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大校长蔡元培,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他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但很少人知道,在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中,蔡元培先生同样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中国近代体育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育内容。
蔡元培先生所倡导之体育,始终与他所倡言的“完全人格”联系在一起。早在1912年5月,蔡元培就提出“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教育者是养成人格之事业”。
1919年2月在《教育之对待的发展》一文中,他提出“盖群性与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之完全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在“完全人格”中,蔡先生将体育置于首位,他说:“体育最要之事为运动,凡吾人身体与精神,均含一种潜势力,随外围之环境而发达,故欲发达至何地位,既能至何地位。”
在谈及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时,他再一次论证了体育的基础地位,“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忠孝,人伦之大道也,非健康之本,无以行之。”“于国家也亦然……一切道德殆皆非赢弱之人所能实行者,苟欲实践道德宣力国家,以尽人生之天职,其必自体育始矣!”
1920年12月5日,蔡先生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说中,将“完全人格”又称为“健全人格”,谈及“年前我国审查教育会,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一)养成健全的人格,(二)发展共和精神。所谓健全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的,不可放松一项的。”
在此,他把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及所应掌握的尺度做了务实的说明,“先讲体育,在西洋有一句成语,叫做‘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足见体育的不可轻忽。不过体育是要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并不是只在赌赛跑跳,或开运动会博得名誉体面上头……其实体育最要紧的,是合于生理。若只求个人的胜利或一校的名誉,不管生理有无危险,这不要说于身体有妨害,且成一种机械的作用,便失却了体育的价值了。”
蔡元培先生不仅是教育思想的理论家,更是实践的先行者。蔡元培主持校务的第一年,“北京大学体育会”成立,通过《体育会简章》,并选举杨济华担任会长。1917年12月成立的“北京大学体育会”和随后成立的“北京大学技击会”使体育运动有了相对稳定的组织,促进了校内外交流、扩大了体育在学校的影响,肯定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以后成立体育部和设置体育课教学打下了基础。
为了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在蔡元培的提议下,1919年秋季学期起北大实行新生入学体格检查制度,此外学校还增加了许多体育器材和设备,开设了游泳池和溜冰场,而当时学校办学经费其实极为紧张。
1922年5月直奉战争爆发时,北大三百多学生加入妇孺保卫团。在蔡元培主张下,将保卫团变成一种永久性的体育组织,并仿照欧洲各国国民军的组织,在1922年6月将保卫团改称为学生军,并制定学生军章程大纲,以锻炼身体、增进军事常识为宗旨。
全校共分六个军,每军分三队,每队分三排,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并决定组织体育委员会和体育部,规定军事教育、柔软体操和各种球类训练(每周三小时)为学生正式课程,与其他课程并重。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北大的体育运动面貌为之一新。
1922年学校举行春季运动会,使中断了6年之久的校运会得以恢复,蔡元培亲自担任运动会主席,顾孟余、丁林、胡适、颜任广、李四光、陈其修等教授分别担任评判长、司令员、评判员、计时员等工作。虽然那届运动会只有34名运动员参加,但学校很为重视,北京大学日刊出版了运动会专刊,刊载了蔡元培“运动会的需要”一文。此后每年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并延续至今。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样前瞻的教育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改革教育、尚武求强的积极作用,并有力推动了日后北京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蔡元培先生关于体育方面的实践,为高校体育教学做出了榜样,其功绩也应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