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张家浜战斗纪念碑
吴立夏故里纪念碑
新四军阳澄湖后方医院
家喻户晓的苏州“沙家浜”36名伤病员中,有34人是来自闽东的优秀儿女。1938年前后,新四军奉命东进开辟根据地,当中的三支队六团是由坚持敌后三年游击战争的原闽东红军游击队组建而成的。为了防止国民党顽固派寻找借口破坏东进,陈毅决定让六团与当地受共产党影响的地方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会合,并采用“江抗”名义东进。
“36位伤病员”由来
1939年5月1日,新四军六团团长叶飞奉命率部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先后通过黄土塘遭遇战、夜袭浒墅关火车站、火烧虹桥飞机场等战斗,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7月,六团在江苏武进南部的戴溪桥与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军会合,成立“江抗”总指挥部。
“江抗”副总指挥叶飞率“江抗”二路1000多人到达无锡梅村后,中共江南特委派宫岳(翁迪民)向叶飞、林枫汇报工作。叶飞派“江抗”二路三营营长梁金华率部(100多名战士)随宫岳进入阳澄湖地区。此后,“江抗”二路部分队伍战斗、活动于阳澄湖地区,至10月初奉命西撤。
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寻衅滋事,“江抗”奉命西撤时,在沪宁路东阳澄湖畔留下一批伤病员,组成一个临时的新四军后方医院,由刘飞(“江抗”政治部主任)负责。夜袭上海虹桥飞机场一役中,刘飞被反弹回来的弹片击断了右胸几根肋骨。
那时,“江抗”第五路军参谋长夏光因连续作战彻夜不眠,导致本来身体就单薄的他体力不支而病倒,上级决定让他暂时前往阳澄湖畔的新四军后方医院休养。夏光便衣化装,只带了一名通讯员,通过“忠义救国军”的控制区,来到了三面环水的阳澄湖中的莲花垛(今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上,与刘飞等战友会合。
没过几天,人称“吴老虎”的吴立夏(霞浦县水门乡小竹湾村大湾自然村人),“双枪大将”叶诚忠排长(周宁县玛坑乡东坑村人)也先后身受重伤,被送到了这所后方医院。
就这样,后方医院的新四军伤病员由原先的32位增至36人。后方医院在群众的掩护下,为避开日、伪、顽的追捕,分散隐蔽于芦滩、芦荡中。有一天,湖水猛涨,激流冲走了一位伤病员,夏光紧急召开会议,对伤病员进行姓名登记,并组织轻伤员巡逻放哨。之后进进出出后方医院的伤病员未登记计数,直至1939年11月6日正式成立“新江抗”,由痊愈的伤病员组建成一个特务连时,历史记载仍以第一次登记的36人为准。
“迷宫”中的医院
苏州境内湖荡密布,尤以东部阳澄湖地区为多,500亩面积以上的湖泊共有34个,总计面积1825平方公里。阳澄湖跨吴县、昆山两县,北面毗邻常熟。沿湖有十多个乡镇。湖内有两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狭长半岛,把阳澄湖划分为东湖、中湖和西湖。三湖彼此有河流港汊相互贯通而汇成一整体。
阳澄湖常年平均水位2.87米,水温在4摄氏度以上,冬季很少封冻。全湖共有进出河道92条。湖内有66种鱼类,水产品以清水大闸蟹最为著名。大型水生植物有20多种,马来眼子草、苦草等沉水植物最为普遍,挺水植物主要有芦苇和茭草。全湖平均植物密度为每平方米1026克,有芦苇1.7万亩,有湖滩地2.3平方公里。
在阳澄湖的半岛与全岛中,还有难以计数的墩,当地人别称“转水墩”“活络圩”。进入墩区,似入迷宫,如果没有熟人向导,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的。这些迷宫成了新四军藏龙卧虎的大本营,后方医院利用阳澄湖中繁复浩茫的天然屏障,与敌人周旋在苏州北部的吴县、常熟与昆山一带。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所反映的传奇故事,就是当时这所新四军后方医院与当地群众在阳澄湖团结抗日、抗匪(胡肇汉)的真实历史。
