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剧是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哑剧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哑剧”一词源出于希腊语,意思是“模仿者”。哑剧不用台词而凭借形体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形式。形体动作是哑剧的基本手段,它的准确性和节奏性不仅具有模仿性,还应具有内心的表现力和诗的意蕴。公元前3世纪,罗马已有哑剧演出。在英国和法国,古代丑角的无声表演多在大型戏剧演出之前进行。
哑剧简介
哑剧不用对话或歌唱而只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哑剧艺术被称为“无言的诗人”,它不仅需要有话剧表演的基础、舞蹈的功底,还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一些曾涉足哑剧艺术的人士纷纷退出。
最后就剩下王景愚、游本昌、王德顺和陈健秋等几人仍在哑剧圈里苦苦挣扎。哑剧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出现了停滞和断代的局面。游本昌指出,哑剧断层还与当今有些演员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
著名哑剧表演艺术家有C.卓别林(英)、M.马尔索(法)、莫尔肖(奥地利)等。
哑剧起源
公元前3世纪,罗马已有哑剧演出。在英国和法国,古代丑角的无声表演多在大型戏剧演出之前进行。现代哑剧源于法国哑剧表演大师德布洛,他创造了一个人物形象比埃罗,围绕他编演了一系列哑剧作品。当代哑剧有独角戏,也有集体哑剧,演员表演时大都勾画出白色脸谱。中国已有哑剧表演的片断,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戏剧形式,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
哑剧历史
哑剧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哑剧在英国有自己的传统,但究其起源毕竟还是国际的,它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来自于世界各地。“哑剧”一词源出于希腊语,意思是“模仿者”。显然,其最初之意是指表演者,而不是指剧种本身。事实上,这种表演方式远在古代的中国、波斯及埃及就有了。在罗马时代,哑剧最受欢迎。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哑剧也销声配迹。到了15世纪,一个与哑剧类似的新剧种又开始问世于意大利。在这些剧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头戴面具、身穿五颜六色服装的滑稽角色(或叫丑角),不久这一角色又从法国传到英国——开始是作为哑剧演员,然后又作为说话的演员出现于英国舞台。
大约是在一百年以前,人们才首次根据童话题材来作为哑剧的故事情节。那时剧中仍然有一个滑稽角色,不过,这种剧当时被称为“以丑角表演为主的戏”。
到了19世纪末叶,演出变得更为复杂化——开始出现了有新式的舞台灯光和机械操纵的舞台布景。到这个时候,更多的杂剧演员也投入了哑剧演出的行列之中。今天,哑剧仍然在变化发展着,许多演出中已出现歌曲、笑话或来自影视中的人物。