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事迹被人们流传下来,其《道德经》的影响力非常的大,大到国外的朋友对此都非常的关注。
他用“道”来说明万物的演变,否定神造世界。“道”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永恒性,认为一切万物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无是最基本的。真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老子庙
在东汉时期,桓帝梦到了老子降生于庭侧,便为老子建了一座上清宫。等到了元朝,老子庙又改名为天静宫。
老子庙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也称天静宫。位于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盖因桓帝梦见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立祠,祀奉老子。
建庙期间,桓帝曾先后派遣中常侍左悺、管霸来此监修,并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开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过,庙的规模渐大。
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贞观六年(627年)、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曾相继于此营建宫阙殿宇,其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不逊于帝王之都。
玄宗天宝二年(743年)钦封此宫为太清宫。唐末毁于兵燹,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敕重建,庙貌比唐时有加。翰林学士盛度奉敕撰碑。靖康之乱中,先遭兵劫,后遭火患,宫观面目全非。
金代虽屡加修建,与唐宋盛时相比,规模差之甚远。元世祖以来,道教再度兴盛,此宫得之新建,易名天静宫。至顺三年再次大规模敕建,天静宫重现昔日宏观。翰林学士张起严为此撰文立碑,碑文载入多种典籍方志
。明正德崇祯年间和清康熙八年均进行过整修。时至乾嘉年间,尚称殿宇弘深,规模整丽,中塑圣像,道气清严。清末战乱频仍,殿宇日趋颓废,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叹。
古帝王曾多次圣驾躬临涡水之滨,恭谒老子降诞圣地,以表钦崇。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二月,自泰山回驾亳州,来此朝谒,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唐玄宗奉教至笃,先后两次亲谒此宫,其中天宝八年(749年)还上老子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率群臣百官莅临朝竭,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谒毕返京,御制朝竭太清宫颂并序,并颁旨重建。以上足见太清宫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老子墓
老子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西五华里之大陵山,是我国周代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又称西楼观台。
东距古都西安70公里,距周至县城13公里,地处终南山北麓,就峪河绕陵而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就水出南山就谷,北径大陵西,世谓老子墓”。
在椭圆形墓冢前有清代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老子墓”三字石碑。一九五七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末年,老子为周守藏史,周弱,弃周入秦,函谷关令尹喜接迎老子到楼观台,老子讲授了道德之意五千言,即《道德经》后隐居西楼观台大陵山,坐化于吾老洞,洞侧现有老子祠、尹喜祠等遗址。
楼观台是老子文化的发祥地,是道教祖庭圣地,老子墓地大陵山,经过近三千年的风雨苍桑,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迹和史话轶闻。唐时玄宗李隆基、诗人岑参、温庭筠等在此拜谒留诗。
宋时苏东坡在此踏雪赏景,王禹、薛周在此寻古抒怀;明时康海在此苦读,考中状元,其饮水山泉至今仍叫状元泉;清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亲题“周老子墓碑”。
大陵山山顶“吾老洞”是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石洞宽8尺,高丈余,深不可测,世传内藏石函,函内有老子头盖骨,多年来探险者甚多,均为洞中阴风所阻。
明万历四年《重修吾老洞碑》,碑额有“终南福地”四字,洞额嵌汉白玉匾,上镌“吾老洞”三字,洞内东侧有“藏丹神洞”石刻,洞内供奉明代老子石像一尊。吾老洞侧有老子祠遗址,始建唐初,香火极盛,后毁于北宋时火灾。
明代重建,清时复修,文革时被毁。近年来,虽有修复,但规模较小,是历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祭祀活动的场所。大陵山峰顶有玉皇楼遗址,陵北有王母宫遗址,王母宫北坡下有百亩水田,世称传说中的瑶池,为王母的起居之地。
大陵山东坡下有遇仙桥遗址,相传为鲁班所建,建桥时巧遇八仙之张果老而得名,是通过就水进入大陵山必经之地,唐、宋时为竹桥,明时为木桥,后屡毁屡建,现明代桥墩还在。
此外,还有老子弟子尹喜祠、尹喜墓和徐甲墓址;宋苏轼“赏雪亭”遗址;明状元康海读书台遗址;康海汲水状元泉遗址;传说中《西游记》里孙悟空斗琵琶精的琵琶洞遗址等。
大陵山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秀岭飞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经地质勘探,温泉资源丰富,是凭吊怀古、游山赏景,休闲度假,疗养避暑的胜地。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海内外群众云集此地,以古老的民间特有的传统形式祭祀老子,年均10万之众。其供奉的大蜡、纸火队伍连绵十数里,近年来,时有港台、东南亚游客前来膜拜圣哲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