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侯混战于中原,为了抢夺地盘和资源打得不可开交,随着中原形势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曹操势力逐渐统一和掌控了北方之后,原本偏安一隅的荆州成为了各方势力竞相抢夺的地方。
荆州扼守中国南北,东可越长江天堑,西可图进巴蜀,北可反攻中原,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荆州从刘表割据伊始,历经曹操、孙权、刘备先后掌控,最终在刘备麾下大将关羽的镇守下安枕无忧。
可关羽自视甚高,让东吴少壮派代表吕蒙有机可乘,遂白衣渡江攻占荆州,关羽兵败身死,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地位超然,在吕蒙行动前孙权交代不要袭杀关羽,为何吕蒙不听呢?
一、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的真相
1、战机的到来
事实上我们大家要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三分史实,七分戏说,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加以区分,吕蒙斩杀关羽的目的其实很简单。
第一,关羽是荆州主将,他的身亡能够迅速瓦解荆州军民的抵抗意志,这就是所谓的“擒贼先擒王”。第二,根据史料记载,孙权没有明确告诉吕蒙一定不能斩杀关羽,杀与不杀都是战略层面上的大事,容不得马虎。
那么孙权为何一直不知道吕蒙斩杀关羽这件事,甚至不知道亲自动手的到底是马忠还是潘璋呢?事实上,这里体现的是东吴政权内部鹰派和鸽派之间的斗争。
吕蒙的部下斩杀蜀汉大将关羽,这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的确算是僭越的行为,不过,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刚才也说过,作为荆州主帅的关羽,杀与不杀是战略性的问题,这就牵扯到战机的稍纵即逝。
东吴对于荆州的觊觎早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孙权的父亲孙坚时代,如今好不容易全盘掌控了大局,想要尽快在荆州站稳脚跟,斩杀关羽无可厚非。
2、吕蒙的决心
从吕蒙渡江袭取荆州这件事上,我们总是认为关羽本人性格高傲,疏于防守,让吕蒙可以很快的劝降傅士仁、糜芳等蜀汉将领,导致南郡不战而降。
可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吕蒙的计策,而且环环相扣最终拿下荆州,对于此时的吕蒙来说,占领荆州还只是第一步,如何快速消化胜利的果实才是关键所在。
早在吕蒙劝说糜芳投降之后,其实就差点翻车,幸好身边有谋士虞翻提醒南郡中人不可全信,这才发现了一支伏兵,成功解决南郡危机。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在吕蒙拿下南郡之后,进入城中将关羽家属部下集中看押起来,衣食一应俱全安抚甚厚,另外吕蒙还下令,全军将士在拿下任何一处城池后都不能滥杀无辜,更不能抢夺百姓的财物,一切都要按照东吴的土地来对待。
从这一点来看,吕蒙的做法和西汉高祖刘邦的做法颇为相似,做到了与民秋毫无犯,据说有一名将领违反了吕蒙的军令,拿了百姓家中的一顶斗笠,结果被吕蒙果断的斩杀以儆效尤,从此南郡军民诚心归降。
另外,吕蒙还亲自到百姓家中慰问,遇到缺少粮食的就给粮,遇到无衣穿的就送衣,可以说,吕蒙恩威并施很快就安顿了荆州的民心,此时的关羽已经败走麦城,兵败早已成为了定局。
二、东吴政权的“鹰鸽之争”
1、鹰派和鸽派
吕蒙在荆州的一系列做法虽然效果不错,但是在那个乱世里,形势变化迅速且复杂,吕蒙掠夺荆州本就名不正言不顺,且没有经历过决定性的大战,显然属于有恩无威,时间久了就会引发荆州和东吴之间的矛盾。
因此想在荆州长治久安,就必须用特别的手段,那么杀掉手中早已名震华夏的猛将关羽,就显得一举两得了,不仅可以让吕蒙和东吴迅速获得巨大的声望,而且能够彻底瓦解残留在荆州境内的关羽势力。
这个时候,如果吕蒙选择不杀关羽,而是将关羽和他的亲属都押送到东吴,那么无疑会在朝堂上引发鹰派和鸽派之间的争论。
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孙权建立东吴政权之初,一共历经了四位大都督,这四个人中有鹰派也有鸽派,始终没有一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最早的周瑜是典型的鹰派,他从来就不对刘备、曹操等人抱有希望和幻想,甚至多次想要解决掉刘备。后来的鲁肃是鸽派,在他的主张下,东吴和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衡北方的曹操。
而到了吕蒙时期,他本人又是鹰派,向来主张收复荆州,对外扩张,后陆逊时代重返鸽派,促使孙刘再度联盟,除了四位大都督之外,东吴的朝臣也有这两派之分,这是东吴政治的一个特点。
2、孙权的目的
以张昭为首的诸葛瑾、张温等大臣,主张以柔和的政策对待荆州和关羽,确保联盟不破裂的原则,而以吕蒙为首包括朱桓、潘璋等在内的武将则主张强取荆州,斩杀关羽以确保东吴根基大业。
孙权作为东吴政权的掌舵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兄长耳濡目染,自然对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了然于胸,荆州取不取,关羽杀不杀,孙权自己思考了也不是一日两日。
在他看来,完成霸业或者至少确保江东安稳才是关键,而这个前提就是要让满朝的文武团结在自己手下,万不能因为别的事情将朝堂割裂,而从大局和细节来看,夺取荆州是必然的,那杀关羽也是必然的,孙权自然会偏向于鹰派。
暂且不说《三国演义》中,孙权劝说吕蒙不要杀关羽是否真实,单单从政治形势和个人风格上来看,即便是有这样的事情,那也是表面文章,暗地里也肯定会默许吕蒙斩杀关羽。
综上所述,与其说吕蒙因为个人恩怨或者有野心,特意越俎代庖斩杀了关羽,还不如说真正想杀关羽的是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