供,只给了6架老式的TB-3轰炸机。
为什么呢?因为苏军害怕国军会使用重型轰炸机去轰炸日本本土,这样会触怒日本军部,有可能会让日本关东军进攻苏联。
不过,苏联这些援助对国军还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当时我们实在是太需要武器了。
即使苏联提供的数量严重不足,但有一点总比没有好!
10个人有一支枪,也比10个人拿大刀作战要好。
这些装备让武汉会战中的国军战斗力大增,也是此次会战中日军伤亡15万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期苏联援华物资高达5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客观了,大约是1937年7月到1938年7月这1年内,德国全年对华军售数量,苏联也算是雪中送炭。
遗憾的是,苏联的物资运输速度并不快!
当时苏联物资运输到中国的有三条路线,一条陆路,一条水路,一条空中路线。
其中陆路是运输量最大,也是最可靠最安全的路线。
大量军火需要通过哈萨克斯坦,然后再经过新疆,甘肃,陕西,最后才能运到前线。
这条路线为30000公里距离,一路道路难行,期间还有日机轰炸,所以运输量始终上不去。
当时中国方面为了保证这条路线的畅通,在沿路修建了24个招待站,负责招待苏联官兵。
西北的商人和妓女瞬间聚集在这24个地区,开设了大量的酒馆和妓院。
陈纳德回忆,苏联官兵每到一处立即纵欲狂欢,胡闹一通。后来这些招待过苏联人的地方,也曾经招待过一部分飞虎队的小伙子。飞虎队的小伙子在国内都有胡闹家的外号,但由于苏联的胡闹程度是美国人的好几倍,这些地方的中国人居然认为美国人很文静。
--------------------苏联卖给我们的大量苏制装备,这些对中国抗战有着相当的帮助。对于苏联人的帮助,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我们都要认可的。
苏联第二批军售物资
虽然苏联允许短期内提供1亿美元,但随着中日陷入持久战,苏联人认为目的大体达到,开始不热心援助中国了。
苏联在提供第一批武器装备的5000万美元以后,第二批提供5000万美元的军事物资援助的速度开始放慢。
蒋介石对此自然非常着急,因为武汉会战国军伤亡也很大,达到几十万人,急需要补充。
当时英美法继续旁观,而德国和意大利也开始大大减少了对华的军售,中国向外军购的数量大幅度减少。
而国军军工生产能力也非常有限,只能生产一些轻武器,和部分弹药。
这些都导致国军一线部队的武器弹药,顿时出现很大的缺口。
在后面的一系列战役中,日军开始感到国军战斗力的下降,尤其感到国军火力的明显减弱,当时冈村宁次认为这是国军军火物资严重不足导致的。
但继续说服斯大林谈何容易,蒋介石几乎要考虑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派到苏联去游说(蒋经国在苏联学习生活多年,和斯大林也有一些肤浅的交情)。
没想到一个意外的事件的爆发,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让苏联几乎不顾一切的加速对中国的援助。
这就是日苏 张鼓峰战役。
1938年7月9日,有10余名苏联军人,在吉林省珲春县以南的张鼓峰构筑工事。
接到这一报告的日本朝鲜军和关东军最高长官都大怒,他们认为这是苏军越界的侵犯挑衅行为,遂向国内建议,先在外交上提出抗议,然后动用武力予以驱逐。
苏军认为根据1886年的珲春界约,边境线在张鼓峰山顶的149高地。而日军认为这是伪满洲国的领土,其边界线应在张鼓峰的东侧。
此时日本陆军激进派认为,必须严惩苏联军队,给其迎头痛击,让其不敢乘虚而入,以保证武汉会战的顺利进行。
同时日军也想试探一下苏军的实力,看看苏联军队战斗力到底如何。
1938年7月苏日在张鼓峰激烈开战,日军出动1个师团的大部分兵力约1万5000人,苏军则出动2个师4万7000人,兵力上是日军的3倍之多。
最终的结果日本战败,默认了苏军对张鼓峰的占领。
但此战日军仅仅损失1000多人,苏军损失高达4000多人。
鉴于日军直接武力进攻试探,并且攻势极为旺盛,苏军一线部队损失很大,无力继续反击。
加上苏联国内正在大清洗,也无力和日军全面开战,最终双方达成停火协定草草收场。
此战日军虽然没有夺回张鼓峰,却看清了苏军的实力。日本关东军高层认为苏军战斗力低劣,仅靠步兵数量和火炮优势作战,没什么了不起。
关东军只有达到50万以上规模,就有十足把握击溃苏联的远东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部队。
而苏联方面则深感日本战斗力之强悍,威胁之大,如果此时日军击中在中国的百万大军全力进攻苏联远东地区,苏联说不定还真的顶不住。
蒋介石听到张鼓峰战役的情报以后,知道时机已经到了。
1939年春,蒋介石再次安排孙科作为特使访苏,目的是向苏联继续要求援助。
同蒋介石预料的完全相同,斯大林此次表现的极为热情。
两人一见面,斯大林几乎不假思索的同意孙科的要求,在短短1个小时内斯大林和孙科就达成协定。
