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10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Springer Nature举行的联合发布会上,公布了一重大成果。此次发现的能量超过拍电子伏的光子,来自天鹅座内非常活跃的恒星形成区。还发现了12个稳定伽马射线源,是位于LHAASO视场内银河系内最明亮的一批伽马射线源。此次观测到的源,它们都具有0.1拍电子伏以上的伽马辐射,也叫“超高能伽马辐射”。这些发现表明以天鹅座恒星形成区、蟹状星云等为代表的年轻的大质量星团、超新星遗迹、脉冲星风云等是银河系超高能宇宙线起源的最佳候选天体,有助于破解宇宙线起源这个“世纪之谜”。
位于稻城亚丁的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拍=千万亿)。最高能量的光子来自天鹅座内非常活跃的恒星形成区,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并开启“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除此以外,LHAASO还发现了12个稳定伽马射线源,光子能量一直延伸到1拍电子伏附近,这是位于LHAASO视场内最明亮的一批银河系伽马射线源。
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戴森球”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类技术文明对能源的需求是恒定地增长着,而地球这样的行星,本身蕴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而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例如太阳)都被浪费掉了,远远不足以支撑其上的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如果人类文明能够延续足够长的时间,那必然有一天能源需求会膨胀到要利用太阳的全部能源输出。戴森认为,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将恒星用一个巨大的球状结构包围起来,使得恒星的大部分辐射能量被截获,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支持这个文明,使其发展到足够的高度。
早在2011年,美国宇航局望远镜从来自天鹅座方向的KIC8462852恒星(塔比星)发现了奇特的光变曲线,发现恒星20%左右的面积被遮挡,并且那里没有行星做周期性的轨道运行,只有一堆不规则、找不到特定模式遮光的形状。假如这些遮挡物真的是智能生物的杰作,那么根据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提出的标准,那个文明已经达到“II型文明”阶段。
在这个最早于1960年代提出的“卡尔达肖夫指数”中,文明根据其对能源的需求被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I型、II型和III型。I型文明能够攫取邻近星球的能源;II型文明可以采集恒星的全部能量,戴森球是其中一种具体的方式;而III型文明已经可以作星际旅行,是能源方面的大师。在这种标准下,人类尚未达到I型文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