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朝历史 > 宋代是怎样预防落第秀才造反的?

宋代是怎样预防落第秀才造反的?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2
0

从隋朝开始,中国古代基本都是靠科举制度来选拨朝中人才。但是,科举选拨也有很大的弊端,比如有人会因名落孙山而起义造反。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说一说宋代是怎么样预防落第秀才造反的。

宋代科举屡次“扩招”,不仅“扩招”,还推出“特奏名”等取才机制。《燕翼诒谋录》卷一开篇“进士特奏”条就说得清清楚楚:“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唱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故宋太祖赵匡胤初登宝座,就“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

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就颁布诏书,特奏贡士(科考落第者)马浦等106人,各赐本科出身。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一直延续至南宋。

宋代是怎样预防落第秀才造反的

不仅如此,宋太祖还推行“堂吏用士人”制度,他以过去“堂吏擅中书事权,多为奸脏”为由,于开宝4年(971年)“诏流内铨于前任令、录、判、司、薄、尉,选谙练公事一十五人,补堂后官,三年一替。”并将此策作为“开基立国之宏规”。

这样一来“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不断扩招,虽造成公务员队伍臃肿、效率低下,加重了财政负担,但也有效地防范了“黄巢式”的落第秀才造反作乱。

与此同时,赵匡胤及宋王朝历代最高统治者还发扬光大了武则天发明的“殿试”,以进一步安抚和笼络读书人。

宋代科考屡次“扩招”,并推出一系列善待读书人的“重文轻武”制,真正目的就是笼络读书人,防止他们带头鼓动造反。

总而言之,正因为宋代实行了科举扩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合理避免了名落孙山的读书人造反作乱。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扩招也使得宋朝官员数量冗多,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宋代是怎样预防落第秀才造反的?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