后方医院有三四位医生,还有上海来的学生和当地农家孩子组成的近10名护理员,他们紧随后方医院流动,最近时距日伪据点只有一二十里路。正常情况下,医院一般以农家的客堂、厨房、牛棚、猪厩为病房,情况险恶时,就用数只渔船载上伤病员与医护人员,或漂泊在阳澄湖上,或隐匿于芦苇荡中的墩、垛上。
没有麻醉就开刀
新四军后方医院不但是一个飘浮不定的流动医院,还是一个药品和医疗器材极其紧缺的简陋医院,医护人员们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寻找与“发明”一切可以替代药品和医疗器材的物品。
没有药品,他们把烤焦的馒头碾成粉,当作“胃舒平”治疗胃病;把鸡蛋壳放在锅内烘脆后碾成粉末,当作钙片治疗肺结核;还就地取材,用米糠、麦麸治疗脚气病。缺少医疗器材,他们便将筷子劈开,装上木塞做成土钳子;在牛皮纸上涂上胶水当作胶布;用砖块放在炉膛里烧热,包上布当作热水袋给伤员热敷……
为了给伤员动手术,医护人员就用一块大白布,四角拴在农家堂屋的梁上,作为外科手术室,或用一顶龙头细布做成的大帐子挂在屋外,下面铺着两张桌子,在日光下给伤员做手术。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为伤员做手术时,由于没有麻醉药,就是“生开”的!2010年,笔者在无锡采访“江抗”老战士吴志勤时,时年87岁的吴志勤记忆犹新地回忆说,“当时医生们一看到我的伤势,就说‘要么开刀,要么性命不保’。那时没有X光,不知道弹片的具体位置。没有麻药,就只能生开刀”。
老英雄记得他的手术是在一个老乡的家里做的。医护人员怕他难以承受剧痛,就把他的四肢捆绑在一张长凳上,嘴里还塞上了毛巾——怕他忍受不住疼痛叫喊起来,咬破了自己的舌头。结果,长达3个小时的手术做完时,他已痛得昏死过去。
英雄进出芦苇荡
军民本是一家人。除了为伤病员治疗外,新四军后方医院还经常免费为村民诊治疾病。村民们也待伤病员亲如家人,悉心照料,为伤病员端汤喂饭,缝补衣裳。为了使伤病员早日痊愈、重返战场,乡亲们还时常下湖捕鱼捉蟹,拿出家中的老母鸡和鸡蛋,煮给伤病员吃,以增补营养。每当遇到敌情,乡亲们更是争着摇船和带路,帮助运送伤病员,及时将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1939年11月6日,中共江南特委在常熟东唐市一所破庙召开会议,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由夏光任司令。夏光把恢复健康的伤员战士编为“江抗东路司令部特务连”,任命吴立夏任连长。新“江抗”转战于吴县、常熟、昆山三县交界的消泾、横泾、东唐市一带,至1941年初,已发展成为4个连200多人枪的抗日武装队伍。
1940年2月8日,时值农历大年初一。新“江抗”东路司令部所属全部3个连和司令部政治部全体人员,驻扎苏州湘城镇阳澄湖边的洋沟楼村与杜家楼村,上午正在排练节目,搭戏台,准备开军民联欢会欢度春节。
这时,盘踞昆山巴城的一股日本侵略军,在警卫队长斋藤指挥下,用民船加以伪装向我军扑来。大约上午10时,敌军偷偷地接近了洋沟楼村,在特务连所驻东边方向上岸。
哨兵发现后立即射击。特务连各班冲出门口,用步枪和唯一的一挺机枪及手榴弹向敌人开火,敌军亦以疯狂的火力还击。但敌人在湖边处于不利地形,在我军英勇顽强的阻击下,无法前进。
战斗一打响,夏光就到村边坟堆上指挥战斗,何彭福(又名何云,宁德蕉城区霍童镇溪南村人)是他的警卫员,当时就在身旁。敌我双方距离很近,打得激烈,敌指挥官斋藤被当场打死,我军伤亡20余人。激战中,何彭福发现几个日寇偷偷爬上草垛,并向夏光瞄准,他一声大吼,猛地扑在夏光的身上。结果,他的右大腿被一颗子弹打穿,血流如注。卫生员背着何彭福,冒着枪林弹雨,经过稻田,艰难地把他拖到河边的船上,为他包扎好伤口并送至澄湖畔的新四军后方医院。
敌人扫荡时,群众将何彭福等伤病员藏到稻田、棉田、船库、水车棚,甚至送到芦苇荡中。医生、护士打扮成农民,戴着斗笠、提着菜篮前来看病、换药、送饭,夜里还要查房、站岗放哨。有一天,何彭福的伤口发炎,生了蛆,医生为他换药,拉开纱布,只见已经发臭的伤口里还有虫子在爬。医生为何彭福清洗了伤口,换好了药,然后风趣地用红药水在伤口旁画了一只小兔子,大家见了哈哈大笑。
何彭福在这所医院住了两个多月,伤愈后即重返部队继续投入战斗。1998年8月16日,他因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