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西晋的百姓都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

西晋的百姓都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5
0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时间是在西晋年间,主人公为诸葛亮。原文如下:

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北伐大军出兵武功,分兵开垦种田,以便打好长期驻军的基础。到了这年的秋天,诸葛亮因病去世,老百姓缅怀他的人品与功绩,经常谈论起他。直到现在,梁州、益州的民众追忆赞叹诸葛亮的话语还到处都能听到。纵然周朝人作《甘棠》这首诗来歌颂召公、郑国人作歌颂扬子产,也不过如此吧!孟轲曾经说过:“用安民之道使用民力,民众虽然劳苦也毫无怨言;用保民之道去处死罪犯,罪犯虽死而无怨恨。”看来确实是这样啊!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言犹在耳”,意为说过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记忆犹新。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文公七年》中的“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自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之后,蜀汉帝国进入了诸葛亮时代。在其主政的十一年间,诸葛亮不仅使用武力平息了内部的南中之战,还多次发动北伐战争,可谓战事频繁。但即便如此,诸葛亮却一直没有忘记促进蜀汉帝国的发展。在这十一年间,不仅蜀汉国力得到了迅速的回复和发展,政局也非常稳定,之前我曾经介绍的“道不拾遗”这句成语就是当时蜀汉的真实写照。

从这则成语故事可以看出,直到西晋建国后,无论是原蜀汉故地益州,还是原曹魏境内的梁州百姓都对诸葛亮非常缅怀。故此,《三国志》作者陈寿才首创了“言犹在耳”这句成语说出了这些地区民众对于诸葛亮的真实看法,也表达了对诸葛亮由衷的敬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西晋的百姓都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