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2月10日 (甲申年十月廿五),豫湘桂战役结束。
日军占领广西宾阳县城,这是被俘的中国士兵
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17日至12月10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河南、湖南、广西等地抗击日军进攻的作战。
简介
1944年4至12月日本侵略军为挽救南洋日军孤立,摧毁美国在华空军基地,打通华北到华南以至印度支那的大陆交通线而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1943年,为摧毁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阻止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本决定发动豫湘桂战役,企图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掌握一条陆上交通线。日军从本土及中国东北调集了各兵种部队总计约51万,是中日战争以来规模最 大的一次进攻战。战役的第一阶段河南会战,日军出动了约15万兵力,国民党军集中了35—40万兵力 。日军在4、5月间先后攻陷郑州、洛阳等地。日军攻占洛阳的同一天,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将设在南京的前进指挥所推进到汉口,开始了战役主要阶段的湘桂作战。
日军以13个师团为基干,总共投入36万余兵力;中国方面投入30多万兵力。日军6月攻陷长沙。6月26日,日军占领衡阳机场,并包围衡阳。中国政府调集各路援军增援,但未能突入包围圈。4万守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反复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使日军受到重大伤亡,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和守军兵疲粮缺,阵地被日军突破,8月8日放弃衡阳。随后,日军从湖南、广东及越南3个方面向广西进攻,开始了桂柳作战。11月,日军陷桂林、柳州。12月2日占领独山。国民政府因之震动,被迫集中一切可用之兵力投入贵州作战,8日收复独山,迫使日军后退到河池。12月,日军打通了从华北到华南以至印支的通道。
在短短的8个月中,中国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六七十万人。丧失国土20余万平方千米 ,丢掉城市146座,失去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日军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始终也没能全线通车。
战役背景
1943年,同盟国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屡遭失败,使南洋(东南亚)各地军队的海上交通线受到威胁。日本大本营为保持本土与南洋的联系,决定打通从中国东北直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同时摧毁沿线地区的中美空军基地,以保护本土和东海海上交通安全,遂令中国派遣军使用累计约51万兵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共约100万兵力进行抗击。
战争原因
从1944年4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年底、纵贯中国南北几千余里的大规模豫湘桂战役,是日本军国主义临死前回光返照式的最后挣扎。从1943年夏秋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转折,中国持续抗击日寇,牵制了日本大部陆军兵力,德意法西斯逐渐溃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也接连失败,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南洋日军面临被切割的困境。为此,日本困兽犹斗,制定了从中国战场寻求突破,企图固守大陆以坚持长期战争的计划。因此,表面看来是日本的积极进攻作战,本质上却是出于防御目的。
