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抗战战役 > 血染中条,中条山战役(八)

血染中条,中条山战役(八)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日军在中条山西侧的猛攻

  期间,第5集团军各部已经向二线撤退,由于和集团军司令部联络中断,两个军都是自发的撤退,并没有得到命令。

  但第3军指挥部,突然接到第5集团司令部参谋长文朝籍的一个电话,文非常急迫的说:决定新的部署是,缩短一线,形成马蹄形防线,退守第二线阵地。

  第3军军长唐淮源正准备问具体情况,电话突然中断。

  其实,当时第3军的一线阵地已经崩溃,全军只得向二线转移,而左翼的80军也撤退下去,现在已经是无法不去第二线阵地,这个命令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唐军长有30年军事经验,当时他就认为继续向二线阵地撤退凶多吉少。

  开始制定的战略是利用一个团固守第一线和第二线阵地之间的要隘,掩护部队撤退。

  现在日军一部已经突破一线阵地,并且并不顾侧翼,直接杀向二线阵地,甚至比国军撤退的部队还要深入,看来这个部署已经失败了。

  唐判断,日军正面攻击虽然猛烈,似乎还有一定余力,那么日军另一个主攻防线,显然就是侧翼的第80军。日军迂回攻打80军的目的,在于绕道第5集团军的后面,抢先一步切断台寨,五福涧等渡口,彻底封锁第5集团军和第80军的南撤路线。

  以80军薄弱的力量,怕是不可能长期阻挡日军的推进,那么渡口很有可能就保不住。

  那么,就算第5集团军能够有效守住第二线阵地,背后渡口被包抄了,最终还是无法南撤,一样完蛋。

  唐淮源军长经过仔细思索,认为比较稳妥的方法是,乘日军包围圈还没有形成之时,立即向北猛攻,直接杀入日寇的后方。

  因为日军此次倾巢而出,后方必然空虚,就算这样打非常艰难,伤亡惨重,也比留在第二线阵地坐以待毙要强。

  事实证明,唐军长估计的完全正确。

  在日军以重兵从正面猛攻第5集团军的同时,出动独立混成第16旅团从左翼猛攻80军防线,他们的目标是黄河重要渡口台寨和五福涧,切断国军南渡黄河的退路。

  80军一部拼死抵抗,无奈该军实力较弱,无法长时间阻挡日军推进。经过数小时苦战,部分阵地被突破,独立混成第16旅团沿着黄河北岸向渡口杀过去。

  日军对中条山极为了解,这从和80军的交手中明确可以看出来。

  日军之前经过过11次中条山,整个中条山都被他们踏遍了,各方面都极为了解。

  此次进攻80军时,日军首先攻击新27师阵地。根据该师80军第一营营长刘汉卿回忆:日军一面猛攻,一面让伪军喊话,不但团长姓名他们知道,连营长连长姓名也都知道。日军说新27师的79团和81已经投降,日军已经包围80团,如果该团官兵不投降,就全部消灭掉。

  80团本来就顶不住日军猛攻,加上日军如此喊话,对全团情况了解如此清楚,上下都十分惊慌,一下子就溃败下去。

  80军无奈,全面放弃一线阵地,退守渡口台寨。当时日军距离台寨还有一段距离,如果80军立即撤退,还是能成功。

  不过,此时卫立煌认为大势已去,南撤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证第3集团军能够撤退成功,他命令第80军务必死守台寨渡口。