斯大林决定立即将第二批5000万美元的援助运到总过,同时再增加提供1亿5000美元给中国,作为第三批对华援助。
这样三批援华军火总金额将会达到2亿5000万美元,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巨大了。
在第三批援助合同签署的同时,斯大林果然命令,将前两批共1亿美元的军火物资全部运送到了中国。
他所谓的20个师的装备在武汉会战前后全部运送到中国,给国军大大的输了血。
---------------200师的T-26坦克,这种坦克能够有效对付日军的89式和97式坦克,也是抗战期间国军最好的坦克之一。下面是苏军的伊16战斗机,国民政府用这种飞机坚持作战了3,4年之久,直到飞虎队的美式飞机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客观来说,伊16战斗机性能平平,但也能勉强满足作战需要,不至于性能和日本飞机相差的太离谱。当然,零式战斗机出现以后,伊16就完全不是对手了。
第三批军售合作
不过,在头两批1亿美元的援助物资提供了以后,苏联方面再次放慢了援华的速度,因为日军似乎已经无力发动全面侵华的作战,而开始改为以10,20万兵力规模的局部战役。
苏联认为这种作战中国自己也可以支持数年之久,不可能短时间垮掉,那么苏联为什么要把大量武器卖给他呢?没有必要让国军战斗力超过防御的需要,这样对将来苏联入侵中国的意图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第三批所谓的1亿5000万美元的军火物资迟迟没有送到中国。
蒋介石再次很着急,但没想到这次解决的更快,甚至都不需要中国外交人员去莫斯科催促了。
第三批援助合约签订后短短几个月后,日苏居然再次开战,这次双方规模相当大,远远超过张鼓峰战役规模。
当时中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日本认为此事有一定余力抽调部队北上进攻苏联。
但还是需要试探一些苏军的战斗力,看看是否能够全面北上进攻,这也就有了外蒙古诺门罕战役。
1939年5月,苏日在外蒙古诺门罕发生激战,双方使用总兵力超过10万人。
其中日军使用7万人,100辆坦克,700多架飞机,苏军更是用了5万7000多人和多达500辆坦克,350辆装甲车。
此战虽然日军有兵力优势,但他是用步兵部队在蒙古草原和苏军机械化部队相碰,自然不是对手。
日军此战不是苏军的对手,但日军作战还是极为顽强的。
在坦克数量绝对劣势情况下,日军用人体炸弹去炸苏军坦克装甲车,打的苏军人仰马翻。此战苏军伤亡2万多人,损失了350两坦克装甲车和250架飞机,伤亡近半,打得也很惨烈。
此时苏联正在秘密和纳粹德国合作,准备联手进攻波兰,时间就在9月。换句话说,此时苏联在西线的战争已经开始打响,如果此时日军还在东线骚扰苏联,对苏军的西线作战是极为不利的。
斯大林再次感到日军的严重威胁,他立即命令将第三批1亿5000万美元军火物资要立即运输到中国。
这样又有7000多万美元的物资陆陆续续运到中国,遗憾的是,这笔援助的款项并没有完成,还有7000多万美元的军火物资就被苏联单方面毁约而中止运输了。
-----------------苏军只提供了5万支步枪给中国,这相比莫辛纳干步枪1700万支的生产量,简直是九牛一毛。据说只给这么多,主要是因为苏军步枪子弹7.62毫米口径和现有国军的毛瑟步枪的7.92毫米口径无法通用,会造成国军后勤系统的巨大负担。所以抗战战场上一线部队并没有怎么使用苏制步枪!下面的是苏联提供的7.62毫米野战炮,这种火炮性能还不错,但是傻大笨,用起来很吃力,不顺手。
苏日合作,苏联甩掉中国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和德军激战,苏军由于准备不足,遭受毁灭性的惨败。
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
短短3个月时间,苏联在西线的200多万边防军几乎全军覆没,仅仅一个基辅战役就损失了70万人,此时德军已经杀到苏联首都莫斯科附近。
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大举进攻莫斯科,这次进攻的代号是台风。 德军用于台风行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达180万,75个师,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苏军在莫斯科以西300余公里纵深内,建立 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御地带,有3个方面军和一个战役集群,125万兵力,共75个师,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677架作战飞机担任防御。
此时所有人都明显看出来,德军的兵力和战斗力已经明显优于莫斯科战役的苏军,按照之前几个战役的先例,就算苏军占优兵力兵力和装备的优势,尚且不是德军对手,更不要说现在还不如德军。