日本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不仅未能速战速决打败中国,而且陷入中国持久战的漩涡,只能保持点(战略要点)和线(以交通线为主)的占领。日军还被分割成几块,始终不能形成完整的战略体,陆军主力深陷中国不能自拔,给日军转用兵力于太平洋造成极大牵制,导致太平洋兵力不继,不断失败。为此,日军企图以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企图将侵华日军各部分贯通起来,并联系被切断海上交通的南洋日军。另外,从中国大陆各个基地起飞的盟军飞机直接轰炸日军甚至日本本土,这意味着盟军同时可以对日本本土日本发动大规模空袭,这使日本异常恐惧,打掉在中国的空军基地,也是日本加速推行豫湘桂战役的直接原因。
影响
此战持续近8个月,国民党军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人,丢弃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省的大部或一部,使2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丧敌手,6000余万同胞处于日军铁蹄蹂躏之下。在这次大溃败中,中国人民生命财产所受的损失是无法统计的。
河南损失88家工厂;湘桂粤3省的工厂占大后方工厂的三分之一,全部落入敌手;湖南著名的钨、锑等重要战略物资,全被日军攫夺;豫湘桂是重要农业地区,也被日军掌握。日军所到之处残暴地烧杀抢掠,仅萍乡一地,被杀害者1.9万余人,被虏者2万余人,妇女被侮辱者6000余人,房屋被毁700余间,农具被毁值4700余万元,米谷被劫5万余担,棉花被劫9500余担。战争中几十万难民颠沛流离,每天数百人死于疾病冻饿。
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由于战略指导失误,战役指挥失当,加之国民党政府长期执行避战、观战政策,致使豫、湘、桂大片国土被占,空军基地、场站被毁。使部队大部丧失抵抗信心和战斗力其军事上的溃败,也是其政治上腐败的表现。日军尽管达成作战企图,却无力保障大陆交通线畅通,也未能阻挡美机空袭日本本土。由于分散了兵力,为中国军队反攻提供了条件。
重庆国民政府在日军一号作战中连番受挫失地的情形,极大程度的损害了美国对中国(尤其是以蒋中正为首的国民政府)的观感;史迪威与蒋间在此役之前即恶化的关系更因此达到临界点,史迪威以此役中国军拙劣的表现与辖下印度蓝迦滇缅远征军的精强做对比,直指蒋政权腐化无能是导致战争延长之主因,甚至进而主张由其取代蒋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而蒋也几近愤怒的要求美方撤换史迪威。
这场中美指挥权的冲突最后以美方退让,在1944年底撤换史迪威告终,但美国政界及民间对中国国民政府的印象已转趋不信任与轻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后国共内战的结果。
历史点评:这次战役虽然以日军取胜而告终,但大陆交通线作战在战略其实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加速了日本的战败。
1944年4月28日,蒋介石在白崇禧的陪同下视察广西驻军(资料图)
生在河南、湖南、广西的豫湘桂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军事失败。1944年4月开始,至12月结束,在8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丧失了百余座城市和6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损失了厂矿总数的三分之一;丢掉了年产粮1.2亿石的重要粮区;在作战中,中国官兵伤亡50万人,丧失空军基地7个,机场36个;日军以伤亡7万人的代价打通了南北大陆交通线,并将国民党统治区东西分割开来。这种结局,暴露了中国正面战场抗战的弱点。无怪蒋介石在战役后悲哀地说:“1944年对中国来说是在长期战争中最坏的一年”,“我今年58岁了,自省我平生受到的耻辱,以今年为最大”。
显然,国民党并没有讳言豫湘桂战役失败对中国抗日战争造成的消极影响。不仅当时国内舆论发出一片谴责,美国盟军也表示了极大不满。以至于有人提出,美国在雅尔塔会议出卖中国利益来换取苏联早日出兵中国东北,就是因为豫湘桂战役的失败使其怀疑国民党的抗战能力。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豫湘桂战役失败大量消耗了国民党军队,却为共产党军队在敌后发展创造了空前的条件,两相比较,这也是后来中共在内战中很快取得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观点是否合理,已经不能单纯地以战役视角和军事视角来判断了。