  到了这个时候,西部战场日军已经高达3个师团又2个旅团,兵力近8万人。

  一线国军阵地全部被突破,全线后撤,日军从正面侧翼猛攻,还派出部队深入国军后方进行拦截,袭扰,到处都在激战,情况越来越危急。

  8日中午,见情况急剧恶化的总指挥卫立煌果断命令,西侧战场的第5集团军和80军立即南渡黄河,放弃中条山。

  可惜,此时的战局已经急转直下了。

  在之前第3军唐淮源军长本来是想向北突围,但第5集团军司令部被冲散,曾万钟司令生死未卜,又没有得到上级的明确命令,无法擅自作出决定。

  就在此时,唐军长接到卫立煌总司令的电话,由于情况危急,第5集团军司令部联络不上,卫立煌跳过集团军,直接向军下达命令,让他们南渡黄河。

  唐和幕僚对这个命令并不支持,因为一线日军进攻太猛烈,后方枪炮震天,显然80军也在激战,渡口能否保住是很难说的,恐怕就算撤到黄河边也无法渡河。

  但命令终究是命令,于是第3军步步抵抗,向二线阵地后撤。日军尾随追击,一部还提前绕道后方切断第3军的撤退道路,所以四面都是激战。

  第3军苦战了整整两天,勉强退到二线阵地,但一股日军已经抢先守住了一个隘口。

  唐命令34团立即反攻,务必拿下隘口。

  该团团长张正书亲自带部队和日军拼刺刀肉搏,经过三次猛攻,将这股日军击溃,但该团伤亡惨重。

  张正书见部队损失很大,后方敌情不明,找到唐军长,非常着急的说:现在我们侧后情况都不明,不知道日军有没有切断我们的退路,这样继续撤退是很危险的。更况且山地狭窄,大部队行军非常困难,不如现在乘着敌人后方力量薄弱,立即向北攻击下山为好。

  唐军长沉思了一下,回答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我们已经接到卫总司令的命令,他已经派部队和渡船占领五福涧渡口。更况且,目前集团军司令部生死未卜,我们也有责任去营救曾万钟司令,同时我们在第二线有大量总部和军部的非战斗的官兵,也不能就丢掉他们,让他们做俘虏去,所以向五福涧突围,无论如何困难也在所不计。

  张正书团长见军长这么说,也就没有别的办法,立即率领34团作为先锋,向南边杀过去。

  此时日军一部已经绕到国军侧后,占领了小南京和温峪一带。

  张正书指挥全团猛攻日军,日军也很顽强,双方发生数次激烈肉搏战,两军战士尸体滚在一起。战至中午,张正书见屡攻不克,亲自率领一个营发动冲击,终于将日军击溃。但张正书团长在战斗中负伤,营长向国贤殉国。

  第3军继续向南前进期间,在夜色中突然遇到在侧翼作战的34师师长公秉藩。

  34师本来在唐王山和3000多日寇激战,因为一线防御阵地还算坚固,给日军造成很大杀伤。但经过一天战斗,唐王山还是失守。公秉藩指挥部队奋力反攻,一度已经杀上山顶,将日军歼灭大半。就在此时,第5集团军总部急电34师,命令该师放弃唐王山,四小时内赶到司令部所在地马村。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马村已经被日寇袭击,万分危急。

  公秉藩当场在电话中表示:马村距离唐王山80多里,我们和日寇正在激战,撤退相当困难,四小时绝对不可能到达。

  但这毕竟是命令,所以,公秉藩只得安排部队一面殿后,一面转移,当晚也没有到达马村,反而和唐淮源他们碰到一起。

  满头大汗的公秉藩告知他们:日军已经突破80军防线,占领侧后驾桑镇。34师也从一线阵地撤退,目前还在唐王山和日军胶着激战,情况严峻。

  唐淮源则告知公,马村早已经失陷,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部已经被打散。

  由于军情紧急,公秉藩说了几句话以后,立即返回部队继续指挥。

  唐淮源由此判断,南撤已经不可能,五福涧恐怕早已失守,实际上也差不多。

  由于自知一个渡口不可能渡过数万大军,卫立煌在命令第80军死守台寨的同时,还命令黄河南岸的85师2个主力团立即从五福涧北渡,务必死守这个渡口,并且控制10多条渡船用于撤退。

