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黄埔军校在过往历史中的风采与轶事,逐渐为世人所重新了解和认识。黄埔军校作为现代中国著名军校,以其称誉世界、长存中国之军事魅力,引发了广大读者与热心史事学者的无尽话题。笔者亲历其间20多年的“黄埔热”史事记述,谨将点滴感想与体会说于读者及学界。
一、黄埔军校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黄埔军校研究,是中华民国史或中国现代军事史研究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海峡两岸黄埔军校师生与后代,以黄埔军校第一期生以及教官为主,在北京发起并组织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会,此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会。虽然黄埔军校同学会职能没有规定其为研究机构,但则从此为黄埔军校研究开创了合法途径。
从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黄埔军校研究的范围,由于历史与政治原因使然,既往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前六期生,即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其中:在此期间的黄埔军校国共两党知名人物皆成为记述或研究对象,为黄埔军校研究从政治缘由转向学术探求,开辟了广阔空间和学术氛围。特别是在此期间与黄埔军校相关联的许多军事问题、军队建设、军校教育等方方面面,骤然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方面。
以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黄埔》双月刊,以及各省、市、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内部刊物,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教育,联系海内外黄埔军校师生及亲友的媒介,对于推动海峡两岸统一大业、共同振兴中华民族,起到了很好的历史与现实作用。特别是《黄埔》双月刊,还成为黄埔军校师生及后人发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纪念文章,进行黄埔军校史料、信息、情况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平台,从而为深入进行黄埔军校历史的学术研究和探索,积累了资料,开启了思路,创造了条件。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河南省一批专家组成了黄埔军校史研究会,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任会长,组织编写了一批研究论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埔军校名人传》第一至第四辑。2005年还出版了黄埔军校人物传记集《黄埔军校名人传》(杨牧、袁伟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作为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的集中成果。黄埔军校人物研究的先行者王永均,最早作出探索与尝试,整理出版了《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6月)。笔者随后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循序对历史上众多黄埔军校名人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与整理,编纂出版了收录有6000人的《黄埔军校将帅录》(广州出版社1998年9月),至今仍为黄埔军校史及其人物研究的案头工具书。
近些年来,有关黄埔军校研究的论文和成果迭出。例如:黄埔杂志社出版的黄埔军校建校八十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专刊《黄埔情缘》;由广州近代史博物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编纂、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民革命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八十周年学术论文集》;2006年11月黄埔军校同学会与中山大学,在广州举行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暨“孙中山与中国的未来”高峰论坛,出版了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暨黄埔军校史迹与人物纪念文集;2006年以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紧紧抓住独具广州特色的黄埔军校研究课题,发挥本土优势和运用海内外研究资源,先后出版了“黄埔军校史丛书”之《黄埔军校研究》第一至第五辑,反映了当前黄埔军校研究的最新成果,将黄埔军校研究推向学术交流与研究层面。
与研究论文同步推进的还有,近几年来有关黄埔军校的专题研究论著,有了长足进展。继2004年曾庆榴著《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出版后,广州市黄埔军校重点研究基地从2007年起相继推出了《初露锋芒——黄埔军校第一期生研究》、《风云际会——黄埔军校第三期生研究》、《雄关漫道——黄埔军校第四期生研究》专题论著和《黄埔军校史研究丛书》第一至五辑,集中反映了当前黄埔军校研究成果与现状。此外还有:《中国黄埔军校》(陈宇著,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纪实文学作品《黄埔军校大传》(罗国明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和《黄埔恩怨》(王晓华、张庆军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等等,分别根据各自掌握的史料对于黄埔军校史迹、人物以及轶事,进行考析与论述。
二、关于黄埔军校研究学科定义的讨论
黄埔军校研究,是源于中华民国史及现代中国军事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正统视野中,中华民国史当中的黄埔军校研究,系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或是中共党史研究的对立面而存在,譬如研究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清政府是它们的对立面一样。从中国革命史的角度看,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均为陪衬。只是由于黄埔军校前六期发展历程,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军事成长有了密切相关的革命因素,以及海峡两岸统一战线强势资源,才赋予黄埔军校研究今日之生命力。在此时势之下,要将黄埔军校研究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确立起来,自然只有将民国时期军政阶层及其人物的活动作为研究内容,将源于黄埔军校的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以及后来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历程纳入研究范围,换句话言,就是要以大中华历史观看待与分析政党或意识形态发生的军政活动。否则,黄埔军校研究作为现代中国军事教育史学科分支,则很难确立起来。