苏军已经濒临毁灭,此时如果日本能够在东线进攻苏军,苏联恐怕就要灭亡了。
德国此时急需要日本在远东向苏联进攻,并且通过外交手段要求日军立即出兵。
没想到的是,日本居然断然拒绝了德国人的建议。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日军还有130万部队陷在中国战场,他的陆军顶多还有70,80万部队可以使用。
而苏联远东军区始终保持几十万大军,装备上还有相当的优势。
日本关东军有坦克400多辆,整个日本陆军仅有坦克700辆,而苏军坦克则有3000辆。
日本军部仔细分析双方实力,认为日本进攻苏军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并没有十足的胜算,打了并不合算。
况且就算经过长期苦战成功占领了这些地区,日军也必遭极大损失,无法继续下一步作战。
而日军抢占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虽然地下有大量资源,却苦于都没有开发,在10年内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不能满足日本对能源 战略物资的急切的需要。
而资源匮乏的日本一旦向苏联宣战,必然会遭受经济制裁和封锁,战略物资也就失去来源了。
没有这些物资,又如何继续作战呢?那么就算轴心国占领整个世界,日本也仅仅能够得到世界的一个偏僻的角落,还都是没有开发的地区,根本不能解决日本眼前的问题。
在日本人看来,这就是被德国人利用了。
日本军部认为,由于欧洲的爆发,法国投降,英军遭受重创,美军又袖手旁观,所以现在东南亚,南亚,太平洋地区的英法美力量并不强大。日军有很大把握占领这些地区,夺取东南亚地区大量的战略物资,特别是印尼的石油。
为什么这样说呢?除了英法美力量空虚以外,南下作战的中坚力量不再是被牵制在中国大陆上的日本陆军,而是纵横在海域的日本海军。
由于中国海军太弱,日本海军根本没有被中国牵制,所以可以使用至少九成力量南下作战,几乎保持完整的战斗力。
所以,最终日本方面做出决定,要求放弃北上,转而南下,对此天皇也批准了。
只是可怜德国人被日本人放了鸽子!
这样一来,日本要南下,苏联要西征,两国各有各的敌人,各有各的进攻方向,暂时不可能火拼了。
既然暂时不会互相缴获,不如达成一个协定合作,让双方都可以抽调原本用来对峙的大量部队用于进攻别人。
苏联和日本经过多次协商,中国在1941年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苏联无耻的宣布尊重日本对中国的占领,承认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而日本宣布承认外蒙古国。
苏联援助中国不过是利用中国牵制日本,现在既然日本不会进攻,那就完全没有必要继续援助中国。
苏联政府随即宣布和中国断交,并且切断了中国经过苏联的对外交通运输线,将中国彻底陷入绝境。
与此同时,苏联将远东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的大部队迅速向西线开进,也就是这批百万规模的生力军帮助苏军保住了莫斯科,又获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这边日军则毫无顾忌的大量抽调关东军南下,关东军迅速从85万规模,抽调成仅剩20,30万兵力,超过三分之二的部队都离开东北。
当时横扫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的相当一部分主力就是关东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苏中立条约对苏联和日本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如果苏军不能抽调大量东线部队前往西线作战,那么至少莫斯科战役不可能胜利。莫斯科战役双方基本旗鼓相当,最后苏军通过从西伯利亚赶来的大量预备部队才将筋疲力尽的德军击退200公里。而因为苏日合作,精锐的80万关东军大部分都被抽调南下。到了苏军进攻东北的时候,关东军无兵可用,只得将25万男性侨民紧急加入部队,他们有些人在苏军进攻前二周才领到步枪。这群乌合之众其实根本算不上关东军,稍后他们仅有8万人伤亡,剩下60万人全部投降了。下图是诺门罕战役初期关东军的庆祝。
中国没有占苏联的便宜
总之,1938年7月开始到1939年,苏联先后提供给中国1亿7000万美元贷款,向中国提交16架轰炸机,174架战斗机,30架运输机,200门野炮,100门反坦克炮,2120挺轻重机枪,以及2500万发子弹送到中国。
之后又有几笔贷款,这样合计起来,从1937年9月到1941年6月苏联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中止军售为止。
苏联向中国提供飞机924架,坦克82辆,牵引车602辆,汽车1516辆,火炮1140门,轻重机枪9720挺,步枪5万支,冲锋枪3000支,子弹1.8亿发,炸弹3万颗,炮弹200万发!