  但第5集团军由于日军绕道侧后利用要隘阻击,加上山地道路狭窄,撤退非常困难,部队尚且没有赶到,而日军第16旅团就已经杀到五福涧。

  这两个团被迫以劣势兵力和日军苦战一日,苦苦等待第5集团军主力赶到。伤亡殆尽,被迫放弃五福涧渡口。

  随后这两个团多次发动对渡口的反攻,双方混战到10日,国军这两个团残部知道无法夺回渡口,被迫撤回南岸。

  卫立煌在五福涧失守以后,判断形势,认为第5集团军南渡黄河撤退已经没有可能,所以命令中条山国军立即向北面和西北面突围,杀入日军侧后方。

  而此时,第5集团军已经在中条山苦苦支持了4,5天,不但伤亡惨重,补给也完全断绝。

  之前一章已经说了,本来中条山就不产粮,所有粮食都依靠黄河几个小渡口运送过来。国军平时严重缺粮,费尽全力也只能储存3天左右的存粮。

  所以一旦开战,立即就陷入粮荒。

  5月11日,第14集团军司令刘茂恩致电蒋介石,说道粮食问题:连日以来晋南之敌大举像我进犯,补给线已被截断,潦山内瘠苦又无屯粮,大军绝食业已三日,四周皆有强敌,官兵空腹血战,状至可悯,若不急筹办法恐有溃散之虞。

  换句话说,国军不但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甚至连饭都吃不上。

  当时中条山到处都是倾盆大雨,人马都无处躲雨,从头到脚全部湿透。部队人困马乏,极为疲惫。好在由于第3军和第17军都是决定坚持抗日的部队,所以官兵士气还算高涨。这5天时间内,官兵面对日军进攻,毫不畏惧,敢于肉搏进展,前仆后继,到处都在浴血苦战。

  第34师公秉藩师长回忆当年写道:13日上午,日寇乘大雨攻击更猛,炮声机枪声震耳欲聋,第7师,第34师凭借山地与第激战,伤亡惨重,山谷流水被人马践踏和伤亡官兵的血,染成了血红的泥浆。14日上午大雨不停,日寇仍然攻击猛烈,包围圈越来越小,官兵冒雨激战数日,没有休息,也没有吃饭,浸在大雨中,外无援军。

  在接到卫立煌的命令后,第5集团军各部立即奋力向北突围!

  只是此时日军双重包围圈已经形成,包围圈又不大,突围又谈何容易。第5集团军的2个军,几乎每个小时都在激战。

  到了10小时后的5月12日,眼见大部队根本无法突围,卫立煌再次下令第5集团军立即分散,以团为单位向北突围。其实这也不用等到卫立煌说了,早在前一日,唐淮源他们已经下达了分散突围的命令,他们作为一线指挥官早已经知道突围的艰难。

  第3军和第17军立即将部队分散,这样虽然减少了突围的难度,但一旦被日军包围,己方兵力只有一个团,就处于完全的劣势,这支部队就很危险。

  朝鲜战场被俘最多的志愿军180师,就是因为分散突围,导致大部溃散被俘的。

  各团隐蔽向西开进,一旦遭遇日军主力就尽量绕开,如果日军较小部队就猛烈突击,这样奋战数日,终于在夏县、安邑、闻喜一带突破日军封锁线,越过同蒲铁路,渡过汾河。

  最终,到5月19日,第5集团军的第3军、第17军各有4个团到达吕梁山区的稷山、乡宁一带休整。

  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团都成功突围。

  而这两个军一共下辖5个师,每个师下辖3个团,也就是一共为15个团。17军新2师大部不在中条山,但也最多就少2个团而已,实际上大约还有13个团左右。

  现在只有8个团突围成功,也就是第5集团军成建制说突出去的部队,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

  余下除了一部已经死伤,剩下不是成为没有指挥的散兵自行突围,就是干脆没有突围出去,只能在中条山打游击。

  上文说到的副官处处长车学海,跟随第3军第7师李世龙师长突围,他们的掩护部队为一个特务连。

  突围没多久,就遇到第34师204团团长陶学渊的1个团,两部合成一支部队,向北突击。

  他们运气较好,沿着小路摸到一个山口,此处日军较为薄弱,仅有几百人。

  这两支部队集中1000多人猛攻,日军措手不及,包围圈被撕开,他们全部撤退出去。

  出去以后,这个部队不敢停留,立即高速向敌后前进。只是有些城镇无法绕过,他们就从闻喜县城附近通过。

  如果此时日军在县城驻有随便几百人,出城一击,他们这支疲惫不堪的部队恐怕就完了。

  可惜此次日军倾巢而出,县城只有少量守备队,所以根本不敢出城,只敢在碉堡中向外放枪。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血染中条,中条山战役(八)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