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四川人,出生的时候,家境不错,父亲是军官,所以他也是个官二代。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欧阳修三岁的时候,父亲病逝,只能跟母亲相依为命,到湖北投靠叔叔。
欧阳修失去了官二代的地位,但是他还没有一无所有,还拥有一笔潜在的“财富”,那就是其母亲是大家闺秀,可以让他在童年时受到良好教育,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过人才华,在当地非常有名。
不过欧阳修的成功之路却非常坎坷,两次参加考试都落榜,直到22岁那年才在国子监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第二年高中进士,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其实欧阳修只是有才华,早年并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在地方当官的时候,他并不在乎自己的政绩,不喜欢大刀阔斧搞什么改革,不热衷轰轰烈烈搞形象工程;他主张无为而治,让老百姓自由自在地工作生活。
归根结底还是欧阳修太贪玩,还是个文艺青年,把精力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他写的词被谱曲之后,成为流行金曲,在全国流行广为传唱,甚至还传到了辽国。即便如此,欧阳修治理下的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一片繁荣景象。
欧阳修也不是完人,喜欢喝酒,喝就一醉方休,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就是他喝酒后的杰作。欧阳修不拘小节,曾经跟自己的外甥女有染,外甥女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嫁给他侄子后,又跟仆人私通,事发后在大堂上将欧阳修招了出来,欧阳修因此被搞得声名狼藉。
欧阳修成为伯乐,是多年以后的事,当时他已经49岁,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就在这一年(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被提拔为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开始了他的伯乐生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是说,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是被埋没的是大多数,只有极少数人遇到了伯乐,得以大展宏图;没有伯乐,你就注定一生默默无闻。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人赏识你,纵然满腹经纶,也只能在社会底层晃悠,平平淡淡过一生。
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这块金子如果闷在口袋里,塞到床底下,发出的光芒被掩盖住了,一辈子都不会为人所知。只有把它拿到闹市上,放到柜台里,出现在大庭广众的视线中,才会大放异彩。
欧阳修不喜欢华而不实的文风,不喜欢人搞假大空唱高调,对朴实无华的文章情有独钟。因此,务实成为他选择人才的标准,有真才实学的学子脱颖而出,造就了一批脚踏实地,认真做事的政治家。
欧阳修自己也因此从此成为千古伯乐,名垂青史。
欧阳修作为主考官的时候,举荐了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苏洵年轻时候玩世不恭,碌碌无为,直到人27才开始追求理想,岁那年,才幡然醒悟,开始用功读书,但是他对功名不感兴趣,只想把自己两个儿子培养成才。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的时候,遇见了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看了他的著作《衡论》、《权书》、《几策》之后赞不绝口,向皇上推荐,苏洵这块金子才得以发光,走上仕途。
嘉祐二年,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又慧眼识珠,发现了才华出众的苏轼,当时自己的学生曾巩也参加了考试,但欧阳修唯才是举,克己奉公将苏轼文章列为第一,苏轼从此开始施展才华,一发不可收。
曾巩,成才之路也非常坎坷,他才华横溢,但多次考试屡试不中,灰心丧气。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斗胆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并将自己的作品《时务策》呈上,受到欧阳修赏识,对他进行鼓励。曾巩因此受到鼓舞,更加发奋学习,终于在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圆了自己的科举梦。
除了曾巩和苏轼父子,欧阳修发现的另外一匹千里马更有含金量,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但是举荐这匹千里马,可没有那么顺利,费尽了周折。
早在公元1044年,欧阳修就通过弟子曾巩知道了有王安石这个人,还知道他才华横溢、"古今不常有"。怎奈当时欧阳修官场失意,被贬滁州人微言轻,在皇上那里说话没有分量,几次推荐信寄出都石沉大海。
1051年,欧阳修回朝不久,随即开始向朝廷举荐王安石,开始举荐他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为由推辞不干。欧阳修就亲自找到王安石,对他说:"古人说三十而立,你都三十岁的人了,不当官怎么赚钱养家?"王安石这才答应当官,出任群牧判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欧阳修发现的千里马,五位成绩斐然,都成为文坛大佬,位居"唐宋八大家"(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之列,由此,说他是古今第一伯乐,可谓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