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飞机场兴建之前因
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入我国东北,继而占领热河,又发动一二八上海战役,长城喜烽口战役等侵略行动。随之日寇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塘沽、张北、何梅协定等不平等条约。例如:在通县成立伪冀东自治政府,北宁铁路两侧不得驻扎军队。当时河北省政府原在天津,因日寇曾在省府大门对面的影壁墙前拉屎的挑衅行为,迫使河北省政府迁至保定。一些爱国之士,都在积极备战。因为大名县是历代军事重镇,又是冀南一带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选定在大名建造军事机场一座,这也是当时备战措施之一。
机场建前筹备
兴建机场是一项重大工程,首先要有充分的人力、物力、经费和适当的地址。据说此项工程早在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已决定兴建。经费、人事全由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委员会拨发及委派(包括工程技术人员)。记得当时由一位姓白的委员全权负责,另有一名姓杨的辅佐其事。大名县政府全力协助。负责收购土地、招募工人、指派监工等具体事宜。一切准备就绪后于1935年农历二月间机场奠基开工了。
选址和土地收购
机场地址选在大名县城北面即北关七师学校以北,范店村以西,油粉町村以东,程营村东南,谷营、窦营村以南,南北、东西均为一公里半以上,是一块四四方方、平平坦坦地势较高的青沙质土地。面积约和大名城大小相同。这种土质施工省力、省事、也省钱。工程师要求垫成中央高、四周低的鏊子底型,雨水能自然向四周排泄。但此地坟墓较多,移坟是费事费工费钱的事情。
收购土地是由政府定的官价,每亩30块银元。当时农民也不敢违抗政府的命令,所以土地收购工作进行比较顺利。
招工及工资
工人来源,由县政府在机场附近村庄给资徵券的。工资标准如下 :
1、一个工人自带工具(如铁锹一把)每日工资1角。
2、推土车子一辆日工资2角(当时农民用的木排木轮车子)。
3、驾大车一辆(限两匹马、骡或耕牛,小毛驴不算)连人带车及牲口日工资8角。
当时因是农闲季节,所以农民争相参加。机场还规定:
1、由大名县警察局派警长、警士,分区点各监工。
2、不收女工及童工,表哥虽仅十几岁,但长得个高大,也勉强参加了。
3、每天分上、下午两晌劳动,每晌开工时都要点名,只要开工一小时不到者不予记工,在劳动中如因风雨被迫停工者工资照发。这个条件对工人来说是很优惠的了。因我们这里春天干旱多,雨水少,所以大部分都是全天劳动,很少间断。
挖迁坟墓
前面说过机场范围内坟墓星罗棋布,虽说当局曾以每迁一坟给三十元的补偿费用,对个别真正太大的坟墓,挖迁不易耗费太多者,经查明后另加补助。尽管如此,但谁也不愿轻易挖迁自己的祖坟。显然这里边还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不然是很难办的。
自1935年春季农历二月开始迁坟起,这块平坦的土地上相继搭起了无数个大小不等的灵棚,他们的子孙在挖迁祖坟时举行了各种不同的仪式,于是在这片土地上鞭炮声、哭泣声、僧道诵经声、吹打各种乐器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因而引来了大名城里及附近村镇甚至外县的人前来看热闹,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饮食业的摊贩亦应运而生,到处游走叫卖,如同盛大庙会一般热闹。
在这些搬迁的坟墓中以“窦氏祖坟”最为突出。它占地面积大,包括墓道、石马、石人、石羊、朝天吼、石牌坊及大墓共占地约十多亩。搬迁那些上千斤重的石材、石料时,根本无法用车运,是用滚木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滚动,从窦家祖坟滚到窦营村东地新坟仅二公里远,就费了很多人力和时间才运完。
