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家族势力和外来政权的斗争。这个问题在曹魏东吴季汉都存在,而三个势力中的二把手的处境很有趣:刘备这边,诸葛亮是外来势力,从隆中对就打算拿荆、益二州,在蜀地对益州派的压制是很严苛的,是和一把手利益最为一致的一个。
陆逊就比较惨,属于本土势力,上面还是孙权这种专于玩弄权术的主子,帮别人卖命还要被打压,到晚年已经被认定是对立面了;而荀彧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他是把颍川集团和曹老板连在一起的人,一开始大家你侬我侬,你就叫巨眼识英雄,后面有利益纠纷了,你这就叫引狼入室,两面不讨好。
士族想的是家族利益,只要我是县长夫人,县长姓刘姓曹无所谓,而曹操呢,虽然断不可能坐看这些大族垄断,但唯一的选择也只能是双方各退一步,究竟妥协多少很难说,但至少曹操和士族之间的对立不是死局,在称魏公甚至代汉这件事上完全可以是意见一致的,荀彧虽然是颍川系举足轻重的人物,但要真选出家族代表来,应该是陈群、荀攸、钟繇,他们对称魏公是支持的,陈群后来提出九品中正制就是双方妥协的结果,所以荀彧的举动主要是个人行为。
再谈谈荀彧忠贞死节的问题。荀彧当然是君子,但并非愚忠的腐儒。他虽然持礼守节,思想上还是很开明的,所以和曹老板、郭嘉等人都能彼此欣赏,他对汉室很尊重,但要说以身相殉我觉得不大可能。荀彧对代汉的态度应和曹操相似,即不主张,但也不是坚决反对,顺势而为而已。
放眼天下,若一定要有个政权代汉,荀彧肯定选曹操,但在他看来,现在汉室仍有希望,就不应行篡逆之事。对荀彧来说,作为二十年的知交,只要有选择的情况下,他更希望曹操能作为一个匡扶社稷的名臣流芳于世吧。
而士族们为了自身利益,这时候就想把曹老板推出去,想想春秋战国,不是没有篡位的,但哪个留下了好名声?高祖刘邦,兴的是从暴秦手中救百姓的正义之兵,如今献帝虽弱,却也算清明之君,从他手里贸然夺权,当世不容,万古遗臭,“君子爱人以德”,你们倒乐得把曹老板架在火上烤。
曹操也是聪明人,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但他的处境要求他争权自保,而且曹老板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压得住下面那些人,不会被他们撺掇着就去篡位了,可能他很享受这种人人都说我汉贼但我偏不是的感觉。但他要称魏公的这个时候,天下向汉之人还有相当数量,加九锡这个信号一放出去,就算你曹操真心是大汉忠臣,你的敌人们也会给你大做宣传,此时天下仍未定,是很容易出乱子的。
而荀彧更担心的是,魏公这个名头可是个高门槛,一旦这步跨出去,离滑到皇帝可就太近了,身边被一群人簇拥吹捧,你敢保证你时时刻刻都头脑清醒?所以曹操认为一切还在自己控制之内的时候,荀彧已经忧心忡忡了,他不一定是低估了曹老板的定力,更可能是因为这件事太过重大容不得一点冒险。
但他的举动让曹操就有想法了。曹操本来就处境就有些艰难,四方未定,内部集团也不稳固,现在居然是你位居尚书令高位的荀彧,要跳出来打我的脸,我们俩以前关系那么铁,你反对我,你让别人怎么想?
小编总结:曹操对荀彧是很敬重的,这个“敬”很微妙,有点像对待高门出身的正妻,主公/丈夫被社会赋予了特权地位,但心理上却自觉处于劣势,如果两个人相知相惜就很和谐,一旦出现隔阂,就会演变成厌恶、嫉恨、嘲弄,曹操在这个时候对荀彧的“高风亮节”不说很是厌恶,至少也是想敬而远之了,所以一步一步地把荀彧踢出了权力中枢。至于荀彧最后的死,我倾向于病逝。
感性一点想,曹老板让他劳军,说明还是想见他的,也就是对他还没有完全失望,反倒是荀彧,眼见魏公之事无力挽回,可能对曹老板就心灰意冷了。想当初文若夜奔,一见倾心呼为子房,一个四处征战,一个稳坐后方,征张绣,战袁绍,书信不绝。相知二十年到最后变成这样,可以说是互有亏欠,再想想对面完全被渣权玩死的伯言,还是诸葛亮命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