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诸葛亮临终的时候为何要在口中放七粒米?

诸葛亮临终的时候为何要在口中放七粒米?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9
0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外交、军事、理政、治国,他样样拿手。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更是独挑蜀汉大梁,多次北伐魏国,立志收复中原,光复汉室。作为文臣的诸葛亮最终还是累倒了,54岁的他病逝在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嘴里含7粒米,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在古代,古人讲究夜观天象,认为天上的一颗星宿就代表地上的一个人,例如紫微星代表皇帝,而诸葛亮也有自己的一颗将星,如果这颗将星陨落的话,就代表诸葛亮死了。

诸葛亮临终前,他知道司马懿也在夜观天象,已经猜到自己大限已到,就等着自己死后,一举歼灭蜀军。为了保证蜀军得以安全撤退,诸葛亮交代死后嘴里含7粒米,代表虽死犹生,可以保证自己的将星暂时不陨落,那么司马懿就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也就有了后来的“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情节了。

在古人看来,每一个人都对应着天上一颗星星。人死后,对应的星星就会陨落。所以诸葛亮临死在嘴里含上7粒米,目的是为了让天上的星星继续闪烁,以此迷惑司马懿。同时,也可安定军心,让蜀军重整旗鼓,伺机再战。

诸葛亮为什么要含米呢?实际上,在古代的丧葬都是由等级制度,一般帝王口中含玉,而一般的士大夫口中含饭,诸葛亮作为士大夫,按礼制理应含饭,因此他要求死后含米合乎礼制。之所以是7颗米,是因为在古代“7”可谓高深莫测。七天是月亮的一个轮回期,通常人在死后七天灵魂还会回来,所以口含七粒米实际上就是为了掩饰自己已经去世的事实。

司马懿夜观天象,见孔明星星光璀璨。果真上当,贻误了最佳进攻时机,蜀军得以全身而退。司马懿在了解真相之后,当场气到吐血,原本他是有机会一雪前耻的,却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不得不说,诸葛亮真的是神机妙算,同时也非常忠心,临死时还不忘用自己的计谋,帮助蜀军赢得宝贵的撤退时间。

总之,人算不天算,诸葛亮死后嘴里含7粒米,也纯属无奈之举。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最后的对决,也是诸葛亮最后能够为蜀国所做的事情了。每每读到这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跃然纸上,更使人不禁想到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诸葛亮临终的时候为何要在口中放七粒米?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