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三国历史的时候,很多朋友可能回发现一件事情,就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郭嘉总是会遭到另一位重臣陈群的检举。我们知道,陈群就是九品中正制和《魏律》的主要创始人,想必应该是一个正直中正的人,他检举的罪名大约都是一些行为不端正、不像君子之类的。那么,他检举郭嘉是这样的罪名吗?为什么,难带郭嘉真的做过什么行为不检的事情吗?
郭嘉,是曹操最欣赏、最信赖的谋士之一。他跟随曹操擒吕布、破袁绍、斩袁谭、定乌丸一路南征北战,屡献奇策。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可谓是劳苦功高。遗憾的是这位军事奇才仅仅在曹营效力了十一年后就英年早逝。难怪曹操撕心裂肺的哭喊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曹操身边的大红人,却屡屡被陈群当廷检举“不治行检”。那么这郭嘉到底是犯了什么事,让人家陈群非跟他死磕到底呢?
陈群是建安三年吕布兵败后归属曹操的,给他委任的官职是:司空西曹掾属。用现在的职位等级衡量就是:曹操内府里的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理所当然,监督、考核干部的品行、业绩是他权利范围内的职责。而郭嘉是建安元年经荀彧推荐,弃袁绍投曹操,到建安十二年病故。理论上这两个人共事的时间不过八年,却让陈群对郭嘉有了这么深的成见,说他“不治行检”。
如果仅仅从这四个字字面理解来看,就是行为不检点的意思。但也恰恰是这样的理解,使后人只要提起郭嘉在生活方面的形象就成了:酗酒话多还爱撩妹,生活作风不好。这里我们就不多介绍了,对三国人物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薇信公众号三国故事的后台直接回复人物名字查看。
翻看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作注,基本上找不到有关郭嘉生活方面的评述,这其中可能会有三种情况:
1、史料不全,确实找不到相关的例证。《三国志》虽以言辞简约著称,但也留下了史料欠缺的遗憾。
2、事关帝王隐私,不足为外人道,不能写。《三国志》尊魏为正朔,当然要考虑到这个问题。曹操和郭嘉的关系非常好,“行同骑乘,坐共幄席”。而曹公的爱好是什么,想必世人皆知,郭嘉真的和曹操干过些什么,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不是所有史官都会像太史公那样愤世嫉俗什么都敢写。
3、芝麻小事,不足道哉。因为陈群数次当廷检举郭嘉,郭嘉的表现则是“嘉意自若”,而曹操的反应更是出乎意料“太祖愈益重之”。
然而这对君臣绝非是:一个肆意纵容下属而另一个则恃宠而骄。郭嘉是个军事奇才不假,但是他给曹操制定的策略都建立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下:完全参透对手的性格。在当时通讯极不发达的环境里,可以说,郭嘉看人的本事已经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三征吕布直言“吕布有勇无谋……陈宫有智而迟……进急攻之,布可拔也。”黎阳击败袁氏兄弟后,在是否继续进攻的问题上,又进言“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官渡之战众臣都反对曹操东征刘备,唯有郭嘉明白刘备是真正的人杰,必早图之而坚决支持曹操。
郭嘉最神的当然是成功预言孙策之死“策轻而无备……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这段话简直堪比神棍,连死的方式都能完美命中。所以,这样一个工于心计、达于事情的人精怎么可能不了解他的主管领导的性格特征呢?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犯得”这些事在他的主公眼里根本就不算是个事。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可能也觉得这些事根本不值得写在这么重要的史书上,干脆就不写了。
所以究其原因,笔者更倾向于后两种可能,第二种没有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材料来佐证,我们后人更不能妄下结论,给古人抹黑。
那么第三种可能就非常关键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到底曹操在乎哪些事?又有哪些事他不在乎呢?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将曹仁围于樊城。曹操派徐晃去营救,曹植以南中郞将并代理征虏将军的身份随军队准备出征,临行曹操可能是要吩咐一些行军时的注意事项,叫他来参见。可是,这位才高八斗的公子哥儿竟然喝高了。
植将行,太子饮焉,偪而醉之。王召之,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魏氏春秋》
曹操也正是在这件事后,将曹植从立嗣的名单中彻底删除了。通过这件事也可以发现,曹操对于酒后误事是极为反感的,对于自己最欣赏的儿子都这样,何况别人呢?虽然这件事儿是郭嘉死了十二后才发生的,但是以郭嘉的能力参透曹操这样的性格简直是没有丝毫难度。
至于说到酒后撩妹乃至乱性,这个事就更小了。在东汉末年,女人的地位极低,基本等同于男人的附属品。刘备也算是一代人杰,打了败仗就把老婆扔了,而且扔了四回。所以,郭嘉就算酒后失德,最多也就是拉着美女的手说说:“妹妹,什么时候落了单儿,别忘了,在司空府你还有一哥”。如果曹公碰巧也在跟前儿,没准儿还会上前附和两句:“然也,然也!”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历朝历代的官场仅凭女人问题就能把一个帝王身边的高官法办是根本不可能的,陈群这种主管人力资源的干部深谙官场之道,不太可能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细节:郭嘉在建安十二年病逝后,曹操痛哭不已,并对群臣说出了一番肺腑之言“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竟事,欲与后事属之……”,这意味着什么?托孤!
