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欢迎您访问爱历史网(ilishi.com.cn)
首页 > 抗日战争 > 日寇暴行 > “白家堡子惨案”幸存者后人:日军架起机枪扫射百姓

“白家堡子惨案”幸存者后人:日军架起机枪扫射百姓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吉林省通化县兴林镇的茂林深处,隐匿着抗日名将杨靖宇麾下抗联部队鼎盛时期的“大本营”,79年前,那里曾见证过东北抗联阻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故事,也记载了侵略者屠戮400余位手无寸铁百姓的残暴罪行。

  抗战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记者找到了当年抗联密营的所在地,并采访了那场惨绝人寰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人们,了解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联故事。

  从来没见过拿东西还付钱的兵

  兴林镇北村支部书记胡全胜回忆说,他的父亲第一次见到“抗联”是在1933年的一个冬夜,当时一队饥肠辘辘的过路士兵忽然敲响房门,向村民购买食物,“他们在屋外吃完饭,没一个士兵进入民房。”胡全胜说,“我祖父也曾见识过村里的‘过兵’,都是见啥拿啥,就从来没见过拿东西还付钱的兵。”

  次日天亮后,村民们发现“过兵”们有的扫雪,有的挑水,街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打日本、救中国”。后来,听说这支队伍的“大当家”名叫马尚德(杨靖宇),这支队伍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部队。很快,抗联部队在兴林镇附近的回头沟、高丽沟、头道河子、大牛沟和大青沟建立了临时医院、军械修理所、被服厂和仓库,村里也有不少年轻人报名参军。

  在被日军封锁的艰难岁月里,抗联部队的后勤补给处于无保障状态,兴林镇百姓在日军百般恐吓和乱抓乱杀的高压下,舍命帮助自己的军队。据抗联老交通员刘义的孙子刘福和外孙女王凤英介绍,当年刘义经常把抗联战士偷偷带回家,其妻还为战士缝子弹袋。

  当年日军对食盐实行配给制,每当抗联买不到食盐,村民就将食盐装进类似跑步沙袋里绑在小腿上,在外打绑腿送上山。村里妇女做好军鞋,每次不能多送,怕日军看见生疑,每次只能带两三双,借口说给亲戚带的。

  “白家堡子惨案”惨绝人寰 400余人丧生

  为搜出抗联部队行踪,1936年7月7日,日军头目松下带领守备队和伪满森林警察共两个排,到抗联根据地的南岔横虎头附近搜索。首日搜索未果,次日便沿同样路线继续搜索,提前得到情报的抗联部队在白家堡子南面的雷家沟门设下埋伏,当场击毙日军10多人。匆忙逃走的松下回去后立刻向上级报告情况,日军守备队中山大尉带领从通化、三源浦、山城镇、朝阳镇等地调来的日军百余人和伪军一个营,直扑兴林镇大荒沟村。

  7月14日,日本守备队从白家堡子抓获30多名年轻力壮的百姓,押到警察署大院严刑逼供,但一无所获。15日,日军分成三个中队,在白家堡子周围的德胜岗、窖鹿沟等方圆40余里所谓“通匪区”逐户搜查、见人就抓,用刺刀驱赶着老百姓到大荒沟警察署院内,逼问抗联去处。

  据兴林镇乡志记载,在驱赶百姓的过程中,不能走动的百姓被当场刺死,经历洗劫的村庄房屋全部被烧毁。日本侵略者在审问一无所获后,将男女老幼全部赶到白家堡子南门外东山脚下,并在山头架起机枪向徒手百姓扫射,随即又用刺刀将未亡者逐个捅死,当时便有368名无辜群众遇难。次年,又有采山菜的百姓陆续在周边山林中、沟塘边发现一些遇难者的尸体。最终,白家堡子惨案的遇难者人数为412名,大屠杀区域内仅有17人生还。

  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永远鼓舞后人

  被日军残杀的同胞尸骨合葬在兴林镇。1965年,通化县政府为死难同胞修建了纪念碑。李中昌是当年从机枪扫射尸体堆中爬出来的3名幸存者之一,他的女儿李素花告诉记者,尽管直到2014年兴林镇才举行大型公祭活动,但每逢过年过节,她都会回到纪念地寄托对亲人的哀思。“我的爷爷、奶奶、姑姑以及父亲的前妻都合葬在这里,我每次来都会把近来国家和个人生活发生的变化讲给他们听听,让逝者得到宽慰。”

  因逃生后长时间只能以蘑菇和大酱为生,李中昌患了肺气肿,他于1980年去世,享年62岁。离世前,李中昌要求子女把他葬在离惨案纪念碑不远的地方,希望能与当年遇害的乡亲在一起。

  兴林镇党委书记韩继忠说:“白家堡子惨案和南京大屠杀一样,都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在不容抹杀的历史真相面前,任何为侵略‘翻案’的言论和声音都是苍白无力的。”

  骨垒抗倭志,血铸民族魂。“白家堡子惨案”遇难者虽已逝去79年,但他们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仍继续鼓舞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白家堡子惨案”幸存者后人:日军架起机枪扫射百姓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