窦坟大墓直径有数十米长,向下埋的也很深,在开挖时,挖了约二米深才露出像瓦房脊式墓顶。然后从墓的四周向下挖,渐渐才露出墓的全貌。墓门很坚固,凿了很久才打开,墓里是吊棺。具说棺下有水,水中还有许多水蛇。把水抽干后取出吊棺就开始拆墓。有人说墓中取出许多陪葬的金银财宝,变卖财宝之钱足够迁坟之用。迁挖此坟先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所耗巨资全是机场当局补助的。
机场设施
1、机场四周均栽有木桩、桩上用铁蒺藜缠绕作为围墙,以防人畜侵入。
2、在机场西边围墙内建造新式西屋三间作为办公室,靠办公室南侧是机场大门,北侧是一间厨房,再往北约十米处是厕所。
3、在机场东边围墙内建一高四米,南北长约二十米,东西宽约五、六米的土台,与办公室遥遥相对,不知何用。
4、在土台南侧约50米处竖着一根约十米高的木杆,杆的顶端有一没底的布袋筒子,随风向转动,显然是为测风向、风速用的。或是给空中飞机降落设的标志。
机场内的设施仅此而已,非常简陋。
机场竣工启用
修建大名机场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说是全部告成了,但以现在机场的标准来衡量还差远呢!既没跑道和停机坪,也没有厂房及保养场库等设施。此机场简陋得太可怜了。
1、飞机降落:1937年夏天,中日尚没开战,一天突然飞来一架袖珍型侦察机(单人座)在机场办公室前的广场上降落了。(据说此机有点故障)落地后,立即用人工推往油粉町村村边的大柳树下隐藏起来,恐怕被日机发现。约五、六天后就飞走了。这是大名飞机场第一次降落飞机。
2、储放炸弹及汽油,芦沟桥战争暴发后不久,我们见到用人工抬来许多箱汽油,放置在机场办公室左前方300米处的草丛中预先挖好的壕沟里。放好后上面盖些树枝杂草隐蔽起来。以防敌机侦察发现,同时还运来许多箱炸弹放在了大名七师学校的操场上。放了十几天后,又征派许多民夫利用夜间把这些汽油及炸弹运往卫河的岔河嘴渡口装船运走了。(这些汽油和炸弹是由邯郸用汽车运来,因当时漳河发水,道路被水淹没,只好卸在离大名三十里的西营子村,然后用人工运到大名的。)
机场被炸及荒废
1、被炸:1937年七·七战争 爆发,平津一带战事失利,二十九军节节败退,九、十月间,当时的“中央军”退驻大名县城及附近乡村驻满了部队,到处呈现了浓厚的战争气氛,一天中午刚过,从大名县南方上空飞来七架敌机,其中三架三个螺旋桨的较大的轰炸机,向大名城内投了十几枚炸弹,被炸的都是 民房,因当时不少家都有防空洞,所以没有人员伤亡。继而向机场内投了两枚炸弹,一枚投中机场办公室的一间房屋,另一枚投到厕所的粪池里,炸得粪便飞溅四周百余米远,战斗机又向机场办公室扫射一通,然后飞走了。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从此机场办公室人员白天躲在油粉町村中办公,夜晚回机场睡觉。不久大名失守,机场人员逃之夭夭,不知去向。
2、机场荒废:兴建大名机场费时两年多,征派民夫数十万人次,占用良田十多顷,耗资巨大,修成后仅落过一次飞机,储放汽油也仅有十几天,以后就荒废了。房屋被拆、被盗,良田变成了草场,农民失去了耕地。一片良田直至解放后才回到农民手中。这能说不是劳民伤财、浪费国家资源吧?怎不令人望而浩叹!
像我表哥这样大的年纪的人,对大名机场的锁碎往事为什么能记忆这样多这样清呢?是因为他为兴建机场出过很多力,流过不少汗。因为他在城里上学,每逢上、下学,机场边是他必经之路,时间久了看到的,听到的,自然就多了。记忆也就更深了。
我把他的口述内容记录下来后,经过整理,恐与原意有出入,所以待1996年5月他再次返里时经他本人查阅认为无误,才复写成此文。我表哥最后还说:当时年纪小,时隔又久远,难免有些遗漏或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惠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