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八一三战役。
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进入“人无分老幼,地不分南北,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全面抗战时期。平津地区陷落后,中国政府便决定按既定方案在上海动手,主动发起上海作战,将鬼子主要力量向华东吸引,“请”鬼子由华东进入不利于机械化部队运动的中国南方水网山岭地区,以延缓其由华北平原直下武汉,这便是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开头。只要鬼子将主要力量投入华东并由此进入中国内地,将战线引至川湘地理二棱线,这全面抗战便会沿着中国设定的战争路线拖下去,拖到国际局势发生对中国有利的时刻。
原本规划的上海战役没有后来实际投入那么大,因为鬼子在上海只有大约3000多海军驻军,中国军队计划一次投入德械87、88师并附直属炮兵,以绝对优势、用突然开战的方式首先消灭该部鬼子,然后与增援或者说是来报复的部队展开会战,将战役逐步扩大,待鬼子主力拉上来以后,如果能扛就继续扛,扛不住就撤退至早已修筑完毕的沪宁间永备国防国事,继续扛,逐步向西引。
计划是不错,可仗还没开打,泄密了,即使如此,已经部署到位的中国军队还是于1937年8月13日拂晓以前完成了攻击准备,8月14日全线开火,上海八一三战役打响。
按说准备充分的中国军队应该在13日发起全面攻击,虽然战前泄密,由于鬼子准备时间不足,到8月13日也只是增加了大约4000人左右的兵力,主要还是由侨民为主的民兵,加原来的驻军,也就7000来人,中国军队仍占优势和主动,可由于上海各国外交使团调停,13日没有打起来,进入攻击阵地的中国军队奉命停止攻击,14日全线开火后,到19日,又两次奉命停止攻击,大约停了三天,这期间,鬼子援军陆续到达,在海军航空兵支持下,各守备据点得到巩固。
开战后,中国军队有利时机没有充分把握,坚守待援的鬼子终于看到了希望,最初3000多人,到7000多人,到上海战役结束,鬼子投入总兵力接近30万人,仗越打越大,中国军队全力增援上海,全国道路交通为上海让路,先后投入大约75万人的中国军队在上海这一块地方和鬼子拼了三个月,中国军队豁出去了,鬼子也拼疯了。
现在看,战役初期中国军队未能完成战役企图,但越打越大的战役反而使中国方面更加兴奋,要的效果出来了,这就是你鬼子只要不从华北南下就行,从上海向西,这个可以,并且规模越大越好,战略目的实现了。
这里要说的是,战役后期的撤退指挥太混乱,30万人的伤亡中,有一半是在撤退中造成的,且没有利用既有二线国防工事,致使南京很快失守。
二、武汉会战
中国的抗战,分为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其中防御阶段也就是撤退阶段,相持阶段是中国战区的主要阶段,基本看不到反攻阶段,防御和相持这两个阶段基本贯穿抗战全过程,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便是武汉会战。
持久战,需要的是时间,武汉会战就是争取时间的代表作。
台尔庄战役后,为避免中国军队在徐州地区受到围歼,五战区部队成功组织了徐州突围,鬼子在追击中国军队转进中,华中鬼子沿长江由东向西、华北鬼子由北向南会攻武汉。
武汉是当时中国抗战的指挥中心,鬼子分析认为,通过组织席卷武汉的战役,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占领南京之后的中国大本营,打掉中国人的抗战决心,迫使中国屈服。中国方面认为,为努力争取抗战时间,转移武汉乃至后方物资,武汉必须确保,但武汉这个城市并没有防守的有利条件,战役应该在外线展开,充分利用广大地理空间,节节迟滞鬼子进攻,消耗鬼子力量,粉碎其继续进攻的能力。双方在各自指导方针指引下,从1938年6月到10底,以中国军队100多万对鬼子近30万人,在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广阔战线上展开会战。会战期间,中国部队损失达到40万人,空军和海军全部打光,为阻挡华北鬼子南下,挖开了黄河花园口,造成数以万计平民死亡,伤亡很重,损失很大,但战役总体是理想的,万家岭、富金山局部战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在撤退阶段充分吸取了南京撤退的教训,组织严密,秩序很好,蒋介石也是在最后关头才撤离武汉。
需要说明的是,武汉会战期间,苏联援华航空队为中国抗战付出了较大牺牲,特别是苏军突然占领中、苏、朝边境的张鼓峰,与鬼子暴发张鼓峰战役,也有利地支持了武汉会战。
1938年10月25日,中国军队在完成外线顽强持续的迟滞作战和后方物资转移任务后,主动放弃武汉,会战结束。鬼子占领武汉后,由于中国军队主力并没有被消灭,且鬼子自身战线大大沿长,使中国政府屈服的目的不可能达到,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无力连续实施。
武汉会战后,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其后的近七年间,中国战场的战线基本就相持在武汉战役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