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经历回忆 > 姚守懿:碧血染河山 音韵留人间

姚守懿:碧血染河山 音韵留人间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每当我们唱起雄壮的《新四军军歌》,抒情的《延安颂》、《洪泽湖上》,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以及苏联名曲《伏尔加船夫曲》、《喀秋沙》等这些革命歌曲时,心情就激动不已,同时郑宜焜烈士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歌曲是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在新四军江淮大学时,由他教会唱的。

  郑宜焜,1925年8月出生在上海一个职员的家庭。一岁半就丧父,由母亲汪亚新抚养成人。宜焜是个品学兼优的青年,17岁时,他就考入上海之江大学建筑系。他爱好音乐,课余又是石人望口琴队的主力队员,口琴、手风琴、击鼓都会,能奏不少世界名曲,音乐知识也十分丰富。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也被日军占领。学校要学日语,他不愿受奴化教育,在地下党员龚兆源的引导和帮助下,他和一批进步同学于1942年秋弃学离家,冲破封锁线,到达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进入新四军江淮大学。宜焜是我们江淮大学的歌咏队长兼指挥,教会我们唱许多革命歌曲。那时“江大”同学排练和演出了不少颇有水平的大合唱。印象最深刻的是1942年11月,我们受到四师彭雪枫师长的邀请,渡过洪泽湖到达四师师部驻地半城,参加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活动。在这次军民联欢大会上,“江大”师生坐在台前正中,是连队战士拉歌的目标。我们在宜焜的指挥下,唱了一曲又一曲,把会场抗日热情推向高潮。

  宜焜是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他认真学习,进步很快,在生活上也极能吃苦。他体弱多病,又是皮肤过敏,经常被虱子、跳蚤咬得遍体鳞伤。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学习、教歌,还不肯求医拿药,他要把药品省给前线的伤病员。他对工作学习十分认真,教起歌来一丝不苟,谁思想不集中,唱差半个音符,他就要指出并停下来重唱。

  1943年1月,敌人对淮北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党组织决定让同学们暂时回家“打埋伏”保存实力,等“扫荡”过去后再回解放区。宜焜回到上海后并没有继续去上大学,而是一心向往着回根据地。他参加了秘密读书会,学习理论,并向亲友们宣传根据地新四军抗日的事迹。1943年初夏,由于“江大”有同学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宜焜也暴露了,于是他到苏州去躲避,幸运地逃过了日本宪兵队的搜捕。对此,他并没有被吓倒,于6月又重新回到淮北根据地新四军江淮大学学习。

  “江大”学习结束后,宜焜被调到彭师长亲自创建的拂晓剧团,担任音乐组长,并入了党。他曾在苏联名剧《前线》中担任主角,扮演记者克里空,又在郭沫若编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中饰崇祯皇帝。他多才多艺,是个出色的文艺战士。后来,宜焜到华中军区文工团工作。他经常深入连队体验生活、进行创作。他创作的歌曲《打就打个痛快》、《再缴一支卡宾枪》等,在部队广为流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姚守懿:碧血染河山 音韵留人间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