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扬州八怪郑板桥的故事

扬州八怪郑板桥的故事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康乾年间,在扬州地区活跃着一批大艺术家,人们将这一批文风相近的书画家称为“扬州八怪”。关于扬州八怪的具体所指历来说法不一,较为公认的是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八人。

“八怪”在扬州话中是形容一个人行为举止不符合规范,因为这八个人的书画风格和当时所谓“正统”画风有所不同,因此被称作“八怪”。这扬州八怪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郑燮了。

郑燮(1693-1765),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作为清朝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郑板桥在科举考场上还算顺利: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石像

虽然郑板桥才华盖世,跨越三朝,可他五十岁时才做了个七品芝麻官,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他擅写兰竹,成就也最大。他的诗清新脱俗,朴实泼辣,著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从小就资质聪慧,三岁识字,八九岁就可以写对子。传说有个叫李四的农民请郑板桥的父亲写一张字据,说明要卖一部风车给郑五,契约上要写明风车的情况。父亲说要写五六百字,要郑板桥磨墨。

小板桥听了摇摇头说:“二十字够了,哪里需要五六百字!”众人都感到很惊讶,问他二十字如何写字据。这时,只听郑板桥脱口说道:“李四有风车,卖给郑五家,竖起转三转,一件也不差。”众人大惊,叹为神童。

郑板桥书法作品

古时候的小孩子开始认字以后便要对对子,郑板桥家隔壁有个铁匠铺,他父亲看着隔壁的铺子,就给几个小孩子出了一个“两间东倒西歪屋”的上联,郑板桥不假思索就对出“一个千锤百炼人”的下联,大家都觉得郑板桥将来肯定会大有出息。这些故事后来被人广为流传。

然而,郑板桥的一生并不如意。在诗《七歌》中,他写他幼年时,母亲汪氏患病,病中依然要起来给他喂奶,半夜还要带病起床,一边咳嗽不止,一边哄他入睡。

他四岁就死了母亲,十四岁时又失去继母郑夫人。奶妈费氏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妇女,给予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奶妈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三十岁时,父亲去世,此时的郑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甚至后来连自己的儿子都饿死了。生活的煎熬给了郑板桥身体上的痛楚,儿子的夭折,给了他心灵上沉重的打击。

郑板桥直到五十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后到潍县当知县,遇到饥荒,他迫使当地富裕人家平价卖粮食,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救济灾民。这引起了当地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向朝廷诬告他,朝廷以赈灾不当惩罚他。他只得辞官回家,从此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那么他究竟怪在什么地方?

话说有一天,夜黑风高,郑板桥已经躺下,不料小偷不期而至。郑板桥想:自己身板弱,如果起身大叫可能打不过小偷;装睡,又不甘心自己的东西被小偷拿走。于是,他假装翻身,说了一句“梦话”:“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一听,知道已被主人发觉,吓得半死。正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又听到“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到没有金钱,就准备从门口出去,可又听到“出门休惊黄尾犬”

小偷想只能翻墙出去了,正准备翻墙,却传来“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摸,果然脚下有东西,只有小心翼翼避开花盆离开,这时屋内又传来“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这件趣事足见郑板桥行事、思维不同于常人。据说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看客,借以警世醒民。别人向他求画,他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仅不答应还要骂人。

他写字绘画,明码标价,“斤斤计较”: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这些行为处事都是其“怪”的体现。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无数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融进他的作品中,故其书画风格也不同于常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扬州八怪郑板桥的故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