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海,河北省阜平县东下关乡不老树村人,原杭锦后旗粮食局退休职工。抗日战争时期,他作为家乡不老树村的村长、村书记,曾亲历抗战,见证了抗战的胜利。1951年,杜青海和其他100多名干部被调任到内蒙古,支援内蒙古商业发展,因而扎根在了杭锦后旗。
在后方配合部队打游击战
1938年,正值壮年的杜青海光荣入党。从通讯员、交通员到村长、村书记,他一直工作在抗战后方,送信、埋地雷、抬担架、送公粮、组织民兵保护村民、配合部队打游击战是他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
采访中,记者根本无需发问,老人清楚、生动的讲述,让记者也似乎沉浸在了当时的情景之中。“1938年的时候,八路军一一五师以五台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不老树村离五台山不远,日军时不时就会途经这里,四处寻找聂荣臻等边区领导,烧、杀、掠、抢,坏事干尽了,村民根本不能安生,只能四处躲藏。当时,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根据八路军的指导在日军必经路上埋地雷。鬼子一来,就拉响地雷,没少炸死鬼子。不过后来鬼子也学精了,抓几个老百姓在前面带路,我们就等老百姓走过去再拉雷,鬼子也没办法。我们还把地雷埋在装红枣、花生的筐子下面,鬼子一抢地雷就炸了……”没想到在电影里看到过的这些游击战场景,却是眼前这位老人的亲历。
“那几年,老百姓根本没法种地,鬼子每年扫荡两次,鬼子一来我们就组织老百姓进山,鬼子找不到人就把房子都烧了,大伙儿等鬼子走了再回来重新盖房子,可没多久鬼子就又来扫荡,老百姓太可怜了。”说到这里,老人不禁流下了眼泪。“秋天收了粮食,我们就把粮食埋在离村子几里外的地下,等鬼子走了再组织送公粮。妇女们也都手拿针线做鞋,做好了送到前线。”老人告诉记者,抗战时期村子里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任务,大家都齐心协力帮助八路军打日军。
在老人的记忆中,最荣耀的事就是抓到日本兵受到表扬。“那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手枪,一天在从六区到七区的路上,我和民兵队长、武会主任发现一个鬼子躺在地上,于是我们收缴了他的枪支,把他推上山交给了军区部队,后来县里开会公安部于部长点名表扬了我们。”说到这里,老人爽朗地笑了起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投降了。得知这个消息后,家家户户敲锣打鼓、扭秧歌、唱戏,真红火真高兴。”说这话时,老人几乎是手舞足蹈。
30多岁才成家30年工作无差错
这一段抗战经历是老人一生的荣耀,也造就了老人脚踏实地干事业的精神。
“我父亲工作特别认真,1951年调至河套地区后,他主要负责粮食的调动,成天到处跑,30多岁才成家,30年工作中没有一点差错,年年是先进。”老人的女儿杜永琴告诉记者,父亲就是他们这些儿女的榜样。“我父亲常说他最后悔的事就是没跟部队走,要是走了,也许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原来,抗战期间因工作突出,部队领导鼓励老人参军,可是因为考虑到自己是家中老大,还有家人需要照顾,老人就没走。
杜永琴告诉记者,老人平时最爱看新闻和各种有关抗战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也经常给儿女们讲抗战故事,教育儿孙们要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工作中要吃苦耐劳。
采访结束时,老人指着报纸上关于《四类抗战老兵获生活补助金》的消息说,“虽然像我这样的地方干部没有补助金,但我还是很高兴,说明党没有忘了这些抗战老兵。我还要感谢党给了我这么好的待遇,工资高,还给我订报纸、杂志,我生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