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一直十分重视妇女工作的开展。早在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要成立妇女部以全面开展妇女工作,之后出台了很多关于妇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是1943年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简称“四三决定”)。“四三决定”旨在改革妇女工作,更有效地团结广大妇女,充分发挥她们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半边天”作用。
一、“四三决定”出台的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使中国社会本来存在的种种矛盾更加错综复杂、激烈和尖锐。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国内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和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也更加凸显。为了处理好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着的矛盾与斗争,确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党中央在延安发起了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从1941年5月开始,主要批判了主观主义作风,号召全党注重调查研究,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工作作风。这些直接推动了妇女工作的改革。
在整风运动期间,蔡畅接任中央妇委书记,邓颖超任中央妇委副书记。新的中央妇委组建后,结合整风运动的要求,即着手对妇女工作进行反思和调整。1941年9月,中央妇委与中央西北局率先组织两路妇女生活调查团赴延安和绥德进行为期三个多月的考察。毛泽东在调查团出发前的讲话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42年5月,中央妇委向各根据地发出《令各级进行调查研究工作》的指示。各根据地的妇女工作者,相继组成妇女生活调查团,深入基层,开展更广泛的调查。
中央妇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妇女工作中存在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以及机关化、行政化等现象。如片面要求妇女一律剪发放足,使妇女在反“扫荡”斗争中身份暴露遭受损失;各根据地都出现不切实际的大规模妇女武装检阅;以开会多少作为考查基层妇救会工作的条件,“一般的漂浮的开大会、提方案、写计划决议,浮在上面,从事铺张,满足于表面上的成绩”。这些致使妇女工作没有扎实的群众基础。调查团还发现,在根据地,农民生活十分贫困,而妇女参加生产却被视为“不吉利”,被限制在家内不能出去劳动。
1943年初,在调研的基础上,中央妇委为中央起草了“四三决定”,并于1943年2月26日在《解放日报》上正式发表。
二、“四三决定”的主要内容
“四三决定”总结了妇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一是在妇女工作中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深入基层、埋头苦干、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二是没有深刻认识到经济建设对于坚持抗战、建设根据地的重要意义;三是没有切实调查研究妇女的具体情况,没有考虑当地妇女的实际,对她们作不必要的动员。
“四三决定”提出改变妇女工作的作风和方式方法。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农村妇女群众困难和需求,开展工作要顾及妇女群众的实际。根据妇女群众的需要进行组织,纠正有名无实的组织方式。
妇女工作重点转向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四三决定”提出妇女参加生产是各抗日根据地妇女工作的新方向。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可以解决妇女及其家庭的经济困难,发展根据地的经济。
妇女工作要改变过度动员的方式,用符合农村妇女实际且能够有效动员妇女参加生产的方法开展工作。如将农村妇女参加生产与家庭的生产计划结合起来,围绕农业生产的内容开展针对妇女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生产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生产技术,编制和传播与生产有关的歌曲小调等。
“四三决定”发表后的十天,便是 1943 年的“三八”节。这次“三八”节的纪念活动,形成了贯彻“四三决定”的一个高潮。中共西北局、中共山东分局妇委等妇女工作领导部门,都在关于“三八”节活动指示中,将发动妇女参加生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三八”节那天,延安各界妇女大张旗鼓地表彰妇女劳动英雄,以此作为响应“四三决定”的实际行动。“四三决定”一方面改变了妇女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又动员了广大农村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妇女广泛参加生产在各抗日根据地蓬勃兴盛起来。
三、启示和意义
“四三决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动员妇女参加生产的工作重心,对妇女工作的改革和妇女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48年12月20日,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目前解放区农村妇女工作的决定》充分肯定了“四三决定”在改革妇女工作和动员妇女参加生产上的重要意义。“四三决定”对当前妇女工作改革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不断改革工作作风,创新方式方法。从中央妇委到各级妇委通过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深入群众,不尚空谈”,逐步克服了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以及机关化、行政化现象,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立足中国实际,真正代表最广大妇女群众的利益。中国最广大的妇女仍然是农村劳动妇女,除了侵略者以及战争带来的动荡不安,女性农民同男性农民一样受到地主阶层的剥削和压迫,她们有着同样要改变贫穷饥饿的生存需求和经济要求。动员妇女参加生产,符合最广大农村妇女的根本利益。农村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生产劳动,解决了经济困难,家庭地位得以提高,真正地推动了自身解放。
服务国家大局,为抗战和民族解放做贡献。“四三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到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就是找准这一时期妇女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将争取抗战胜利与妇女群众的需求统一起来。广大妇女参加生产,缓解了根据地的困境,支援了抗战,充分发挥了广大农村妇女在民族独立解放中的“半边天”作用。
延安时期的蔡畅
蔡畅(1900-1990),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历任中共广东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江西省委妇女部长、湖北省委妇女部长、江苏省委妇委书记、江西省委组织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是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1935年到陕北后,任陕甘省委统战部部长。1941年秋,蔡畅担任中央妇委书记,为纠正妇女工作中发现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偏向,带领各级妇救会和妇委会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蔡畅发动妇女干部们都到基层去,到广大妇女群众中去,深入妇女群众的生活。设身处地为妇女群众着想,和广大妇女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群众出发。整个妇委工作出现了新面貌。
调查研究期间,在蔡畅的组织带领下,中央妇委召开十几次座谈会,听取各根据地及国统区妇女运动的情况。蔡畅亲自主持会议,听取汇报。最终带领妇委同志写出了《沙滩萍调查》《沙滩萍第二乡第二行政村调查》等报告,为“四三决定”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四三决定”公布后,蔡畅紧接着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题为《迎接妇女工作的新方向》的重要文章,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精辟地揭示了“四三决定”的精神。蔡畅要求各地妇委会、妇救会,每一个妇女工作者积极贯彻执行这个决定,努力学习农村经济知识,深入农村妇女群众,扎扎实实地开展妇女的工作。
蔡畅不仅号召妇女干部参加生产,领导妇女群众生产,而且自己率先示范,身体力行。早在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党中央在延安发动大生产运动时,蔡畅就带头参加了生产劳动,开荒种菜,纺纱编织。在她的窑洞里,办公桌和纺车并排放着。忙一阵工作,就坐在纺车上纺一会儿线。她还笑着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脑子疲乏了,坐到纺车旁边纺纺纱。过去我们在法国勤工俭学,今天在党中央领导下,在人民执政的根据地,参加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工作、生产双丰收”。在蔡畅的鼓舞和带动下,中央妇委机关的同志,都积极学习纺棉纱、纺毛线、织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