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历史故事 > 历史探索 > 唐代心塞女俑长什么样

唐代心塞女俑长什么样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7
0

5月18日,”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在太原博物馆开展,一尊唐代的素烧女坐俑表情丰富,动作特别,吸引观众参观。女俑呈坐姿,左手捂住胸口,表情和动作都是满满的“心塞”。当天的”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是对古都太原的全方位系统性文化梳理,涵盖了这座古都的各个时代,展出这片土地上出土的各类文物1000余件。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此一时期,“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与柳宗元掀起的古文运动一洗前朝文学的空洞无味,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创作群体将诗歌艺术推向顶峰,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等书坛领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书体,使楷书成为后世宗仰的模范,吴道子当风衣带,张萱、周昉罗绮仕女,类雪似银的邢窑白瓷,“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青瓷,以及“唐三彩”的出现,均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陶俑正是借鉴各种艺术成就的结果。

唐朝陶俑的大量出现同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异域的各种风物、衣饰、形象皆为唐人吸纳,成为时尚,亦成为陶俑的表现题材,而厚葬风气的日益兴盛终于成就了唐俑的繁荣。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国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舞蹈大量涌入内地,促进了这一时期音乐、舞蹈的发展。唐乐舞不仅广泛吸收汉魏六朝以来传统乐舞之精华,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边疆少数民族与异域乐舞之神韵,别创新声。其独迈千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音乐、舞蹈的里程碑。

唐代妇女爱美,特别注重发式新奇与面部修饰。这一时期妇女的发式主要有半翻髻、双环望仙髻、囚髻、抛家髻、惊鹄髻、螺髻、百合髻、圆鬟髻等。发式之上插饰各种珠翠花钗、步摇、梳子之类。为追求新奇之美,唐代妇女常创造出新的发式,有的高出面部两倍以上,杨贵妃为标新立异,竟以假髻为饰。

画眉是唐朝妇女美容的重要内容之一。唐玄宗曾命画工绘十眉图,士庶争求新样式,难怪新娘出嫁,要“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朝妇女还讲究面饰,所谓面饰,就是面部化妆。代表性的方法有额黄、花钿等,额黄也称月黄或鸦黄,因其在前额发际涂黄粉或是在眉心画月心而得名。花钿也称花子,它是用金银珠宝等各种材料制成薄片,再剪刻成各种图案及样式,贴在额头、眉心、两颊等处。而在服装方面,则突出表现为衣胡服、著男装、多坦露三个方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唐代心塞女俑长什么样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