三国历史上还有一次更为众人所熟知的托孤:刘备白帝城托孤。甭管他对诸葛亮说的多么冠冕堂皇“君才十部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这么相信孔明先生,也还要再立一位顾命大臣:李严。而且两人分属两个政治集团阵营。诸葛亮属于荆州集团,李严属于益州集团。这不摆明是为了互相制衡吗?
因此,如果说郭嘉达于事情,长于御人,那么曹操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郭嘉了解他,他也同样了解郭嘉。既然,曹操有对郭嘉托孤的心思,至少说明曹操认准一件事:郭嘉的权力欲望并不大,并不会取而代之,他绝对是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有了这一点就足够了,至于你是酗酒、贪财、好色这全都不是问题,要多少给多少。
建安二十一年,夏侯惇跟随曹操征孙权有功,回来后赏赐了大量的乐器和倡优,想是这位铁骨铮铮的盲夏侯不愿意接受这种东西。曹操则回答“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看看,人家夏侯惇想不要都不行。所以说,跟对一个领导真的很重要呀,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那么,郭嘉到底还有哪些性格可能被人诟病呢?这个问题,从他在官渡之战前给曹操写的最著名的十胜十败中,其中有两点或许能寻找出一些端倪来。
(1)“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这句话,郭嘉当然有恭维曹操的意思,因为,自周开始中华大地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礼制的国度,袁绍多礼本没毛病,再说大企业通常都有这种弊病,官僚主义盛行,机构繁多,效率低下。但是,这句话却透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曹操不喜欢繁文缛节。可以说,他和郭嘉之所以看似君臣,实为兄弟这样的关系是因为他们俩的性格太像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郭嘉也是这种不喜欢拘束的人。
那么,有些在曹操看来不以为然的事在别人看来就是大不敬了,比如说着装。中国古代的服饰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最不方便的,虽然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已经有大大的改观,但是那仅限于武将。像郭嘉这样的文官还是得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地穿你的工作装:上衣下裳。裳类似于现在的袍,没有裆。其实这种服饰穿脱都麻烦,日常生活也很不方便,一不小心就可能春光乍现。
汉代的人不管是谈工作还是会客都是跪坐。太史公写荆轲刺秦王,当荆轲刺杀失败后倚在柱子上时就选择了“箕坐”,这是一种极不礼貌极不尊重对方的表现。而像郭嘉这样的人极有可能在这些方面极不注意,让其他人很不满意。事关官场制度、官员形象问题,陈群当然不能不管,上纲上线也就在所难免了。
(2)“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这段话同样也透露出曹操的又一重要的性格特征:小事不管,大事抓紧。
曹操一生可谓名副其实的戎马生涯,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为了救曹仁派了徐晃还不够,六十四周岁了竟然还亲征关羽,要知道四个月后他就要与世长辞了。以至于后世的李世民对他什么事儿都亲历亲为大为不屑。
曹操当然有这么做的理由,不过就像郭嘉说的那样,一些细枝末节、不伤大雅的事他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忘了就忘了;而重要的事,才会算无遗策。这里我们就不多介绍了,对三国人物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薇信公众号三国故事的后台直接回复人物名字查看。对于郭嘉而言,曹操的这个性格不管是他本来就有还是被曹操影响,后来成为这样的人。总之,郭嘉欣赏曹操这种为人处事的原则。
而且,像郭嘉这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人心界、眼界都很高,传统官场的那些人在他眼里想必是满满的迂腐、愚蠢。官场的规定又多得数不胜数,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导致他人的非议。这样以来,在跟其他同事共事的过程中,产生矛盾也在情理之中了。所以,陈群数次检举郭嘉很可能是有关:着装、礼仪、官场制度方面的问题。
这些事曹操不以为然,因为他本身也是这样的人,同时还是很肯定陈群的“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言外之意就是:你已经尽了职责范围之内的本分了,接不接受,处不处罚就是我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