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在位期间启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发展洋务运动,让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相对中兴的时期,故而被称作“同治中兴”。然而这场变革最终还是失败收场,其中有何原因? 同治中兴是发生于同治皇帝在位的清朝后期的一个阶段,当时的政治局相对和谐,于是开展了洋务运动,在经济、军事、政治、外交方面都进行积极改革,四大名臣竭尽全力发展洋务。于是在1862-1874年出现了一个中性阶段,史学家称作“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指哪一时期
“同治中兴”是指清朝后叶,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
同治中兴为什么失败
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繁荣恢复社会稳定发展阶段。这里有着官僚大臣们粉饰太平好大喜功的成分。所谓的兴,其实是用更大的牺牲来换取短暂的统治的清朝苟且偷生。
同治中兴为什么失败,很大程度源于封建体制长期积累下出现的根本性的弊端没有得到改变。如果清朝能够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就开始励精图治改善体制改进腐朽落后的政府体制,也许还能让清朝通过和平的发展逐步转化到资本主义社会。然而封建统治者是在掠夺农民阶层的基础上进行权力控制的,因此很难将社会利益与自身利益等同起来。
“同治中兴”主要体现洋务运动上,其主持大臣主要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胡林翼。对清朝来讲,一方面历史包袱严重,“竭天下之物力,八分以养兵勇”,另一方面固有利益阶层没有扫除,改革阻力大成果小。中国洋务运动则始终没有走出“官督商办、政权垄断、官商勾结、中饱私囊”的死胡同,民间私人资本始终没有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体,私人资本的竞争力完全无从谈起。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及”(李鸿章语)。长期陷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争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连“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亦未真正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