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考古发现 > 考古现场 >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首次发现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首次发现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7年4月至8月,为配合工程建设,新疆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石河子市文体局及新疆兵团博物馆对石河子市十户窑村Ⅰ、Ⅱ、Ⅲ号墓群的部分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石堆、石圈遗迹5处(未能出土相关遗物,年代及文化属性不详),墓葬120座。依据墓室结构及出土遗物可以将这批墓葬划分为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唐代前后三段。其中,以集中分布在Ⅱ、Ⅲ号墓群的31座青铜时代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遗存最具代表性。

  遗迹情况

  十户窑村Ⅰ、Ⅱ、Ⅲ号墓群位于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山间地带、玛纳斯河西岸南北向长条形五级台地上(玛纳斯河床为一级台地)。该台地被来自西部更高山丘的自西往东的洪水形成的自然冲沟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块状单元。这些墓群就分布在三块相对独立的块状台地上。从墓群空间布局上看,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呈片状分布在Ⅱ、Ⅲ号墓群所在台地的边缘处。台地的断崖上清晰分布着上部的黄土层和下部砂砾层。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墓室构筑在黄土层上,而地表封土、棺椁葬具所用的石块来源于台地之间自然冲沟内的砂砾层。这种布局模式体现了族群在墓区方位选择、空间位置利用、建筑材料获取等方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周详考虑,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十户窑村墓群俯视

  这批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由于地表封土低矮,加之雨水从地势更高台地带来的泥土堆积其上,使得这批墓葬从现地表上不易被发现。因此,不排除部分墓葬因为洪积层而未被我们发现的可能性。尽管如此,从墓葬所在区域的大面积表土层被揭取后的情况看,这些墓葬分布相对密集,布局合理有序。


M53火葬墓

  石圈、圆形石堆、外圆内方的石围石圈三类。石圈、石堆直径除个别合葬墓在10米以上外,余者均在6~10米之间。它们的高度与现地表平齐或略微凸起。其中,以外圆内方的石圈石围墓最具典型性。墓室一般位于地表封土中部下,依其结构差异可以分为地表葬人墓、竖穴土坑墓和竖穴石室墓。地表葬人墓为墓葬地表封土下的原地表上撒赭石粉,再置烧骨碎屑及木炭;竖穴土坑墓及竖穴石室墓的墓穴一般开口在封堆中部下的原生黄土层,构筑方式均为墓葬所在的原地表掏挖平面呈圆角方形、浅竖穴、直壁、平底的土坑。二者不同的是后者在土坑四周堆积卵石带形成石室且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部分墓葬的竖穴土坑内或见数块积石,以示石室,当然,这类所谓“象征性的石室”并不排除人为二次打开墓室造成原有石室受到破坏的可能性)。 二者的墓底见形似矩形木框的木板朽痕,我们推测应为安放墓主尸骨的木椁葬具,因普遍朽蚀严重,具体结构不明。


M78墓室

  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的尸骨及墓底撒赭石粉,埋葬方式相对复杂,依据对墓主尸体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土葬和火葬两种。就埋葬个体可分为单人一次葬、双人合葬、多人合葬。单人一次葬墓主多流行左侧屈肢葬,头西足东,面朝北,双手置于头部,身体卷曲幅度比较大,以致头颅贴近膝部。双人合葬又可分为双人火葬合葬墓和土、火并行的双人合葬墓。发掘过程中发现部分墓穴内不见或仅见零星人骨,但随葬品依旧保留在原来下葬的位置处,并且我们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盗洞等与后期人为盗扰相关的迹象,这种现象更似墓主有意被人为迁出后的遗留。


陶器折肩

  此次发掘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随葬品较少,主要是平日生活所用的陶器(大多数似冥器)及装饰类的铜器,工具及武器比较少见。陶器依其典型特征可以分为折肩类、圈足类和缸形类陶器。装饰类铜器见金包铜耳环、臂钏、铜珠串成的脚链。


金包铜耳环


臂钏


脚链

  学术意义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地处天山廊道中段,地理位置独特,河流两岸古墓群分布较多,但历年来科学性的发掘较少,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遗存在该流域尚属首次发现。

  十户窑村墓群发掘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呈片状分布的布局模式;普遍流行外圆内方的封土结构;构筑竖穴土坑、竖穴石室并搭建木椁葬具用以安葬逝者;墓底及墓主尸骨上撒布赭石;流行土火并行的埋葬方式;单人一次葬为头西足东的左侧屈肢葬;随葬折肩类、圈足类、缸形类陶器,佩戴金包铜耳环、臂钏、铜质脚链等。这些文化现象大多反映了安德罗诺沃文化系统的共性特征,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系统由西天山地区向东渐进的结果。另外,这批墓葬流行的内方外圆的地表封土、火葬、合葬现象盛行等地域性文化特征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为此,加强安德罗诺沃文化系统区域性研究逐渐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墓室结构、出土遗物以及周邻地区,尤其是近年来西天山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及其碳十四数据看,认为十户窑墓群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遗存的年代不早于西天山地区同类文化遗存的上限年代。

  截至目前,石河子市十户窑墓群发掘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数量在整个新疆中部天山区数量最多、保存相对完整、出土遗物较多、文化内涵丰富,为我们研究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一带青铜时代中晚期文化区系、人地关系、社会结构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新疆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张杰)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2月15日第8版)

责编:韩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首次发现安德罗诺沃文化墓葬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