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清朝的义仓设立于何时?义仓起到了什么作用?

清朝的义仓设立于何时?义仓起到了什么作用?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0
0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农耕社会,粮食对于每个王朝来说至关重要。为了救济灾荒的需要,清朝也效仿前朝建立义仓。

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往往容易受到各种天灾人祸的影响,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造成粮荒,各种农民起义就会随之而起,威胁王朝的统治。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粮荒,国家往往会储存一定的粮食在灾荒发生时用于赈灾或投入市场以平抑粮价。同时,我国从隋朝开始出现民间自发储存粮食的仓库,称为义仓(也被称为社仓),这一做法经过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的改良开始逐渐流行起来。清朝所谓“康乾盛世”时期,全国人口急剧增长,粮食需求激增,粮食安全更显重要,义仓也随之兴起。

朱熹像

清朝义仓从康熙年间开始设立,具体做法是在每个市镇设立义仓,义仓一般由当地有声望的乡绅负责管理,每年春天将粮食及种子借贷给农民,秋季再收回,并收取一成的利息。乾隆时期,义仓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主要措施有:地方官吏加强对义仓的检查,在灾荒发生时期的借贷不收取利息,详细登记借贷者的姓名和借贷情况,义仓的负责人每三年更换一次,每年春季只允许借贷出一半的储存等等。

河北深州保存的清朝义仓

各省则各自实施一些制度鼓励民间向义仓捐献粮食。比如直隶省捐赠200石粮食就可以获得九品的荣誉性官职,捐赠400石粮食就可以获得七品官职。浙江省的在职官员如果捐赠粮食还能获得升官的机会。此外,当时民间人士可以向户部捐款以获得监生的头衔,可以在京城国子监就读。户部也会将捐监所获得的部分收入分给全国各地,用于义仓购买粮食。乾隆年间,捐监者不再将银两交到户部,而是直接把一定数量的粮食交到当地的义仓,以获得监生的资格。

已有的研究表明,乾隆年间全国约有数万义仓,储存的粮食总量超过数百万石。大量义仓的设立为保障粮食的正常种植和平稳供应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义仓的设立仅能提供暂时的救济,并没有解决农村日益严峻的土地紧张问题,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大量的无地农民被迫沦为佃户或游民。

陕西大荔县保存的清朝义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清朝的义仓设立于何时?义仓起到了什么作用?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