首先来看战役与战争的关系。战争的胜负是由无数个局部战役较量来决定的,而不同的局部战役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关联性。这里所说的局部战役还可以扩大理解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局部战场。豫湘桂战役正是在这样的关联性中发生的。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海洋交通线岌岌可危,南洋军队补给几近中断,为弥补海洋运输不足,日本于1944年开始实施“一号作战”计划,以打通中国华北、华中、华南至越南、泰国的大陆交通线为作战目标。为此,日军动用了51万兵力,远远超过武汉会战时的35万兵力,并再次进行国内动员。如前所述,日本最终实现了作战目标。但是,日本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却因战线延长和兵力分散而无法有效地利用大陆交通线。而战役与战争的关联性更表现在豫湘桂战役进行的同时,中国军队已经在缅北和滇西向日军发起了反攻作战。缅北、滇西战役从1943年10月开始至1945年3月结束,进行了17个月,中国军队解放了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云南西部失地83000平方公里,击毙日军48000余人,并且成功地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如果说豫湘桂战役的失败确实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谴责,那么缅北、滇西战役的胜利却给国民党军队争来了脸面。前者,招致了包括罗斯福总统的非议;后者获得了盟军的极大赞赏。曾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的史迪威评价说:“中国军队是极好的。”1944年11月的美国《皇冠》杂志发表一位记者的述评说,缅北战斗“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
豫湘桂战役和缅北、滇西战役虽然是在远隔千万里的不同地域进行的,但却是在同一个战争和同一个时间段共同进行的,都与战争的进程密切关连。当然,战役对于战争的影响存在着消极与积极的显著区别,但仅以褒贬之词来判断美国在雅尔塔会议对华政策转换的原因,却不尽合理。事实上,雅尔塔会议对于中国利益的出卖,不仅关系到换取苏联早日出兵中国,也关系到欧洲战场英美盟国与苏联的合作,甚至关系到战后美苏力量的相互制衡。因此,即使没有豫湘桂战役的失败,在本国利益优先的原则下,强国牺牲弱国的交易也要进行下去。
其次来看军事与政治的关系。豫湘桂战役的惨败,有军事上的原因,也有政治上的原因,更多的时候,两种原因是纠合在一起的。
先从军事上来看。现在很多台湾学者认为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是当时精锐部队用于缅北、滇西,造成了中原战场兵力不足。而实际上,在豫湘桂战役范围内的国军兵力约250万人,是日军用于“一号作战”兵力的5倍,尽管武器装备与官兵素质大大低于缅北、滇西的国军,但如果指挥得当,奋力抗敌,豫湘桂战役也不至于败得这样快和这样惨。首先,在大战之前,国民党最高指挥层虽然发现了日军的异动,却没有意识到大战的来临,直到豫中战斗开始后,才意识到日军的战略用意。其次,在指挥方面,无论是最高当局与下属部队,还是各作战部队之间,都呈现不协调的情况。如日军南进后在皖鄂等地兵力单薄且分散,最高指挥当局并没有利用机会命令当地中国军队出击以干扰日军的作战部署。又如衡阳保卫战是湖南会战最大的一次战役,守军付出了巨大牺牲抗敌40余天,却迟迟得不到友军的支援,最终丧失了里应外合的歼敌时机,湖南很快沦陷。而指挥的失当也严重地影响了官兵士气,如广西作战,日军在中美空军的不断袭击之下居然能以每天30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不仅占领了广西,还打到了贵州独山。《扫荡报》记者评论说:“独山失守,表现了军方的无能”,“敌军尚在数十华里之外,我军已仓惶逃走”。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也认为,中国所处的严重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军方处置不当和玩忽而造成的。
再从政治上来看。上述军事指挥的错误,有些是不合常理的。如作战部署和兵力配置,本来国民党可以调动更多部队抵御日军进攻,但为了“预防共党扰乱后方”,很多兵力却用来监视八路军了。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当日军开始进攻湖南的时候,军事委员会讨论作战计划,是把预防日军和预防中共并列为两个议题。有人统计,国民党军对付日军与监视中共的兵力之比大约为七比一。对此,美英盟国也大为不满,指责国民党以数十万部队监视中共而影响了对日作战,认为除非中国的一切力量,包括正在对付中共的军队在内,都用来对日作战,中国在战争结束前是不可能起什么作用的。众所周知,国民党和共产党确实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但是,抗日战争并不是任何一个党派的反侵略战争,如果把党派利益放在首位,显然会伤害到民族的整体利益。