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战属于景德之役的一部分,辽国发动这场战役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以战迫和。
澶渊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结束了唐朝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使宋辽之间维持了120年的和平局面。
统和十七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南下,于瀛州俘宋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十九年,又胜宋军于淤口、益津。二十一年,南京统军使萧挞凛攻入望都,俘宋副部署、殿前都虞侯、云州观察使王继忠。二十二年九月,圣宗、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南下,攻遂城、望都、祁州、定州、瀛州,下德清,兵临澶州城下,宋廷震动。在宰相寇准的主持下,宋真宗亲征,双方隔河对阵。辽主将萧挞凛出营,误触宋军伏弩,重伤致死,辽军士气受挫。王继忠乘间调停,主南北议和,他致书宋真宗,通报辽方有息民止戈之意。宋真宗也复书愿息战以安民。于是,议和使者频繁往来。辽要求收回后晋所割关南之地,宋则取寸土不让而不惜金帛的方针。经反复谈判,终于以宋方向辽提供助军银帛达成协议,从此双方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自从宋太宗发动高粱河战役揭开了宋辽全面战争的序幕,战争已经进行了25年。几乎每一场大战,往往都要使宋辽双方付出上万人的伤亡。于是到了宋景德元年,辽国统治者萧后与辽圣宗御驾亲征,发动了孤注一掷的南下战役,宋朝史料称之为景德之役。
景德之役分成几个阶段,而最终决定了澶渊之盟结果的,是宋辽二帝直接对峙的澶州之战。在此阶段,河北战场上超过10万人的重兵集团有三支:
1、辽圣宗主力:20~30万人
2、宋真宗主力(开封预备队+部分河北军):10余万人
3、王超的定州军:10万人
从战役的发展来看,辽军的攻城能力堪忧,先是顿兵于瀛州城下,然后又绕开了坚城天雄军,而本来第一个要啃的定州重兵集团干脆就没有去碰。所以,辽军推进到澶州时已为强弩之末,即使面对的宋真宗主力兵力少于辽军,但背靠黄河、依托坚城严阵以待的10余万宋军,显然已经不可能再向前突破了。
这时的战局从各种意义上都陷入了胶着——仅从澶州战场上看,辽军兵力占优势,而宋军则占据地利;虽然在一场战斗中意外打死了辽军主将萧挞凛,但宋军并没有取得其他决定性的胜利;而定州的王超集团10万人始终未动,也成为辽主心头的悬顶之剑,使他始终不敢下全力进攻澶州。可以想象,深入宋境顿兵坚城之际,被10万人从背后插一刀,那结果比宋太宗在高粱河的情况还要糟的多。
然而辽主不知道的是,宋真宗这时比他还要头大,因为——王超根本不听指挥了。
景德之役初期,寇准拟了一个战役部署,分成三个部分——
1、万一敌骑已营贝州以南,即自定州发三万余人,俾将桑赞等结阵南趋镇州,再令河东雷有终所部兵由土门会定州。审量事势,那至邢、洺间,銮舆方可顺动。更敕王超等在定州翼城而阵,以应魏能等,作会合之势。
2、万一敌人筑栅于镇、定之郊,定州兵不可来,邢、洺之北渐被侵掠,须分三路精兵,就差将帅会合,及令魏能等迤逦东下,傍城牵制,敌必怀后顾之忧,未敢轻议深入。
3、若车驾不行,益恐蕃贼戕害生灵,或是革辂亲举,亦须度大河,且幸澶渊,就近易为制置,会合控扼
也就是说,当辽军突破过了贝州防线,第一步的计划就是定州军南下牵制辽军;第二步如果辽军分兵挡住定州兵,则安排魏能等机动骑兵东向牵制,使辽军无暇继续南下;第三步才是御驾北上澶州指挥整个河北战场。然而,王超坐拥10万大军在战役一开始就龟缩观望,根本没有起到牵制作用,任由辽军一路突破。寇准的计划从第一步直接跳到了第三步的御驾亲征。然后宋真宗御驾亲征后,下诏让王超引兵会合后,王超仍然逗留不进,于是真宗彻底懵逼了。
……王超等阵于唐河,执诏书,按兵不出战
……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
……先是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逾月不至
……车驾幸澶州,大将王超拥兵数十万屯定州,逗遛不进,知节屡讽之,超不为动。复移书诮让,超始出兵,犹辞以中渡无桥,徒涉为患
辽主以为随时会被宋真宗和王超前后夹击(宋真宗主力+王超集团≒辽主主力),然而只有宋真宗知道王超估计是不会来了(宋真宗主力<辽主主力),然而只有辽主知道宋真宗不知道的是,辽军主将萧挞凛意外战死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想的,就只有脑子貌似抽风的王超了(这货虽然违诏不进,但事后看似乎也没有反叛的心思,完全不知道怎么想的)。
于是宋主与辽主在澶渊会盟前,其实都是相当心虚的,都怕对方一个疯起来和自己同归于尽,而且都认准了对方比自己占有更大优势。于是才会装作若无其事,但实际都非常迫切地促成尽快达成停战协议的举动。在这个背景下,宋辽双方在澶州的谈判开始了。只有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为之后谈判的一系列看似不正常的结果,才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具体到谈判内容,围绕谈判的有几个核心问题:
1、如何有面子地停战?
