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县,隶属云南省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在东经103˚59´18˝~104˚27´50˝、北纬27˚49´11˝~28˚24´38˝之间。
因曾拥有盐井产盐并设渡口渡汛而得名。古为僰人居住地。夏商周三代属梁州域,后几易其隶属。公元587年置开边县,治所今滩头乡集镇所在地。1727年改土归流,盐津归属乌蒙府大关厅。1917年,正式设县,定名为盐津。
盐津县有秦开“五尺道”、“唐袁滋摩崖”、“僰人悬棺”、“古城堡”等遗迹。盛产山货药材,兰花种类繁多,乌骨鸡药用价值高。石灰石、无烟煤、水力资源丰富,是一个待开发的山区县。
人口民族
2012年末,盐津县有常住人口37.62万人,人口出生率14.41‰,死亡率为6.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8‰,人口城镇化率20.48﹪。公安户籍总人口387197人,其中:汉族373425人,少数民族13772人(苗族13073人,回族132人,彝族228人,白族87人,其他少数民族252人)。
历史沿革
盐津古为僰人居住地。夏、商、周三代,属梁州域。
秦,为蜀郡地。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属犍为郡。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属犍为属国,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属朱提郡。
西晋秦始七年(271年),属宁州朱提郡,东晋建武元年(317),属宁州南广郡。
隋开皇六年(586),属开边县,治所设于滩头。
唐武德元年(618),属协州,唐贞元十年(794),南诏归附,设云南安抚司,归拓东节度管辖。
宋,盐津属梓州路羁摩州的石门路(后改为澄州府路羁摩州的石门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属乌蒙军民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属乌撒乌蒙宣慰司所辖土僚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属四川布政司乌蒙府,天启七年(1627),属马湖府辖境。
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乌蒙府改属云南,盐津隶属云南省乌蒙府。雍正六年(1728),乌蒙府下设大关厅,盐井渡设巡检司,盐津属乌蒙府大关厅。
民国2年(1913),大关厅改为大关县,盐津隶属大关县。
民国6年(1917)从大关县分出,设立盐津县。
1950年7月,盐津全境解放。
1958年4月,盐津、大关两县合并为大关县。
1961年4月28日,盐津、大关两县分治。
2020年5月17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位置境域
盐津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在东经103˚59´18˝~104˚27´50˝、北纬27˚49´11˝~28˚24´38˝之间,东西经差28´32˝,南北纬差35´27˝。地处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居昭通、宜宾两市之中部,东北与四川筠连、高县、宜宾三县接壤,南连云南彝良,西与云南大关、永善、绥江三县毗邻,北与水富市[5]接界,县境南北狭长,东西略窄,最大纵距62.5公里,最大横距46公里。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
地形
盐津地处滇池东北高原乌蒙山脉北部斜坡地带,西南高,东北低。县境山脉属乌蒙山脉北支,以关河为界,可分为河东、河西两大山脉。
东部朝天马山脉从彝良县由庙坝乡流场村南入县境,向西部经庙坝乡、柿子乡,境内有著名的12高峰;朝天马分支经四川筠连县境卧牛山山脉入牛寨乡的大东山,又分两支:一支向东北入川,一支沿西北经兴隆盖顶山、一把伞入川。
西部为乌蒙山北支经昭通、大关从豆沙乡入境,在县境突起一峰,名叫大黎山,由大黎山分支沿关河曲折而下,经艾田乡的肖家山、花山、东瓜山、陇布山,中和乡的大宝顶大佛山、大雪槽,普洱镇的鸡狗山,滩头乡的坪头山,直插水富县的烂坝山到中嘴终止。
此外,南面有来自彝良县的朝天马山系,在庙坝乡境内由东向西延至九个包峰为止。县境内最高为中和乡大雪槽梁子,海拔2263米。最低是滩头乡北甲村油厂,海拔330米,相对高差1933米,平均海拔116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