在历史与现实当中,对于黄埔军校前六期的史迹及人物研究,延续中共党史研究之脉络,在学术界继续起到支配和导向作用。问题是,以学术的眼光,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究竟怎样看待黄埔军校研究的学科定义?以学术研究为出发点,将黄埔军校研究作为现代中国军事发展过程中一个断代史分支,是符合我们处理历史问题的传统办法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定义黄埔军校研究学科,可以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概念。所谓狭义:可以限于黄埔军校前六期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政党、军事史来开展学术研究。所谓广义,就是要将黄埔军校创始及至在大陆结束的这一历史时期中,涉及现代中国政治史、政党史、军事及教育史,及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史实统统纳入学术研究范畴。既然,中华民国史是中华民族延续国家政治的一段无可回避的断代历史,历史研究应当也必须深入其中,开启和拓展形形色色的学科研究,才是历史发展与现实延伸的正途。
关于黄埔军校研究的学科定义,我们似乎可以作出结论:黄埔军校研究,对于政党研究、政治学术、国家政体、军事教育以及军队建设,乃至经济、社会、文化种种文明形态,具有中华民族与国家范畴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研究黄埔军校,不仅要研究前六期生,还要向研究黄埔军校引发的政治、政党、军事、教育等方面学科延伸。从历史本身发展的需要,从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需要,黄埔军校研究也应当向更为宽广的历史视觉中延伸和拓展。
三、研究黄埔军校史及其人物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黄埔军校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兴盛、颓变、没落的历史过程。运用政党政治观点分析,黄埔军校的兴盛在于前六期,无论是中国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现在前六期。颓变的原因在于:中国国民党一党独裁和专制,排斥和扼杀其它进步政党势力。没落在于它衰亡于中国内陆,伴随着一个国家政权的败退而在内陆消失。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基本历史事实,也是黄埔军校研究过程应当把握的唯物史观。
如是之说,是不是前六期以后,黄埔军校就没有革命和进步方面的意义呢?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轨迹,呈现着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曲折升华形态。从20世纪30年代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逐渐走出谷底,伴随着民主政治、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因素,影响着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虽然,此时的黄埔军校,作为中国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军事机器之一,倒退与沉沦,颓变与渐进,形成了现代中国最为错综复杂的乱局。这是我们从事黄埔军校研究应当把握的一个方面。
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它在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教育方针,在军队中建立党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后来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得到继承和发扬,成为发展和壮大的有力法宝。但处于颓变以后的黄埔军校,也不表示现代中国军事方面一无是处。当“颓变”与“上升”处于历史转折关头,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时期,赋予了黄埔军校师生新的历史使命和民族重托。据资料统计显示:黄埔军校本部第九至十一期学员毕业从军之际,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计有3500名毕业学员派赴抗日前线作战部队担任初级军官,在抗日战争初期作战时牺牲巨大,约有50%的学员在抗日作战中殉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黄埔军校,作为基层作战部队初级指挥及参谋人员培养与输送基地,黄埔学生遍布许多作战部队,在其间发挥了中坚与主导作用,并将抗日战争持续到最后胜利,其历史与进步作用应当给予肯定。这是我们从事黄埔军校研究应当把握的又一个方面。
海峡两岸的黄埔军校历届师生,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并为之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始终认定黄埔军校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代诠释,这一历史事实是黄埔军校广大学员以及后人的可贵之处。这是我们继续进行黄埔军校研究以及今后应当把握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从黄埔军校研究到民国军事人物研究
这些年来,笔者所进行的黄埔军校第一期生研究到第四期生研究,为5142名前四期生之基础研究整理并提供资料与信息,收集辑录了1000多人物历史照片,将黄埔军校学员研究的方方面面由纵向引导深入,由“粗放型”引向“细化型”。
笔者从已经出版的《黄埔军校将帅录》之“黄埔军团”到《保定军校将帅录》之“保定军团”,再到去年出版《陆军大学将帅录》之“陆大军团”,仅就收录信息资料以及人物传记历史照片而言,几乎集中和囊括了现代中国所有最为著名的军事将领及其人物具像。笔者所著“黄埔军校人物研究丛书”前四期研究专集以及“现代中国著名军校将帅传记书系”前三部书总计855万字,收录汇集近20000名军事将领传记及其5000余幅不同历史时期军官或文装照片,称得上是前所未有的现代军事人物传记资料照片库。
20世纪前半段之军事历史人物,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军队建设乃至战争进程,在国家军事历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现代中国军事将领所处辛亥革命、北伐风云、抗战烽火、国共合作,进步与倒退、革命与反革命交织一体的历史时期,使他们成为引领军事历史潮头的“精英群体”。一部分著名军事统帅及高级将领在国家军政领域担当重任,成为叱咤风云名震中外的一代军政领袖和杰出将才。当面对外来入侵,这些军事将领曾是中华民族和国家意义的武装力量及军事栋梁。他们曾是中华民族与国家军事成长历程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奠基者。要认清他们曾在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其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诸多方面留存各自不同的轨迹、印痕与风采。
黄埔军校军事与政治教育的范例、政党政治与军事(军校)教育的结合,锻造成就了国共两党风格迥异的军事将领及军队指挥阶层。军事将领在其中的作用影响,无论其孰是孰非,归结到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及人文范畴,应当到了结论或总揽的时候了。历史复归的路是漫长曲折的,但当政治、政党与军事、军队到了科学昌明坦荡相处的年代,前世的军事统帅与将领对于国家及民族的功与过、优与劣,亦到了整理论及的时候了。所幸的是,改革开放30年的丰功伟业,将历史学的车轮载入了政治开明、人文进步的时代。所有这些成果及其学术进步,得益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
历史学术之重要功能就是追溯与复归原始,而忘记自己民族与国家的过往历史,等于“数典忘祖”!世界上任何民族与国家的军事历史都有一个功过荣辱褒贬扬弃的过程。记住历史是为了放眼未来、善待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