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历史人物 > 中国人物 > 贾诩为什么可以得以善终

贾诩为什么可以得以善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三国那段跌宕的风云历史中,有这么一句俗话,所谓“贾诩一语开三国”,意思就是说,正是由于贾诩提出令郭汜、李榷等人率兵进攻长安,才起到了之后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推动了三国历史的进程。

而无论是从贾诩献计鸩杀刘辨,亦或是劝诫董卓火烧洛阳,再或是因其计谋致使长安百姓万劫不复等等几个方面来看,贾诩也都的确担得起“毒士”之一称号了。

再后来,也是因为他的原因,导致张绣部下反叛,从而间接的杀害了曹操的长子,致使曹魏后期世子之争激烈,并培植出了一大批士族势力,对之后西晋的建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无论从哪点来看,毒士贾诩都可谓是死有余辜,但他最终为何偏偏能够善终,并且在生前还得到了曹操的极度赏识呢?这就和他做人做事所坚持的两点原则有着密切关系。

这第一个原则,就是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对事不对人。就比如在董卓落败之后,王允一时间有些骄傲自满,对于董卓的部下毫不留情,一律斩杀,这其中甚至包括当时的著名汉学家蔡邕老先生。因此,王允这种近乎缺心眼的做法,使得西凉大军惶惶不安,每个人都担心自己会有性命之忧。

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逃亡在外的李、郭二人本来是想着继续逃亡,但却在贾诩一句“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的计谋所吸引,末了,他还不忘加句“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迟也”。

大致意思就是说,倘若能够成功,就可以做到挟持天子号令诸侯的地步,就算不成功,把长安的水搅乱,也容易脱身。就这样,在他的计谋之下,李、郭二人才决定重新带兵攻打长安,使得长安城内一时间万象凋零。不过,贾诩的这条计谋并不是为了他们二人考虑的,要知道,在当时“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贾诩本人之前就是董卓帐下的谋士,因此,如果让王允等人得逞,那么他自己自然是在劫难逃。所以为了保命,他才只能出此下策。

再者,在后来跟随张绣的时候,贾诩献计也是建立在为自身以及整个军队考虑的基础上,这才一度使得曹操几乎陷入死境,而并非是因为针对曹操才有所计划。因此,这种对事不对人的做法,在实际生活上其实也很受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我们消除周边潜在的隐患和敌意。毕竟秉公办事,谁又能说些什么呢?

这第二个原则,便为做人的时候,要学会对人不对事。这又从何解释呢?众所周知,在世子人选确立之前,曹操曾询问过贾诩的意见,而贾诩并没有明说,只是说自己在思考刘表和袁绍的往事。

然而,他的话外之意就是说,倘若主公不立长子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之前荆、冀两州的灾厄。而在听到他这番话后,曹操也只是大笑了一番,随即爽快的确立了曹丕为世子。

可问题是,如果曹操真的那么听从贾诩的话,那在赤壁之前,又怎会弃贾诩休养生息的谏言而不顾呢?因此,曹操之所以这么问他,实际上也不过是为了对他进行一番试探而已。

要知道,曹家长公子曹昂之所以战死,就与贾诩的献计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如果贾诩在回答曹操世子人选的问题上,有意为自己害死曹昂的事情辩解,那么无疑是给了曹操一个杀他的借口。

更何况,曹丕的势力在当时远不是曹植所能匹及的,如果贾诩还帮着曹植说话,那么就算曹操欢喜,到最后曹丕也不会选择放过他。

因此,以刘表袁绍的往事为契机,既避免了自己参与朋党之争,又卖了曹丕一个人情,堪称最为明智的选择。所以,这种对人不对事的做人原则,也为贾诩之后善终的结局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做事对事不对人,做人对人不对事,堪称贾诩一生的护身符,称其为毒士尚可,若称其为君子,也未尝不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贾诩为什么可以得以善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