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司马懿和诸葛亮是智谋和帅才的最佳代表,可惜在不同的阵营下效力,若是二人合作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小辈们什么事了。今天就来看一看有名的空城计一役,其实司马懿也是早就看穿了诸葛亮的计谋但就是不说破,回家后的一席话才道破原因。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很聪明的存在,可以说他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三国分立的局面,没有他就没有刘备的雄图大业。而且他还准确的分析出了当时三国形势,也彰显出了诸葛亮的过人才能。事实上,在后人的眼中,诸葛亮的形象是“手拿羽扇,头戴纶巾,神机妙算”,可谓是神人的化身。其实这有些夸大了,但是诸葛亮的卓越军事才能却是不可否认的。
其实,在三国这个混乱的大时代下,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远不止诸葛亮一个,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军事家,司马懿就是其中一个。司马懿,诸葛亮,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两个主人公。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而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两个人似乎注定成为对手,成为敌人。可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人都是智谋无双的人才,又多年对抗,打交道,恐怕比朋友还互相了解,也可算是“知己”了。提起二人,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诸葛亮那一出精彩的“空城计”了。当时诸葛亮将所有精兵派出城外,城内只有少数将士和老弱病残。而这时,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大军赶到,声势浩大,大有一举攻城之势。对诸葛亮来说,面对这十几万大军,这无异于是在守一个空城,根本不可能获胜。那怎么办呢?诸葛亮略一沉思,一计生成。他先是命人大开城门,让士兵化装成百姓,在城门内外打扫赶集,使整个城内热闹异常,人群熙熙攘攘,根本不像要御敌的样子。他则登上城楼,在城楼焚香抚琴,又有一童子随侍,看着悠然自得,丝毫不担心大军压境。司马懿到了城下,看着这幅景象,竟不敢进攻,因为他知道诸葛亮向来谨慎小心,今日这番景象,定是有诈,故意引他进城,然后伏击他,故他不敢贸然进攻。而事实是,这就是一座空城,诸葛亮正是抓住了司马懿多疑谨慎的性格,唱了这一出“空城计”,使得司马懿十几万大军不敢进城,成功解除了危机。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就要疑惑了,司马懿真的没有看出诸葛亮的“空城计”吗?十几万大军竟不敢攻下一个小小的城池?其实,司马懿是看出了端倪的。以他之才能,怎会被轻易蒙骗,他之所以不杀诸葛亮,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司马懿父子效忠于曹操父子,曹操又是一个多疑狡诈的人,他深知司马懿父子的野心,因此并不完全信任他们。他根本不放心把军事大权都交到司马懿手中。而魏国之所以重用司马懿,也是因为无人能对付诸葛亮,这才不得不用司马懿。那么,如果司马懿此时抓住机会,杀了诸葛亮,那么对于魏国来说,他就没有利用价值了,高官厚禄不仅不保,还有可能丢了性命。因此,他虽然看出了空城计,但是他必须装作被骗,不能杀了诸葛亮,因为有诸葛亮在,才能体现他的价值。他晚年曾将这个真相告诉儿子,儿子听后深深佩服他父亲的谋略。司马懿不杀诸葛亮,不仅成全了他,更成全了自己,或许当时诸葛亮布下“空城计”时也想到了这一点,如此看来,他们俩还真是“知己”。其实有时候,最了解你的人往往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如果不是立场不同,司马懿与诸葛亮或许还真能成为朋友。看来古人中的聪明人实在不易,好不容易遇到个知己却也只能在战场上相交,互相利用对方的智慧给自己延续更多前程,机智如此也是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