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明经在各朝的发展

明经在各朝的发展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9
2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龚遂、翟方进等皆以明经入仕。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汉时期的召信臣、王嘉等,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为郎。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各朝明经

汉朝

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明经就是通晓经学。秦朝就有此科,到汉代地位开始突出。所谓“经”,原指先秦经典,自从汉武帝尊崇儒学,“经”就专指儒家经典了。其实,察举各科都有经学内容,被举者也要熟习经学;把“明经”特立为一科,说明经学在汉代政治上地位之重要。

西汉时举“明经”科不按人口,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开始,以人口多少定举数,后来加上年龄限制,年50至70岁才可入太学。但在东汉初,年纪轻而精通经学,也可应举明经。如张玄“少习《颜氏春秋》,兼通数家法,建武初,举明经。”

汉代许多名臣,如孔安国、贡禹等都是明经科出身,韦贤、韦玄成父子皆以明经科入仕,先后位居宰相。重经之风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

唐朝

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科目则由举子自选。另外,《孝经》、《论语》是必考课目,有时还加试《老子》、《尔雅》。

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说:“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或出礼部所试诗、赋、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岑仲勉说:“明经多帖两经,似乎较难,然《孝经》、《论语》文字无多,不难兼习。……进士诗、赋限韵,要须自出心裁,比口试专凭默记者,难易有差。”

神龙元年(705年)明定明经科考试有三场。第一场帖经,第二场试义,第三场试时务策。

杨国忠之子杨暄举明经,落第。主考官之子见过杨国忠曰:“奉大人命,相君之子试不中,然不敢黜落。”杨国忠骂道:“我儿何虑不富贵,岂藉一名,为鼠辈所卖耶!”主考官以“国忠恃势倨贵”,“奈何以校其曲直”,于是“致暄于上第”。

宋朝

科举除进士外,诸科中亦有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等科,乃是经由唐代明经科转变而来,考试之法亦与唐相近。嘉佑年间,又于进士、诸科外别设一明经科,分二经、三经、五经,考试时问大义十条,试时务策三条,出身同于进士,直至宋神宗时方废除。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明经在各朝的发展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