2、关南十县的归属
3、对辽赔款问题
其中,关南十县是后周柴荣北伐时抢回来的燕云十六州部分领土,当时主政的辽睡王虽然无所谓,后面也并没有提及主权问题。但到了澶渊谈判时,辽方首次主张其本属辽国领土,应回到与后周开战前的国境线;而宋方主张这是我继承后周的政治遗产,你要恢复国境线怎么不恢复到后晋割让十六州以前呢碧池?
寇准在上述己方心虚的状况下,仍然心大的狮子大开口,上来不谈赔偿,反而主张直接向辽国索要失地——漫天要价,坐地还钱,这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优秀的谈判家素质。
然而不管是宋真宗、还是萧太后,显然都没有寇准这么大的心,还是怕对方发起疯来跟自己同归于尽,他们的关注点还在于第一个问题:如何有面子地停战?所以寇准的方案在宋方内部讨论时就被否决了,而辽方也没有对关南归属问题做过多的纠缠,于是问题直接过渡到了所有纠纷的最终解决方案:赔钱。
辽主想的是:最好能要回关南,不然早点讹点钱了事,回国有个停战的交待就好。
宋主想的是:关南一定不能给,早点给点钱打发了事,底线是一百万。
最后在“拿钱了事”上双方代表达成了一致。在寇准的压力下,一百万被压到了三十万,而且名义上是关南十县的税赋,不是赔款。换句话说——宋辽双方就关南十县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最后达成了一致,决定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辽主可以吹:我们逼迫宋人停战,承认了关南十县主权属辽,而且还白拿了三十万赔款,哦也!
宋主可以吹:我们逼迫辽人停战,只花了三十万,就重新确认了关南十县的实际占有权,哦也!
王超:啥?怪我咯?
当当!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我们要给澶渊之盟的王超同志加戏!
王超的后台是宋太宗,他在先帝还在当晋王的时候就当上了潜邸旧臣,因此宋真宗对于他爹留下来的一堆老同志傅潜、王超毫无办法。评论里说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他们虽然畏战怯斗,但是都很有胆量抗真宗的旨。比如景德之役王超差点当上了杜重威,可结果呢?
步军都虞候、天平节度使王超为三路统帅无功,引兵赴行在,又违诏失期,上章待罪,上悯其劳旧,弗责
上面说过,王超在宋太宗未登基前被招揽,是因为这货身高七尺有余,折合今制2米2多,至少外形上是个威风凛凛的样子货。在景德之役前两个月,王超有一份非常有意思的上书——
三路部署王超言:“日与知州、通判、军职等会食,饮酒或至日旰,虑妨公务。请隔日一会食。”
上曰:“军中旧制,骤令改易,恐羣议非允。”命超如故事。
王超:我天天公款吃喝,感觉身体被掏空啊,能不能申请隔一天吃喝一次?
宋真宗:……早点吃死你个饭桶!
然而王超生了个不错的儿子王德用,为仁宗朝名将。王德用后来为老爹当年的错误洗地,写下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咸平、景德中,赐诸将阵图,人皆死守战法,缓急不相救,以至于屡败。”——缓急不相救是死守阵图的问题吗?你爹根本连圣旨都差遣不动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