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水稻的栽培和驯化,对中华文明的诞生与人口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对于“水稻栽培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结论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稻作农业向外传播的时间与过程还存在疑问与分歧。日前经过科学手段分析,考古工作者发现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东阳遗址的水稻遗存,属于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种,为研究水稻种植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
如何判断水稻是本地培植而非从外地输入?参与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说,来自叶片、稃壳、茎秆等不同部位的水稻植硅体遗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本地栽培链条,很大程度上说明水稻并非是靠交换与贸易取得的。“大量属于稃壳的双峰形植硅体出现在灰坑中,很可能说明先民采用了摘穗的方式来收获水稻。”
陕西关中地区是环境考古学研究较多的地区,仰韶文化初期到中期的关中地区气候暖湿,降水量丰富,呈现出草原森林为主的植被景观,客观上为水稻栽培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日益增长的聚落人口也提升了粮食需求量,促进了关中稻作农业的发展。许卫红说,仰韶文化早中期的东阳先民以种植粟黍为主并少量栽培水稻,对研究水稻起源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
(原文刊于:《山西日报》2018年4月25日第09版)
责编:荼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