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28位将军的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人是当年跟随汉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开国名将,均为东汉建立过程中最具战功的将领。
这“云台二十八将”中,政治眼光与战略战术均高于他人者的是冯异,他是刘秀最喜欢的爱将。冯异行事低调,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一种智慧。据《后汉书》记载,在路上与其他官员相遇时,无论对方官职大小,冯异总是先把车让开;每次战斗结束,其他将领多忙于争功邀赏,只有冯异从不炫耀功劳,一个人静坐在树下沉思。因此,周围的人钦佩地送他一个绰号“大树将军”。
冯异生逢乱世,自幼喜欢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等典籍。王莽夺取了西汉的政权自立新朝后,其改制大大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一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各路反王莽的武装力量共同拥戴西汉皇族刘玄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汉更始帝。冯异此时正以郡掾的身份替王莽监管五县,与父城县的长官苗萌共守县城。阻击在南阳建立政权的绿林起义军北进。
汉更始帝刘玄手下的得力干将刘秀奉命率兵攻打父城,却遭到冯异与苗萌的顽强抵抗,只得退兵巾车,呈两军对峙之局面。冯异偶尔一次“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冯异遂与同行几人归顺刘秀,并表示愿意将所守城池献与刘秀,回到城中后,冯异对颍川郡最高长官苗萌说:“如今英雄壮士起兵的不少,但是多暴虐蛮横之徒,只有刘将军所到从不掳掠,秋毫无犯。我观其言语举止,绝非平常之人,我们可以投靠他建功立业。”苗萌深然之。在汉更始帝麾下众将中,当时的刘秀并不特别突出,但冯异一见刘秀,便认定刘秀“非庸人也,可以归身”,可见其慧眼独具。
此后,刘秀率部回宛城复命,更始帝派其他将军来攻父城者前后有十余人,冯异与苗萌都坚守不降。不久,刘秀率部经过父城,冯异与苗萌打开城门迎接刘秀,敬献牛酒。刘秀非常高兴,当即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从此,冯异成为刘秀的重要谋士和得力战将,深得刘秀赏识。刘秀人生最重要的三步棋,都是在冯异的帮助下完成的。
其一,韬光养晦。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六月,刘秀的哥哥被更始帝杀死。在一人有罪全家株连的古代,刘秀被更始帝疑忌自在情理之中。刘秀深知处境险恶,只能暗忍悲痛,强作欢颜。当时刘秀的部将朱佑、臧宫等都要杀更始帝。只有冯异单独前去安慰刘秀,说:“今更始诸将纵横暴虐,所至掳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后汉书·冯异列传》)。这一席话,不仅指出了刘秀得以自保的正确道路,而且最终使刘秀自立门户、建立帝业,犹如韩信之汉中对、诸葛亮之隆中对,作用甚伟。
其二,暗纳河北。更始帝几次想派刘秀巡行河北,大臣们都不同意。当时曹竟为左丞相,他的儿子曹诩任尚书,父子贵幸,当朝用事。冯异劝刘秀跟他们深交结纳。由于曹氏父子力劝,更始帝命刘秀持节渡河,镇抚河北诸郡。刘秀一到河北,便派冯异和铫期抚循属县。冯异等所到之处,平释囚徒,抚恤鳏寡,还逐一了解河北的地方官员,暗中考察他们是不是愿意归附,然后把名单上报给刘秀。河北诸郡最终成了刘秀的根据地。
其三,顺天称帝。公元25年,刘秀手里的地盘已经有很多,将领们纷纷劝他速登帝位。刘秀心中没底,便对冯异说:“昨夜,我梦见我乘赤龙上天,醒来后,心中很害怕。”冯异一听,忙下席拜道:“这是天命感召,托梦于大王。大王感到害怕,是因为大王一贯慎重。”刘秀放了心,遂称帝,改元建武。
在古代,皇帝夸部下的事情并不少见,可专门创造词汇来歌颂部下的,则无疑是十分新鲜的事了,刘秀就专门为冯异创造了两个成语:
建武三年,冯异与赤眉军对峙于华阴,赤眉佯败,在回奚重挫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派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的黾池大破赤眉。事后,光武帝刘秀下诏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记载出自《后汉书·冯异传》,从此“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为了成语传世,其意是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后来,冯异又率部打败延岑等军阀势力,占领关中地区。冯异在关中三年,威望日著,于是便有人上书刘秀,说冯异在关中权势过重,号称“咸阳王”,将不利于汉室。刘秀特意派人将奏疏送给冯异看,还下诏安慰冯异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建武六年(公元30年)正月,冯异入京朝见刘秀。刘秀数次宴请冯异,并指着他向满朝公卿大臣说:“这便是我起兵时的主簿,曾为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丛生的荆棘,扫除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这就是成语“披荆斩棘”的由来。这个记载也是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原文是“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公元33年,冯异在蜀地与公孙述的战争中病逝于军中,谥节侯。他的早逝,使刘秀失去了一位独当一面、智勇双全的大将,令人惋惜。五百年后,著名文学家庾信还叹息道:“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将军虽早已步入尘封的历史深处,但刘秀以他的故事而创造的两个成语至今被我们所广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