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经历回忆 > “没有国,哪有家?”——访抗战老兵林上元

“没有国,哪有家?”——访抗战老兵林上元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1
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时我们正当青年,国家危亡之时,每一个血性男儿都应为国效力。”忆起那段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91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言语铿锵。

  2015年,他获得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与国家领导人一起阅兵观礼。

  “党和政府对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视、对参加抗战的老人的尊重,让我感到很光荣、很幸福。”林上元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属于全体抗战英烈和抗战老兵的崇高荣誉。生活在台湾的抗战老兵和他们的后人看到今天的活动,也会感到欣慰。”

  林上元于1924年2月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外公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难先,父亲林薰南是国民党中将,筹划指挥了粤北会战、曲江保卫战等战役。自小受到家庭熏陶,林上元心中早就埋下戎马保家国的理想。

  父亲不忍心让长子林上元再走“上军校、上战场”的道路,希望他报考重庆大学经济系。年轻气盛的林上元不顾父亲反对,1941年高中毕业后,投考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八期二总队的学生。

  1942年,林上元以第二名的成绩从黄埔军校毕业,本有机会留校,他却毅然选择上前线,成为驻防广东曲江的第十二集团军教导团步炮连的排长。

  令他感到遗憾的是,当时所在的部队未有机会与日军正面交战。

  他再三对记者表示,自己有幸能参加这些纪念活动“愧不敢当”。“我走上战场,已是抗战后期,对抗战没有作出太大的贡献。而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多已不在人世;另一些则年龄太大,不便出席活动。”

  1943年,洛阳保卫战,跟林上元在军校里同一炮兵队的两个同学当时在炮兵连当排长。“两个人都很年轻,二十出头。在学校时,我们仨经常一起打篮球、聊政治局势,无所不谈。”林上元回忆,在洛阳保卫战中,两个同学一个被日本大炮轰炸而死,另一个则被炮弹打伤,后被日军俘虏做了劳工,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回到青岛老家。

  “没有国,哪有家?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林上元说,他们那一代年轻人在枪林弹雨中成长,都深刻体会到救亡图存才是个人幸福的根本前提。

  “现在的年轻人很幸运,生长在和平时期,而且我们国家不断强大不断繁荣。但在幸运中一定不要忘记,我们国家曾几乎要亡国灭种,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时刻不要忘记历史!”

  林上元寄望年轻人:“中国的前途要靠着你们。不要躺在和平上面追求安乐享受,而应发愤图强,以天下为己任,把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起来,捍卫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公平正义,这样才是对牺牲的先烈们最好的纪念。”(周玮 许雨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没有国,哪有家?”——访抗战老兵林上元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