可以说在中国经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之后武器损失严重的局面,这些武器是非常关键的补充,算是雪中送炭。
但所谓的苏联援助物资,并不是无偿的,中国政府前后支付了高达2亿美元的物资来偿还1亿7000万美元的贷款。包括3117吨钨矿,锑矿1万吨,锡矿1万3000吨,汞560吨,锌600吨等等。还有包括茶叶,皮革,兽毛,丝绸,棉花,树脂,药材,皮毛在内的大量农产品。
这一点上面,苏联并没有吃亏,他的军售都得到了回报。
可怜的是,中国为了还贷,提供给苏联的这2亿美元的还款中,居然有一半左右是农产品。
当时中国大地很多省份已经遭遇饥荒的袭击,河南从1941年开始出现大规模的饥荒。如果这些农产品用于和附近邻国交换粮食,能救多少老百姓啊。
苏联军售中,一部分武器还是非常实用的。
苏联多少还是提供给中国一些好武器,这也是不能否认的。
1.捷格加廖夫(DP27/DP28)转盘轻机枪
比如苏式捷格加廖夫(DP27/DP28)转盘轻机枪,苏联人前后提供了高达5600挺。
这种轻机枪虽然制作粗糙,远远不能和德制武器相比,但非常实用。
这种枪结构简单,仅仅65个零件,新兵也很容易上手操作(日本歪把子机枪结构复杂,普通士兵居然不能连发射击,需要专门训练),几乎能在任何恶劣环境下使用,不需要细致保养,就算枪口进入泥沙的杂物也不要紧。这在战斗中意义非常大,也远远压倒了德制武器。
DP轻机枪还很便宜,售价仅仅为220美元,而国军最常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售价为300美元,美军的勃朗宁BAR1918轻机枪也要300美元。
虽然重量大,不能更换枪管,但它使用47发大弹盘,火力持续性好,精度也不错。
抗战初期,台儿庄战役和武汉战役中,这种轻机枪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时使用DP机枪的国军机枪手回忆,这种机枪性能大大优于日军歪把子机枪,尤其火力上可以有效压制日军轻机枪,为国军在局部争取了一定的优势。这种极强的优秀性能在二战中也是很有名的,这种机枪在苏德战争也有个外号--德国MG42机枪的克星。
2.T-26坦克
至于坦克上,苏联提供给中国是时他国内最好的T-26轻型坦克。
这种坦克的性能在当时还算很不错的,也符合中国的需要。T-26坦克在苏德战争中也大量使用,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轻型坦克,远比国军现有的少量英制维克斯和意大利制菲亚特坦克要好的多。
诚然,以二战后期标准看T-26坦克算不了什么,但国军对手也就是坦克性能平平的日本装甲部队。
T-26对付日军所有型号的坦克都足够了。
后来诺门罕战役中,苏军坦克主力仍然是T-26坦克,最终也大败了日军坦克部队。
以T-26战役组织起来的中国唯一的200师曾经获得了昆仑关战役的胜利,也曾经在缅北战役中痛击过日军。
3.伊15,伊16战斗机
空军上,苏联提供的伊15双翼飞机已经过时,但毕竟中国装备大量的科斯蒂鹰也是双翼的。苏联提供的216架伊16在当时算是中流水平,性能虽然远远逊于德国的BF109,英国飓风等,但相对日军的95式战斗机也并不落下风。
只是在日本零式战斗机出来以后,伊16就远远不是它的对手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伊16是30年代的飞机,40年代的战斗力,两种战斗力相差了10年之久。在航空技术突飞猛进的二战,10年就相当于1个世纪。
其实提供伊16这种性能一般的战斗机给中国,并非苏联藏私,而是他们自身航空技术也不怎么样。苏军自己也大量使用这种飞机!直到1941苏德战争开始,伊16也在苏联大量服用,装备一线部队超过六成的数量,结果也被德国人好好修理了一通。
如果说以上的武器装备不错,那么另外的苏军武器就不敢恭维了。
需要说明的是,相比德国提供给中国崭新的新式武器,甚至不惜从德国国防军中调拨武器到中国;再相比美国虽然提供老式武器(一战时期的步枪),但是武器保存的很好;苏联却做了一些不上道的事情。
老萨对苏联货有很深刻的了解!苏联货虽然实用,但是做工粗糙,技术低劣,样子丑陋,可以算得上傻大笨。
所以说,就算是崭新的苏联货,和德国货,美国货还是有区别,更别说一些质量比较差和苏联军队淘汰下来的垃圾了。
苏联提供给中国的武器中,有相当数量的武器属于不三不四的东西。
南京国民政府的兵工署王国章曾经负责接受苏联援助的武器。这个兵器专家对苏联武器颇有怨言!