当然,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也没有讳言发展壮大自己,“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是这一时期中共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只有壮大人民力量,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豫湘桂战役显示了国民党并没有意识到民心的作用。蒋介石在战役后哀叹,“我们的军队沿途被民众包围袭击,而且缴械!”这是为什么呢?他检讨了原因,这就是“部队里面军纪的败坏,可以说到了极点!在撤退的时候,若干部队的官兵到处骚扰,甚至于奸淫掳掠,弄得民不聊生”!而极具讽刺的事情是,在国军被袭的同时,居然有民众为日军运输物资。这样的仗,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前面提到,有人认为从中国内部来看,豫湘桂战役的结局转换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以至于在日本投降后共产党很快就打败了国民党。从表面上看,此说不无道理。由于豫湘桂战役使日军兵力更加分散,因此在国民党军退出的地域,共产党的军队有了空前发展的空间。并且在事实上,敌后战场也很快地发起了对日军的大规模反攻,收复了大片国土。共产党的力量确实是壮大了。但是,从总体对比来看,直到日本投降,国共两党各自力量,无论是从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占据国土面积的大小与经济好坏,仍然是前者占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48年三大战役前后。单纯地把豫湘桂战役的结局作为国共两党力量对比转换的关键,有失偏颇。至于为什么在三年内战中共产党很快占据了上风并最终打败了国民党,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军事原因。国民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政策失误、国际局势的影响、尤其是人心的向背,都是导致国民党最终败在共产党手下的原因。(作者:荣维木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秘书长)
豫中会战
1944年4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第12集团军共5个师又3个旅、1个飞行团(飞机168架)、第1集团军和方面军直属部队各一部,共14.8万余人,在第11、第13集团军各一部配合下,以攻占平汉铁路(北京一汉口)南段为目标,向郑县(郑州)、洛阳地区发动进攻。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指挥8个集团军1个兵团共17个军约40万人,在第八战区和空军(飞机156架)各一部支援下,以第28集团军依托黄河南岸既设河防阵地抗击日军;第4集团军在河南汜水县(今并入荥阳)、密县(今新密)间山区构成防御地带,进行坚守防御;第31集团军集结于禹县(今禹州)、襄城、临汝(今汝州)地区,待机歼敌。18日,日军第37师配属独立混成第7旅从中牟新黄河(今贾鲁河)东岸向第28集团军暂编第15军河防阵地发起攻击。19日,日军第110、第62师由郑州黄河铁桥南端向第28集团军第85军邙山头阵地发起攻击。突破阵地后,至23日相继攻陷郑州、新郑、尉氏、汜水、密县。25日,日军第13集团军以2个旅由安徽正阳关、凤台攻向阜阳,作出向河南漯河进攻态势,以牵制豫东守军,打通平汉铁路后撤回。30日,日军第12集团军以3个师又2个旅向许昌发起攻击。守城的新编第29师抗击至5月1日失守。日军第12集团军旋以一部沿平汉铁路南进,主力转向西进,寻找第一战区主力决战。第31、第4集团军予日军以打击后,于5、6日分别撤往伏牛山、韩城。至9日,西进日军攻抵龙门附近。随即以一部进逼洛阳,大部向伊河、洛河河谷进攻。
同日,由许昌南进之日军第27师,与由信阳附近北上之第11集团军宫下兵团(相当于旅)在确山会师,打通平汉铁路南段。同日晚,日军第1集团军以8个营从山西垣曲(今古城镇)强渡黄河,攻占河南英豪、渑池后,沿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东西分进。至14日,与西进日军击退第36集团军和刘戡兵团,包围洛阳。18日,日军菊兵团(第63师一部)攻击洛阳,守军第15军配属第94师依托城防工程,顽强抗击一昼夜,使敌攻击受挫。华北方面军令第12集团军司令官指挥第110师一部、坦克第3师主力、骑兵第4旅和菊兵团攻击洛阳。守军孤军奋战至25日分路突围,洛阳失守。在日军第12集团军主力西进后,第五战区第55军、第十战区豫南挺进军等部,向平汉铁路南段实施袭击,一度收复确山、漯河等地,以牵制日军。6月2日,第一战区主力、第八战区一部发起反击,战至中旬,将日军逐至陕县、洛宁、嵩县、鲁山一线,双方对峙,会战结束。
