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黄埔军校 > 黄埔军校南京时期军校报刊史料考证

黄埔军校南京时期军校报刊史料考证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黄埔军校十分重视政治教育,培养军人的政治忠诚度。由军校秉承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育理念所决定,黄埔军校报刊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普通报纸,它担负着政治宣传、革命理念灌输的特殊使命,在军校里的地位和作用绝不一般。所以,对黄埔军校报刊的研究有着特别的意义。近年来有许多涉及黄埔军校报刊研究的文章发表,对黄埔军校历史上发行过的报刊杂志进行研究,包括出版过哪些报刊杂志,发行范围、时间和经过,编辑人员,特色和影响等,有的相当系统而深入,拜读之后获益良多。但是也有少数内容不够完整,表述不够确切,甚至不严谨的。为避免以讹传讹,本文根据接触到的历史资料,试图对黄埔军校特别是南京时期的军校报刊的有关史料进行考查分析,还原历史真貌,以求为黄埔校史研究起到一点拾遗补缺作用。

  一、《党军日报》的创刊时间

  《党军日报》是南京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机关报,是黄埔军校报刊中开办时间最长的报纸,它跨越南京、成都两个时期,至1945年改名,历时18年。加上改名后的《黄埔日报》,长达22年,是黄埔军校报刊中当之无愧历时最长的报纸,与《黄埔月刊》被认为是黄埔历史研究中最不可缺少的&首报首刊&,在黄埔军校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党军日报》始名《党军日刊》,逾一月改名《党军日报》。

  创刊号由民国元老于右任题名,刊名下印:&第一号(非卖品)中华民国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出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党军日刊社。&上有中山先生遗像,两侧分别刊有总理遗嘱和总理遗训。头版头条位置是时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周佛海题为《青年同志的责任和本校学生的使命——代党军日刊发刊词》文章。

  1936年4月,创刊八周年之际,《党军日报》曾出一期纪念特刊。时任政训处少将处长的滕杰作《党军日报之过去与将来》,文中回忆道:&本报□□于十七年四月创刊,迄今业经八载。当初之名称,为党军日刊,阅一月乃改为党军日报。在篇幅方面,原为一张,至十七年十一月,为扩大副刊范围,增添半张。至二十四年,因感材料贫乏,复改为一张。&(滕杰:《党军日报之过去与将来》,《党军日报八周年纪念特刊》,1936年4月。)曾任《党军日报》主编的谭振民在纪念感言中说道:&民国十六年,党军底定江南,奠都金陵。于是,党军之母体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亦随之而迁京。翌年春,改称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而党军日报,遂即由是诞生,屈指迄今,盖已八阅寒暑矣!&(谭振民:《党军日报八周年纪念感言》,《党军日报八周年纪念特刊》,1936年4月。)

  根据以上史料,《党军日报》创刊时间应为1928年(民国十七年)4月17日,有些文章所提的&1931年6月,本校机关报《党军日报》在南京正式创刊印行&似有不准确、待商榷之处。(完璧《老成都?国统区其他报纸》;红旗《老成都报社地址一览》;《陈宇访谈录:世纪黄埔》等文章均持相同说法。)

  黄埔军校与旧式军校的区别在于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度校名称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抗战时期,黄埔军校出身将领较少有意志不坚定而投降沦为汉奸的,从另一侧面说明政治军事并重教育的成功。军校机关报刊肩负政治宣传和教育重任,至为重要。所以,1928年3月6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在开学后1月零10天,即1928年4月17日,《党军日报》即随之创刊,可以说与军校如影随形。断不可能在1931年6月,中央军校开学已经3年多之后,《党军日报》才姗姗而来。

  二、《党军日报》系列报刊杂志的编辑们

  南京时期《党军日报》由当时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出版发行。据几乎同步创刊的首期《党军周刊》(1928年4月20日出版)刊载的《本校政治部职员一览》和《编辑部暂定办事规则》,当时军校政治部队伍颇庞大,共计主任办公厅、总务科、训练科、党务科、编辑部、总教官办公厅六大部门,编制102人,实有89人,暂缺编13人。其中编辑部编制11人,除主任以外,编辑6人,录事2人,剪报和发行员各1人。创刊初期,王道、何凯诒、罗清镠负责编辑《党军周刊》,杨汉辉、彭叔美、余贤俊负责编辑《党军日报》。(《本校政治部职员一览》《编辑部暂定办事规则》,均载《党军周刊》第一期,1928年4月20日出版。)