王国章说:抗战初期,苏联提供的武器中有个别还是性能较好的,但是总是好的掺杂着坏的,让人窝心.结果几乎每种新品都搭配了不少纯属垃圾的古董旧货,当然价钱可是按照新品和最贵的付款的。苏联人为掩盖这些问题,他们用欺骗的方式,在莫斯科向中国代表团演练的是一种武器,真正卖给中国的是另一种了。
----------------------苏联提供的重机枪相当一部分是沙俄军队在一战时候使用的,在以不爱惜武器闻名全球的俄军中使用了20年之久,状况可想而知。而由于德军的坦克装甲不弱,苏军的M1930 37毫米反坦克炮基本无法使用,没有大量装备部队。相反M1937 45毫米反坦克炮则大量装备部队。所以淘汰下来的M1930都卖给了中国,所以火炮状态非常差。而M1937由于价格很高,中国最终只购买了24门,装备了一个炮兵第56团。其实由于日军坦克装甲薄弱,37毫米反坦克炮对付它们就足够了。
苏联援助武器四项主要问题:
1.37战车防御炮100门
这批炮的构造型式完全是按照德国设计制造的,样子也非常类似。但苏联人因为本身技术力量不够和为了简化生产,对很多核心部位做了削弱。导致这种火炮和德国37毫米反坦克炮根本无法相比,尤其精度上差别非常大。这种火炮在当时国际上已属于第二流的水平,加之制造质量很坏,并已在苏军中服役多年,炮的磨损程度极为严重,根本不可能保证射击精度。
这种苏联火炮在国军中的口碑很不好,尤其适用过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手甚至拒绝使用这种武器。但当时国军没有别的选择,最终还是利用这100门火炮,编成了三个独立炮兵团。
王国章说:37炮是苏联淘汰下来的旧货,中国购买37炮是价格相对低廉,每门价格只有1330美元;45炮较新式,但是苏联狮子大张口,一门要7000美元,中国就买得很少。
2 . 115毫米重榴弹炮80门
这批炮式样陈旧,构造笨重,炮身上刻着的制造年份是1890年,距我们接收时已长达40年,还是第一次欧战 以前帝俄时代的东西,是苏联军队淘汰下来的武器。
这种炮一战时期也不算先进武器,到今天早已落后。
全炮重量特大,射程又近(只5000多米),原来是用6匹马挽拽,但是中国马体小力弱,随炮来的挽具尺寸太大,和中国马体不相配合, 用8匹马拉都根吃力。 当时中国北方产马地区都已沦陷,马匹来源困难,很成问题。这种炮发给部队以后,据说炮兵指挥官都不敢把它们拉到前线去,因为过于笨重,运动性能太差,射程又近,容易丢失,负不起责任,不敢使用。 最终只能作为城防炮,在城市防守中使用,将炮固定在阵地上的坚固掩体中。这样一来,所谓的野炮就变成了无法移动的要塞炮,战斗力也就大大削弱了。
王国章愤愤的说道:115毫米1891年式榴弹炮最恶劣,运来后,陈旧不堪,光清洗整修就花费了不少时间,射程很近,重量也大,部队不敢使用,你可以去问一下炮兵,这种进入 阵地困难,移动困难,射程又很近的火炮,在战场上多危险. 这种炮比较重,需要洋马6匹,国马6匹根本牵引不了,射程却只有5000多米,还不如日本的小山炮远,根本无法前线使用,所以进口的80门基本上都算是摆 设。在抗战各军史中,没有关于115榴弹炮的参战纪录。1891式榴弹炮确实太陈旧,根本不适合战场使用了,火炮陈旧了,很危险,炮弹的也可能失效,膛炸的可能非常大,搞不好,敌人没有炸着,自己却先挨炸了. 中国处于战时状态,各项事业都比较忙乱,火炮枪支等不一定非要崭新的,但是一定要完好的,否则到货以后,碰上我方工厂搬迁内地,无法及时整修,那就是远道 买来的废铁。
3. 76野炮(口径76.2毫米)160门
这批炮算比较新式,76.2野炮应该有相当数量是1902/30型,是从旧炮上改装出来的一个型号。但也是第一次欧战时,沙俄军队的东西,是苏联军队淘汰下来的。火炮使用超过30年,各方面性能都有所下降。第三次长沙会战时候1门苏制m1900 76.2mm野炮炮管灼烫红透,引起膛炸事故,好在没有伤人,同时一起参加炮击的德制,瑞典火炮都没有同类问题!