长衡会战
1944年5月,日军第11集团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8个师、1个飞行团和海军一部,共20余万人,以攻占湘桂铁路(衡阳—来宾)为目标,向长沙、衡阳地区进攻。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4个集团军(共15个军)另2个军共约40万人,在空军(飞机181架)、友邻战区支援下,以一部依托湖北通城东南山区、湖南新墙河南岸、沅江和益阳地区的既设阵地,节节抗击,消耗、迟滞日军;主力分别控制于浏阳、长沙、衡阳及宁乡等要地,相机歼敌。27日,日军以5个师由湖南华容、岳阳、湖北崇阳沿湘江两岸和湘赣边山区分三路发起攻击,以3个师集结于湖北监利、蒲圻待机。另以1个团又5个营进至江陵以南松滋河沿岸进行牵制,以掩护军右翼。防守新墙河的第20军予日军中路第68、第116师以持续抗击后,转至湖南平江以东山区待机。
防守崇阳东南山区的第72军、挺进纵队对日军左路第3、第13师逐次阻击,迟滞其行动。防守益阳的第73军抗击日军右路第40师。6月1日,日军中、左路强渡汨罗江,突破河防阵地后,分路向捞刀河、浏阳河进攻。守军第37军采取边抵抗边后撤的战法,撤至浏阳附近山区待机。至14日,日军相继攻占沅江、益阳、浏阳。16日,日军第34、第58师、第68师一部攻击长沙城区。第4军坚守至18日下午,伤亡殆尽,长沙失陷。第九战区为阻敌深入,保卫衡阳,从20日起向日军发起反击,至27日,将日军左、右路分别阻滞于醴陵、湘乡;对日军中路在渌口、衡山间虽给以打击,但未能阻止其南进。
28日,日军第68、第116师攻击衡阳。守军第10军(4个师)依托工事以正面和侧面火力掩护,连续实施反冲击,战至7月2日,予敌以重创,迫其停止攻击。11日,日军第68、第116师得到增补后,以15个步兵营、12个炮兵营第二次攻击衡阳。守军以固守阵地与机动防御相结合,加强阵地间的互相支援,实施短促近战和反冲击,战至20日,迫敌再次停止攻击。其间,被阻滞于湘东山区的日军第3师先后在醴陵、茶陵、安仁遭重创。后在第27、第34师和第13师一部支援下,战至月底,始突破围阻。8月4日,日军第11集团军集中4个师第三次攻击衡阳。守军抗击至8日,伤亡惨重,且孤军无援,被迫放下武器,衡阳陷落。会战结束。
桂柳会战
1944年8月,日军侵占湖南衡阳后,为准备进占广西桂林、柳州,以第11集团军6个师又1个旅,于29日由衡阳沿铁路向湘桂边界推进;以第23集团军2个师又1个独立混成旅,于9月6日由广东清远等地沿西江向广西梧州进攻,另1个独立混成旅由广东遂溪向广西容县进攻。10日,第6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奉命指挥第11、第23集团军、第2飞行团(飞机约150架)和第2遣华舰队一部,共约16万人,在南方军一部配合下,以打通桂越(南)公路为目标,向桂林、柳州进攻。中国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9个军、2个桂绥纵队、空军一部(飞机217架),共约20万人,在黔桂湘边区总司令部的3个军支援下,以分区防御抗击日军。 14日,日军第11集团军攻占全州,随后调整部署,准备攻击桂林。22日,日军第23集团军陷梧州,至10月11日相继攻占平南、丹竹和桂平、蒙圩。第四战区鉴于全州地区日军尚无行动,遂调整部署,将所部编组为桂林、荔浦、西江3个方面军,南宁、靖西2个指挥所,以大部兵力固守桂林,集中一部兵力先击破西江方面之敌。21日,第64军配属桂绥第1纵队向进占桂平、蒙圩之日军独立混成第23旅实施反击;另以第135师等部向平南、丹竹攻击,策应反击。战至28日,日军第23集团军主力逼近武宣,中国军队遂停止反击退守武宣。与此同时,日军第11集团军突破桂林、荔浦方面军的防御阵地,主力于11月4日进抵桂林城郊;一部向柳州进攻。7日第四战区将3个方面军编组为左、中、右兵团,集中兵力保卫桂、柳。9日,日军第40、第58、第37师和第34师一部,向桂林城发起总攻。同日,日军第23集团军第104师、第11集团军第3、第13师突破中央兵团的防御阵地,攻向柳州。11日,防守桂林城区的第31军大部牺牲,小部突出重围,桂林陷落;坚守柳州城区的第26军伤亡过半,奉命撤离,柳州失守。随后,日军第3、第13师沿黔桂铁路(都匀-柳州)向西北进攻;第23集团军沿柳邕公路(柳州-南宁)向西南进攻,24日占南宁。
28日,日军南方军第21师一部从越南突入中国,向广西绥渌(今属扶绥)进攻。至此,从中国东北直至越南河内的大陆交通线,终于被日本侵略者打通。国民党军溃退入贵州。日军以3000余人的兵力沿黔桂公路追击,如入无人之境。沿黔桂铁路进攻的日军至12月2日攻至贵州独山,逼近四川,震动重庆。在遭到黔桂湘边区总司令部部队的反击,撤回广西河池。10日,日军第21师与第22师各一部在绥渌会合。至此,大陆交通线全部打通。中旬,双方逐渐形成对峙,会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