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据说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可他特别渴望读书求知。怎么办呢?匡衡白天要帮助父母干活,只有晚上能读书,聪明的匡衡想出了在墙壁上凿孔引邻家的烛光读书的办法。书籍在汉代是很宝贵的,像匡衡这样的贫苦之家不可能拥有丰富的藏书。匡衡为了读书,去乡里藏书很多的富有人家打工,并且声明不要报酬,只要能读遍家中藏书就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后来成长为学问家,他励志求学的精神更是在朝中广泛传扬,甚至连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奭都拜他为师。
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匡衡很快被提拔为光禄大夫,相当于高级顾问,匡衡出入在元帝左右,甚是风光。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元帝又提拔匡衡担任丞相,为百官之首,并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汉制凡是封侯者,都要赐予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其采邑。匡衡当时的封地有3100顷,封地中的租税都归匡衡享用。对于昔日那个“凿壁借光”的穷孩子匡衡来说,这笔巨大的财富应该能让他知足了吧。
可当时因为土地丈量有误,偏偏给匡衡多圈出了400顷封地。这件事开始匡衡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问题的关键是当下属向匡衡报告这件事后,匡衡企图将错就错,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辨是非,不愿吐出这块到口的肥肉。
地方官员畏惧匡衡的权势,也不敢得罪他,竟曲承其意,让匡衡得以侵占这原本不属于他的土地。 《汉书》记载匡衡派仆人到这块地上收谷达千余石。
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后来有人向元帝举发匡衡侵占土地,尽管匡衡位极人臣,很得元帝器重,但像他这样明目张胆地违法乱纪,元帝如何能容忍?最终,匡衡被撤职法办,他的爵位和封地都被剥夺,并且被贬为平民。
这就是匡衡的人生“怪圈”:因为贫穷而奋发,奋发而有名有位,有名有位而忘形,忘形而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