该炮用6匹马挽拽,其困难情形和上述115榴弹炮相同,仅仅比115榴弹炮稍微好一些。唯一值得高兴地是,该炮射程,精度尚且还算可以,能够和日本野炮抗衡,并不明显处于下风。
4.大量淘汰下来的轻重机枪
苏联提供的重机枪有不少是1910年的老型号(马克西姆重机枪300挺,单价600美元,总价180000美元)。这些马克西姆重机枪都是沙俄军队在一战时候使用的老装备,到抗战已经普遍使用超过20,30年,在其他国家是因为进入博物馆的了。
而重机枪由于射速快,所以寿命相对较短,超过使用年限就极容易出问题。使用这些老古董是非常不好的,一旦实战中频繁出现故障,换来的就是血的代价。
尤其对于国军来说,重机枪已经很少了,每一挺都极为珍贵。一旦出了故障,就真的是废铁了。
至于轻机枪中居然还有马克西姆-托卡列夫轻机枪1400挺(单价180美元,总价90000美元)。
这种武器估计普通朋友根本没听说过,是一种将重机枪简化而来的重机枪,是苏军研发轻机枪时候的一个实验产品。由于当时苏联没有轻机枪,为了救急只好将马克西姆重机枪简化,做成了一个四不像的重机枪。他虽然没有水冷套筒,使用两脚架,可以更换枪管,但整体设计就是重机枪,不是轻机枪。
由于是重机枪简化,它的重量太大,空枪就高达13公斤,加上100发弹鼓几乎达到20公斤,而当时的捷克式轻机枪仅为9公斤,使用20发弹夹也不过10公斤。
所以马克西姆-托卡列夫轻机枪根本不算是轻机枪,是一款莫名其妙的武器。
他是枪械大师托卡列夫在1927年设计成功,但仅仅生产了一年就因为技术过于落后被淘汰。苏军只有极少数部队装备了一小批,后来全部被淘汰掉推出现役部队。
当时一共仅仅生产了2500挺。苏联将其中一半无偿援助给西班牙,剩下一半则卖给中国。
-------------这种1925年马克西姆-托卡列夫轻机枪是苏军的试验产品,没有装备部队,都淘汰下来卖给中国人。他奶奶的,明明有优秀的DP轻机枪不给,给这种垃圾货,简直把国军当做叫花子了。这种实验性轻机枪价格也要180美元,仅仅比下图的DP转盘轻机枪便宜45美元而已。
苏联翻脸无情和落井下石
苏联人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是借助中国拖住日本,不让日本有机会进攻他的远东而已。
而到了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签订之前,美国已经开始逐步经济制裁日本,并且在1940年7月开始冻结日本在美国全部资产,并且开始石油,钢铁等物资全面禁运。
那么此时日本最主要的敌人就变成了美国,再也无力北上进攻苏联了。因为就算打垮了苏联,也无法得到他急需的石油,钢铁,橡胶(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在当时基本没有开发,日本要像全面开发利用,至少需要10到20年时间,远水救不了近火)。
但以石油来说,当时全世界除了欧洲以外,只有美国,墨西哥,中东,荷兰控制的印尼四个地方有比较大的油田。美国和墨西哥都是一体的,中东为英国人控制,荷兰人是美国人的盟友。显然,不跟美国翻脸不行了。
所以日本在1941年12月偷袭美国珍珠港,由此彻底消除了苏联东面的威胁。
苏联随机关闭了从苏联到新疆的交通运输线,本来这条路线沿途虽然都是戈壁沙漠,但至少地形还算可以,适合栽种汽车运行,所以他的事迹运输量远远超过滇缅公路。
而日本空军尚且无法覆盖新疆,除了新疆沿途都有苏联人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部队,日军想轰炸苏联车队也非常不容易。
本来国民政府对这条道路寄予很大希望,为了修建这条公路也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没想到苏联人随随便便就把他切断了。
这种行为是最卑劣的落井下石,一利用完马上翻脸就不认人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翻脸比翻书还快。
