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历史文化 > 宗教故事 > 道教人物:崂山道教开山始祖张廉夫

道教人物:崂山道教开山始祖张廉夫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0
0

搜狗截图22年09月25日1958_3.jpg

  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今江西省高安县)人。生于汉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公元前171年),于汉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7年)参加科举,文学茂才一等,官至上大夫,时年22岁。后因得罪权要,弃职精研玄学,入终南山数载,并遨游天涯。张廉夫来崂山后,在今太清宫一带筑茅庵而居,开山垦田,自食其力,潜居修行。后回江西,居鬼谷山,又屡来崂山,云游东海诸名胜,虽年逾百岁,仍鹤发童颜,精神不衰,后不知所终。

    由于西汉文帝、景帝、武帝年间,对玄学的研究相当普遍,宫廷中从皇帝到众官员都以精于玄学为荣。作为一名才子的张廉夫,更在当时的玄学潮中独领风骚。一旦掌握了玄学的精义,自然对官场产生厌倦情绪,“弃职入道”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道教发展史上,确有不少著名道士都曾是仕途上的佼佼者,而在遇到点化或悟出道理后弃官入道,例如汉代将军钟离权,唐代进士吕岩、李哲玄。唐代光禄大夫张果,南宋武举王重阳等。

    玄学研究到一定的程度,视名利若粪土,叹人生之短暂,自会从道修行,并非“权要”所碍,更兼张公所处的时代玄学研究之风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一历史过程非通玄学是难以理解的。

    张廉夫弃官后,先是到离京城最近的终南山修道。之后开始云游各名山大川,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来到崂山现太清宫游览区。在这里,连续两三年的时间,张廉夫率众弟子相继建起了“三官庵”和“三清殿”,比汉武帝来不其“建明堂”早了45年,这些建筑属于崂山地区人工建造的首座道教庙宇。因此,崂山道士尊称他为“开山始祖”。

    张廉夫在终南山学道数载,得师而道成,之后开始云游各名山大川,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来到崂山现太清宫游览区。在这里,连续两三年的时间,张廉夫率众弟子相继建起了“三宫庵”和“三清殿”,比汉武帝来不其“建明堂”早了45年,这些建筑属于崂山地区人工建造的首座道教庙宇。因此,崂山道士尊称他为“开山始祖”。

    张廉夫在崂山道教的功绩不仅仅是开创庙宇,而在于他屡次南下北上,来往于中华大地的各处道教庙宇之间,推进了各地道教经书典籍、经韵曲牌的交流,充实了崂山的道教典籍。西汉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前85),张廉夫委命弟子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主持庙事,自己回江西鬼谷山三元宫潜修,这时张廉夫已是85岁高龄。这之后他多次来崂山,以近百岁高龄往返大江南北,这在交通相当便利的现代都是不容易的,何况在2000余年前,没有极高的修为,没有健壮的体魄根本做不到。

    张廉夫在崂山道教的功绩在于他来中华大地的各处道教庙宇之间,推进了各地道教经书典籍、经韵曲牌的交流,充实了崂山的道教典籍。西汉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张廉夫委命弟子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主持庙事,自己回江西鬼谷山三元宫潜修,这时张廉夫已是85岁高龄。这之后他多次来崂山。

    在建设庙宇的同时,栽植各种树木,成为崂山地区有史可考的人工植树开创者。他所亲植的两株桧柏至今生长状况良好,为崂山古树之冠。

    [3]张廉夫的弟子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等相继主持太清宫的庙事活动,据载当时太清宫的道士已多达90余名,规模相当可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道教人物:崂山道教开山始祖张廉夫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