  陈石孚,又名陈德缄,时任编辑部上校主任,创刊初期暂未到岗,由王道中校代行职责,年内到任,担任编辑部主任仅数月时间。陈石孚1898年生于四川德阳中江悦来,1922年清华大学毕业,曾任国立政治大学外交学系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央日报》总主笔,赛利格曼《经济史观》译者,中国政治学会、《自由人》《上游社》发起人之一。卒于台湾。

  王道,时任编辑部中校编辑,曾短暂代理编辑部主任职责。生平事迹不详。经浙江省档案馆藏黄埔军校同学数据库查询,与王道同名者达5人之多,有12期黑龙江藉、6期湖南藉和湖北藉、5期广西藉和3期江西藉各一人。1928年4月,王道在南京本校任中校编辑时,是6期刚开学不久,假如他军校毕业并留校工作的话,那12期和6期均可排除在外;广西藉王道5期,但编辑部同仁中余贤俊亦为军校5期生,其时军衔仅是中尉,故广西藉王道可能性也不大。以此推论,此王道中校以3期毕业江西省永新藉王道概率为大。该员入伍时年23岁,江西永新西乡潞江市下岭村人。黄埔军校第3期步兵队政治训练班毕业。当然,此王道是否彼王道,还需其他证据做支撑。

  何凯诒,字英谋,广东梅县人。时任少校编辑,党军丛书《黄埔校史》编者。1905年生,广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深造班、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12期毕业。历任汕头市警备司令部科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训练部文书股长。1928年后分别任职中央军校政治部,江苏省政府秘书处秘书及广东省政府民政厅科长。1934年2月任昌江县长。抗战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秘书处上校科长,第四战区政治部上校秘书兼游击训练班教育长,第四战区编纂委员会委员兼《阵中日报》社长。1942年任第七战区政治部少将督察官。1944年任广东省参议会主任秘书。1946年初退役,任广东省参议会代秘书长。1947年9月任四会县长。1949年后到香港、马来西亚居住。

  罗清镠,时任编辑部少校编辑。党军丛书《日本侵略中国史》编者。生平事迹不详。

  杨汉辉,时任编辑部少校编辑,陈石孚之后担任过编辑部主任。《现代中国政治教育》(1932年人文书店版)作者,党军丛书《五三新血》《国民革命之理论与实践》编者。生平事迹不详。

  彭叔美,时任编辑部上尉编辑。党军丛书《军阀小史》编者。生平事迹不详。

  余贤俊,字季秀、应求。时任编辑部中尉编辑,后任上尉编辑,政训处少校,股长,党军丛书《蒋校长最近演讲集》编者。浙江衢县人,1902年11月出生。先后入省立八中、上海大学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5期毕业参加北伐。1928年起分别在中央军校政治部,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浙江、安徽省党部,中华海员特别党部,军委会委员长行营任职,曾负责编辑《党军日报》《安徽民国日报》《安徽半月刊》等,为《党军日报》创刊初期主要成员之一。1937年,任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上校督察。同年,公署裁撤,任职转隶组建后第10集团军军部,先后参加淞沪、浙赣会战。卒于1950年12月。

  以上6位编辑自在该编辑部工作开始,便面临不断变化。从初始的日刊和周刊编辑,到《党军日刊》改名为《党军日报》,再《党军周刊》改为《党军半月刊》,后来迅速增加《政治特刊》《党军月刊》(《黄埔月刊》前身)《党军丛书》《政治丛书》等一系列报刊和出版物的编辑工作。

  所以,时任军校教授部速记的吕农三在回忆文章中说起自己除了每次纪念周记录演讲词外,其余时间尚算闲空,而同乡好友余贤俊却整天在编辑室里忙忙碌碌。(吕农三:《一个现代青年》,《安徽半月刊》1931年第三、四期合订本。)吕农三所言非虚,这么多种报刊杂志和丛书要按时出版,工作量巨大,编辑部拢共只有6名编辑,必然忙得不亦乐乎,黄埔军人的工作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此后,编辑部人事多有更迭。人员编制最高时曾增加到16名,其中编辑人员增加到8名,后来又逐渐减少。主编方面,历年亦多有变动,特别是头两年甚为频繁。除了最初由王道代行职责之外,1928年为陈石孚、杨汉辉、萨孟武、侯志明、胡一贯等。1930年为谭振民。1931年为马伟、郭廷以等。1932年为沈遵晦、李蔚枝等。1933年为周安国。1935年起顾德钧任主编。(滕杰:《党军日报之过去与将来》,《党军日报八周年纪念特刊》,1936年4月。)