而滇缅公路穿梭在世界上地形最为险恶的缅北和云南山路,加上日军轰炸,运输量绝对无法满足需要,大量援助物资堆积在缅甸仰光港。
仅仅3个月后,日本进攻缅甸,占领了仰光,随后占领缅北,完全切断了滇缅公路。
此时苏联仍然装聋作哑,不允许中国使用经过他境内的公路。
由此,所有运输仅仅通过全世界最危险的航线,穿越喜马拉雅山长达800公里的驼峰航线运输,前后坠毁了590架飞机,光是美国飞行员就牺牲1000多人,而运输量1942年只有4732吨,而根据史迪威估算,维持中国陆军和飞虎队最低需求,每月至少7500吨物资。也就说,驼峰航线一年运输量,刚到一个月需要量的一半。
这段期间,国军由于武器装备不足,伤亡数量激增,最终还出现了1944年豫湘桂会战的全线失败,这里面都有苏联人的一份功劳。
由此,1942年到1944年,也是中国抗战最艰苦的4年时间,为了这些列强的背信弃义,不知道多死了多少中国人。
更可气的是,苏联人几乎在苏德战争局势刚刚好转以后,就开始翻脸准备入侵中国了。
斯大林为了压迫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和东北的特权,居然在新疆使用了分裂中国的卑鄙手段。
1944年,在苏联支持下,维族极端势力在新疆叛乱,建立了所谓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这个所谓共和国的核心人物,清一色的是苏联国籍。期间维族叛军在苏军帮助下攻陷伊宁城(当事人回忆,白天进攻的为维族武装,晚上就是穿苏联军服的苏联军人),国军残部退守城外。
维族极端分子在伊宁城屠杀了不少汉族,回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壮年人,这也大大挑起了民族仇恨。
蒋介石紧急调兵平叛,于是在1944年中国抗日战场最为危机的时候(当时正是豫湘桂战役时期),中国抽调宝贵的几个师赶赴新疆,严重影响了对日作战能力,用毛泽东话来说就是:在新疆牵制了近十万国民党军队。
虽然国军调大军平叛,可惜由于苏联军队的支持,伊犁、塔城、阿山三个地区始终控制在苏联傀儡维族力量手中。直到抗战结束以后,才名义上归顺国民政府,取消什么垃圾共和国的名称。这也就是所谓的三区革命!
需要说明的是,苏联人扶持东突,并不是因为支持他们的举动,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建立中亚泛伊斯兰帝国,这正是苏联人最忌惮的。
之前同样主张建立伊斯兰大帝国的青海军阀马步英兵败投靠苏联后,被苏联找了个借口杀掉了。
此次苏联不过将新疆作为筹码,为了外蒙古等谈判对国民政府施压而已。可惜他这么一搞,中国的新疆1年多时间到处都是血雨腥风,不知道死了多少无辜的各族老百姓。
而这个东突共和国直到今天也是中国的严重内患,这也是苏联人的功劳。
----------苏联是祸乱中国的源头之一,除了煽动新疆维族极端分子叛乱以外,他们还通过雅尔塔协议抢走了外蒙古,并且获得了东北和新疆的特权,完全恢复了沙俄时期对中国的占领。二战中,对中国通过战争伤害的国家是日本和苏联。但日本战败,没有占领中国一块土地,但苏联则占领了大量超过300万平方公里土地。他将东北的地盘交给中共,导致了后面3年内战,国共军队伤亡总数超过300万人,相当于抗战的伤亡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联比日本更凶恶,日本是螳螂捕蝉,苏联是黄雀在后。下图是日本南方军在缅甸的作战,日军扯了个大淡,最终为别人做嫁衣。
苏联的帮助还是有限的
另外虽然苏联援助的物资是头4年列强中最多的,但实事求是来说,这些武器尚且无法满足中国武器的巨大空缺。
根据何应钦的统计,八年全面抗战光是步枪就损失了85万支,机枪损失了5万多挺,手榴弹2200万个,子弹18亿发,其中大部分消耗在前4年。
相比美国援助给苏联的物资也是九牛一毛!
