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包瑞德(1892—1977年),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美国军人,1924年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随员,1944年作为美国军事观察组组长赴延安,成为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正式联系的见证者。美军观察组延安一行可谓一波三折,其间多次受到国民党阻挠,所以美国各界对观察组寄予厚望,他们迫切地想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包瑞德作为观察组组长深感责任重大,在延安细心观察之余,也有随手写作日记的习惯。这促成了包瑞德在离开延安20余年后写作《美军观察组在延安》,1970年在美国出版。《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详细介绍了美军观察组的由来以及在延安的工作与生活,追述了当时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始末,总结了包瑞德视角下对中国共产党的印象,尤其对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状况作出了充分的解读。
中国共产党人是“优秀的游击战士”。包瑞德对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体评价是“优秀的游击战士”。首先,从观感上来说,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军容仪表、精神状态明显好于国民党军队。其次,从具体问题出发,包瑞德惊诧于中国共产党军事情报的工作效率。书中提到“东京报纸的稿子在日本出版后只有十天,延安就可以收到了。这些情报对我们小组的成员是有用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军队积极帮助美军搜集天气预报,给予美军很大的帮助。这些中国共产党军队力所能及的工作很好地配合了美军的行动。最后,从宏观上来讲,包瑞德十分认可中国共产党军队对日作战的态度。因此,包瑞德提出用美国装备援助中国共产党军队,以便让中国共产党军队可以更充分、更全面地配合美军对日作战。书中很好地表现了包瑞德对两支军队合作的憧憬,“如果他们有更好的装备和供应并接受美国军事顾问的帮助,那么他们在对日作战中就一定能取胜。”
“那里的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外貌是绝大多数美国人都倾向赞同的”。包瑞德在延安的生活无疑是非常愉快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给包瑞德呈现出平易近人、友善和谐的印象。包瑞德在书中提到“在延安,我所见到的任何地方,包括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部,都没有一个卫兵”。比起重庆处处军警的压抑,包瑞德自然更喜欢延安的自由。这种自由的氛围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平易近人。“毛泽东在公开场合出现时,他经常是步行”,以至于让包瑞德感觉“如果有什么人打算暗杀毛泽东,在我看来似乎是非常简单的”。而事实是毛泽东非常安全,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心所向,根据地人民的普遍拥护就是毛泽东最好的安全保障。延安的生活看似物质上贫瘠,但精神上却十分丰富,包瑞德经常被邀请到称做“梨园”的果树林里去跳舞,即使“很难找出能够演奏舞曲的音乐家”,但包瑞德还是认可了舞会所烘托出的革命乐观主义。他在书中提到舞会“给所有的共产党军队带来愉快,也可能给美国人带来好处,并且这些好处是无法估量的”。总之,包瑞德在书中热情洋溢地回顾自己在延安的生活,物质上的缺乏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富有,而这种以精神富有为特征的生活模式征服了包瑞德。
“正在尽一切可以预料的努力与日军战斗”。抗战时期大量外国人反馈了在延安的见闻,毫无疑问,他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朝气蓬勃、蒸蒸日上,一改对中国共产党的偏见。于是,美国驻华的外交人员中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认知,他们把中国共产党称为“带引号的共产党”或“所谓的共产党”。言下之意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体现的对人民负责、全力投入战争、根据地治理能力等等方面,都是西方视角下的进步行为。就像包瑞德感慨于共产党军队“正在尽一切可以预料的努力与日军战斗”,条件艰苦并未削弱共产党人抗击侵略的意志,包瑞德也被这种坚定的斗争精神打动了。于是他愿意以朋友的心态和中国共产党人打交道。书中详细介绍了包瑞德视角下美国总统特使,后为美国驻华大使的赫尔利访问延安这一重大事件。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赫尔利的谈判中一改往日的亲切,表现得十分强硬,赫尔利甚至提到毛泽东“捉弄”了他。而包瑞德虽然也认为赫尔利自从被任命为驻华大使,“就日益倾向于袒护国民政府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为政党私利出卖人民利益,更不可能拿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为筹码,充当资本主义政治中的“稳健分子”。实际上,谈判桌前的强硬与抗日战场上的坚持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体现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前途和国家未来毫不妥协的态度。包瑞德感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却不解于中国共产党人谈判桌上的强硬,但他仍旧意识到了一个事实:“共产党人就是共产党人”。
包瑞德是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建立官方联系的重要参与者,这让《美军观察组在延安》作为包瑞德回忆延安见闻的作品更具史料价值。尤其是包瑞德作为美国现役军人、观察组组长的身份使他要以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去描述在延安的见闻,所以包瑞德能自觉抑制个人感情,更客观、直接地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的成就。此外,他在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现状、发展的描述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官方态度的重要参考依据,这进一步增强了《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的史料价值。
无论从包瑞德特殊的身份出发,还是从美国官方急于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目的出发,《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的视角与其他外国友人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回忆有所不同,这种视角的特殊性使《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在反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团结力量这段历史时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