  萨孟武,名本炎,字孟武。政治学家。福建福州人。1897年出生,1984年4月逝世。1921年至1923年,在京都帝国大学法学部政治系求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28年,任南京中央军校编辑部上校主任。1930年,任南京中央政治学校行政系教授。1944年,编著出版《中国社会政治史》。1946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1949年后,曾任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曾当选&立法委员&。

  侯志明,别名澹生,广东梅州市梅县人,1896年出生。广东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任乡村国民学校教师。1926年初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东征军第2团9连排长,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部上尉副官,少校侍从秘书,《党军日报》主编,中校政治处处长,兼杭州《民国日报》总编辑。1932年,参与组织&复兴社&,任中央干事会候补干事。1935年,任中央军校毕业生调查处上校科长。1937年后,历任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少将人事科长,第四战区政治部少将主任、中将主任兼战地党政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44年冬,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政治部中将主任。1945年中央训练团党政班毕业。1946年后,任国防部新闻训练班中将副主任,东北&剿总&政工督导组中将组长。1949年赴台后,任&国防部&中将部员。1976年移居美国。1980年12月27日病逝于波士顿。

  胡一贯,初任政治部主任办公厅上尉随从书记,后任军校编辑部主任、教授部政训处政治教官。安徽巢县人。1905年出生,曾就读于大同大学、东南大学、日本大学。1927年回国,历任中央军校教官兼编辑部主任,中央政治大学、文化学院、安徽大学、东吴大学教授。赴台后任《新生报》《自立晚报》《青年战士报》主笔,&中华文艺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文艺奖金&评委。著有《社会进化论》《社会科学概论》《人生哲学》等著作。

  谭振民,浙江黄岩人,曾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授部政训处中校政治教官、编辑部主任。《战时统制经济》《社会问题讲义》作者。

  马伟,字健英,广东佛镇人。黄埔军校第4期经理科毕业,1931年曾任《党军日报》总编辑。

  郭廷以,字量宇,1904年1月生于河南省舞阳。1926年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毕业。执教于清华大学、河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曾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31年,任《党军日报》总编辑。1949年,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5年起,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所长。1959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高级研究员。1975年逝于美国纽约。著有《近代中国史纲》,毕生致力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为现代史学先驱。

  沈遵晦,字亚俊,1908年生于江苏吴县,东吴大学、中央政治大学毕业。1932年,任政训处《党军日报》总编辑,历任训育教官、普通学总教官、政治部主任秘书等职。1938年,任成都中央军校政治部少将副主任兼政治总教官。赴台后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书记长、&行政院&新闻局电影检查处处长等职。

  李蔚枝,字亚乔,湖南新宁人。黄埔军校4期政治科毕业,曾任教授部政训处少校政治教官,总队训育主任,《党军日报》总编辑。

  周安国,1902年生于江苏吴县,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毕业。1933年任《党军日报》总编辑。1938年,任成都中央军校政治部上校科长,后任国民政府中央政治大学教授。

  顾德钧,曾任中央军校政治教官。1927—1928年任《徐海日报》主编。1935年起任《党军日报》总编辑。

  黄埔军校最早的报刊应属《壁报》,1927年黄埔同学追忆该报1924年11月间创办,是一种油印小报。也就是说黄埔军校正式开学6个月之后就有了《壁报》。据1926年出版的《黄埔日刊》称:&三月本校改组,《壁报》也随之改称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日刊》。至五月二十五日,方改为《黄埔日刊》。&也就是说《壁报》从1924年11月到1926年3月,一共办了1年又4个月时间。(王建吾:《试论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报刊》,《广东第二师范学报》,1988年2月。)从广州时期的《壁报》到《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日刊》,再到《黄埔日刊》,然后到南京时期的《党军日刊》《党军日报》,和成都时期的《党军日报》《黄埔日报》,可以说一脉相承,完整地反映了黄埔军校机关报的办报历程。

  在黄埔军校报刊的发展过程中,南京时期军校报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值得深入研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埔军校南京时期军校报刊史料考证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