飞机 1万4795架
坦克 7056辆
吉普车 5万1503辆
卡车 37万5883辆
摩托车 35170辆
拖拉机 8071辆
火炮 8218门
机枪 13万1633挺
对于苏联的援助,我们是需要感谢的。但以往出于意识形态因素,中共对苏联援助大肆夸耀,甚至对《苏日中立条约》也大肆褒奖,这显然是不符合真实历史的。
而台湾方面出于反共抗俄的思想,对苏联的援助也不给予什么认可。
不错,我们购买苏联的武器绝大部分是给了钱的,甚至是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给了苏联大量农产品,矿产资源。
甚至通过苏联的卡车和港口运送从美国购买物资的时候,也被苏联人收了过路费,也就是运一车物资必须给苏联一车农产品。
当时粮食紧缺的国民政府,被迫将宝贵的农产品交给苏联人,自己不知道饿死了多少人!
河南大饥荒时候,国民政府几乎拿不出救灾的粮食。
不过毕竟苏联给你的武器是打仗的,这在当时有钱也很难买到,苏联对中国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可惜苏联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必把他说成是活雷锋式样的人物。
对于苏联很快翻脸和试图把祸水引到中国身上,蒋介石倒是看得非常清楚,他在日记中写道:国之祸患,有隐有急!倭患急而易防,俄患隐而叵测。
除了武器以外,苏联还提供了空军支援队和顾问团。
由于中国空军在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后仅剩81架飞机可以使用,苏联于1937年11月排出第一批空军人员到达兰州,12月1日苏军飞行员驾驶这23架战斗机和20架轰炸机到达南京。
整个抗战期间,苏联先后派遣了2000多名飞行员来华作战,以每6个月替换一批,每批大约有200到300人,先后有200多人牺牲。
苏联还帮助中国训练了1045飞行员和约1万名领航员,无线电报员,地勤人员等等。
另外从1938年6月开始,苏联以切列潘诺夫为总顾问,前后排出了140名顾问。
当然,这些苏军飞行员和苏军顾问都是很厉害的,尤其苏军飞行员更是无畏的勇士。
南京保卫战中,苏军飞机和日军飞机激战,当时国军士兵亲眼目睹一名苏军飞行员跳伞,但是伞没有打开,被摔成肉酱。
后来飞虎队的陈纳德回忆,他一生中看过最精彩的空战,就是南京上空苏军飞行员驾驶伊16战斗机的一场空战。陈纳德回忆,5架苏联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同9架日机激战。其中1架苏军飞机同一架日军飞机缠斗了30分钟,而正常空战一般几秒最多几分钟。
苏军飞行员连续俯冲,横翻,爬升等一系列复杂动作,陈纳德说从没看过有人能如此连贯的完成全部动作,连他自己也做不到。
最终两架飞机都没有击落对方,因为弹药耗尽分别返航。
苏军飞机降落的时候,陈纳德看到这个勇敢飞行员。他身高1米9,一头乱蓬蓬的头发,满脸都是冷酷的表情。他的全身都汗湿了,就像雨水打过一样,他的腿上还有一处伤口,鲜血不断流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派来中国的都是苏联精英人物,是在国内经过仔细挑选的。
他们的军衔和地位远比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军官要高级!
三个顾问团团长分别为 切列潘诺夫,崔可夫,日加列夫。
切列潘诺夫是蒋介石的老朋友,早在北伐时他就担任北伐军第一军顾问,1938年他以苏联援华总顾问的身份第二次来到中国,开始任华北战场顾问,后参与制定武汉保卫战的计划,并直接参加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以后,他奉命回到苏联,侥幸躲过大肃反。他的战友在当时大多送命。他在到中国之前是师长,如果不来中国理应升官到军长职务。
而大肃反中,57位军长中的50位被处死、186位师长中的154位被处死。
崔可夫1940 年12 月至1942 年2 月担任国民政府军事总顾问,是后来包围斯大林格勒的英雄,他率领第8亲卫军团一直打到柏林,后被授子苏联元帅军衔。
日加列夫1937年至1938 年担任中国空军顾问,1941年6月起任苏军空军司令,后被授子苏联空军主帅军衔。
甚至最有名的苏联元帅朱可夫,也曾在1938年在中国人短时期的军事顾问。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人在中国也算因祸得福,由此逃过了可怕的大肃反!
写完这三篇,大家可以看到,抗战初期和中期中国几乎没有朋友,基本是在孤军奋战。
英法基本袖手旁观,美国提供2亿美元和苏联提供的1亿7000万美元的的物资也全部收费。
而这4亿美元的军火远远不足以弥补国军300多万部队的巨大消耗。仅仅1937年从7月到12月不过6个月的战争,国民政府就花费了11亿法币的军费,相当于4亿美元。
中国在抗战中,几乎没有朋友,弱国无外交啊,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