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元殿为大明宫的正殿,利用龙首山做殿基,现在残存遗址还高出地面十米余。含元殿初建于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竣工于龙朔三年四月,后毁于唐末战火。含元殿为一建筑群体,包括殿堂、两阁、飞廊、大台、殿前广场和龙尾道。含元殿主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有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两侧稍前处,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二阁作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长达75米的龙尾道,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整个建筑群呈巨大的“凹”字形。含元殿以屹立于高台上的殿阁与向前延伸和逐步降低的龙尾道相结合,殿、阁、楼之间相互呼应,体量巨大,气势壮丽,极富精神震慑力,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雄浑的建筑风格。
含元殿遗迹远眺(西南-东北)(采自《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995-1996年发掘报告》)
含元殿是皇帝举行外朝大典的场所,特别是大唐开元礼颁行后,元正、冬至的大朝会多在此举行。改元、大赦、册封、受贡等重要活动也多在此殿举行。唐诗中的“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等诗句,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所以,含元殿是大唐建筑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著名宫殿建筑。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采自《中国古代建筑史》)参考文献:
马得志:《1959-1960年唐大明宫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995-199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年第3期。
傅熹年:《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文物》,1973年第7期。
杨鸿勋:《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再论含元殿的形制》,《建筑历史与理论》,1997年第六、七合辑。
傅熹年:《对含元殿遗址及原状的再探讨》,《文物》,1998年第4期。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含元殿遗迹远眺(西南-东北)(采自《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995-1996年发掘报告》)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采自《中国古代建筑史》)
马得志:《1959-1960年唐大明宫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995-199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年第3期。
傅熹年:《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文物》,1973年第7期。
杨鸿勋:《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再论含元殿的形制》,《建筑历史与理论》,1997年第六、七合辑。
傅熹年:《对含元殿遗址及原状的再探讨》,《文物》,1998年第4期。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