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历史人物 > 中国人物 > 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

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8
0

叶赫那拉氏—杏贞,也就是慈禧,满族镶蓝旗人,1835年出生于一个满洲贵族家庭,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1852年(咸丰二年),慈禧17岁时被选入宫,封为兰贵人,受到咸丰帝的宠幸,进封为懿嫔;生下咸丰帝惟一儿子载淳(即同治帝)之后,再进封为懿妃和懿贵妃,在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

大家对于慈禧的文化水平很好奇。关于这一点也是众说风云,史书记载的慈禧是个大才女,这样的记载究竟对还是不对?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慈禧肚子里的墨水究竟多不多?

慈禧曾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年十六时,五经成诵,通满文,二十四史亦皆浏览”,因而能在咸丰帝身边披览各省章奏,但实际上她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并不高!

当1865年为了折辱奕诉,把她亲笔写好的硃谕拿出来,交给倭仁、周祖培等大臣时,自己便说:“诏旨中多有别字及辞句不通者,汝等为润饰之”。这已经很能说明她的文化水平了。

对世界大势和各国情况,慈禧并未作过调查研究,一鳞半爪,知之甚少,根本不具备近代意识。1889年慈禧召见盛宣怀时,竟问何谓“学堂”?盛答:“是教习洋务的学堂,曾经奏过在天津、上海两处开办的”。主持了30年的洋务,尚不知学堂为何物!

为何世传的慈禧御笔绘画、书法之作水平都相当高呢?其实这些书画皆为“捉刀”伪作!比较慈禧不同历史时期的亲笔文本后可以清楚地看出。1900年慈禧的亲笔朱谕、1904年慈禧抄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较19世纪60年代所书朱谕有所提高,但却并无明显的变化,仍是字体结构呆滞松散,笔势孱弱,笔力稚嫩,未曾稍得书法之道,仍属初学者的水平.只不过较四十年前运笔稍有笔锋,文字稍显端正而已。这样的水平,怎么可能写出传世之作?

缪素筠就是慈禧太后书画的代笔人之一。她画的花卉都由缪素筠先钩粉本,以便照描,有的时候甚至就命缪素筠代笔。在需要慈禧亲自动笔写字时,就采用勾勒的方法。一般是师傅先把拟好的词句写在纸上,再由工匠们按笔画用针刺成小孔,撒上白粉,把要写的纸放在下面,白粉落下去形成了字形,慈禧像临摹一般照着字形写上去就行了。

所以慈禧出身官宦,文能画画写字,武能安邦定天下,实际上都是一种错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

微信扫码分享

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注:各登录账户无关联!请仅用一种方式登录。


用户注册协议

一、 本网站运用开源的网站程序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等手段为会员或游客提供程序代码或者文章信息等服务。本网站有权在必要时修改服务条款,服务条款一旦发生变动,将会在重要页面上提示修改内容或通过其他形式告知会员。如果会员不同意所改动的内容,可以主动取消获得的网络服务。如果会员继续享用网络服务,则视为接受服务条款的变动。网站保留随时修改或中断服务而不需知照会员的权利。本站行使修改或中断服务的权利,不需对会员或第三方负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